回歸25年來,澳門的科研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根據Silver資料庫2023年度發表的論文數量接近6900篇,是1999年的53篇約130倍;澳門科研成果產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廣州、深圳及香港;而科研質量指標(FWCI)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平均值在大灣區排第二,僅落後於香港。但澳門科技產業企業體量較小,為加快創新要素在澳琴聚集,澳門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合作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產業,正逐步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的增長點。
合作區科創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已發展成為澳門青年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合作區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其中澳資企業16家;國家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1家,其中澳資企業4家。目前,澳門的產學研正構建“澳門研發+橫琴轉化”鏈條,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以及四個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落戶合作區,在合作區開展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澳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從2018年起至今已成功孵化超過50間初創企業。基於澳門大學科研成果,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已孵化科技公司7家。
加大投入,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澳門於2023年11月發佈《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這是澳門特區首個全面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加快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產業,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
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聚焦科創生態、人才引進與培養、研發投入、創新平臺和空間載體等,制定了一系列量化指標。其中包括,在未來5年內,澳門的科創研發投入將不少於50億澳門元。科技基金是參與支持科技發展投入的其中一個單位,我們未來除傳統高等院校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科研投入外,也加強支援科技企業,形成更完整的科研投放體系,目的是支援高新技術產業更好發展。基金投放涉及科研項目、重點平臺建設、企業研發資助以及產學研合作項目。同時,亦會繼續支持高校開展科研活動,促進科技產業健康發展。
在支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方面,科技基金會配合《科技企業認證計劃》的施行,對相關資助計劃作了調整,獲認證科企可申請較高金額的計劃,由其牽頭或參與的項目也獲優先支持,2023年有4家該類企業獲得資助。配合未來有更多科企參與合作區的建設以及澳門認證科企的持續增加,科技基金將不斷加大對企業的資助力度,滿足企業研發需求。
透過科技基金過去二十年的支持,特別是通過對國家及本地科研平臺的持續資助,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擁有珠江西岸領先的學術科研基礎。在一些科技領域(如:中醫藥、微電子、智慧城市、月球與行星、創新藥物、智慧醫療,以及先進材料等領域)已形成了一些優勢的學科,個別甚至達到世界領先水準。當中包括十所高等院校以及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某些領域擁有傑出的科技成果。如,“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順利發射為澳門科技事業發展帶來巨大鼓舞和激勵;在集成電路國際頂級會議發表論文數量持續保持中國第一,居於領先地位、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一流期刊發表論文數量也居全球前列。
經過不斷地努力,澳門在推動1+4產業發展方面逐步積累成果:創新藥物益母草堿片進入二期臨床;依託研究成果成立的初創公司取得近億元A+輪融資;健參寶作為膳食補充劑已在衛生局註冊;紅豆杉RNA等多項技術實現商業轉讓。
“澳門研發+橫琴轉化”,
經濟多元發展的新引擎
現時澳門處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區政府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其中“1”就是促進綜合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就是持續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板塊發展,著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
澳門的科研發展、成果轉化及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國家相關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對比澳門,內地有著廣闊的市場、強大的產業基礎及技術開發能力。這種獨特的優勢,使得兩地的產學研合作具有巨大的價值和潛力。澳門正致力加強與內地尤其是和合作區的產學研合作,貫徹落實“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聯動模式,此模式已漸入常態,成為澳門多元發展的新引擎。自合作區成立以來,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發展迅速,澳門大學及澳門科技大學已在合作區設立了研究院,進行產學研轉化,四個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分別落戶合作區,構建“澳門研發+橫琴轉化”創新鏈條,在合作區開展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五年來,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正在日益成為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點之一。
大灣區是我國産業鏈最重要的節點地區之一,從廣州到深圳的珠三角地區,集聚大批從事互聯網、人工智慧和新能源汽車等産業的公司。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企業從全球範圍內“引進來”更多技術與資金。澳門也不僅僅發揮“前店”作用,還可以作為橋梁溝通廣東乃至整個內地與國際市場要素流通。澳門回歸20年,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都翻了十倍,但仍存在產業單一,基礎薄弱的問題。正如我前面所述,澳門有自身的短板和挑戰,但是澳門的優勢和潛力還很巨大,而融入大灣區建設也更能幫助澳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互聯互通與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關鍵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協同”被多次提及。大灣區建設,就是在更高水準上推進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要加強大灣區的協同合作,首先是構建粵澳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用機制,彌補澳門資源不足短板,探索“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澳科技資源開放共用機制。其次是聚焦澳門科創新需求創新合作模式。如推動科研平臺合作,在澳門和合作區共建創新研究院。支持以澳門出資、廣東出園區,在粵各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珠穗深聯辦澳門中醫藥高新技術專業孵化器和產業集聚區。
再是立足粵澳科創稟賦優勢,攜手共推澳門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合作區生產的中醫藥產品、食品及保健品使用“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澳門設計”標誌進入大灣區銷售。
吸引國際高端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本澳缺乏科技產業基礎、缺乏環境培養相關人才,特區一直思考一些政策吸引在海外科技界,有傑出成就的澳門人回澳發展,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中學後離開澳門超過二十年,同時,社會需要有更開放態度去接納來澳能帶動行業發展的優勢人才。
目前,澳門內部的人才培育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代的教授是來自葡萄牙,但是現在已經基本是澳門本地土生土長的教授來當領軍人物。近年來,特區政府從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增加資源投放鼓勵學生學習自然科學及工作學科,培育重點圍繞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和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方向。與此同時,社會也多考慮提供機會給本澳受高等教育、對澳門有感情的優秀畢業生,吸引其留澳發展,從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今年,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指出“支持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支持澳門科技人員的國際合作,科技基金將透過規劃新設的資助促進與國際科研人員的交流,吸引國際科研人員來澳門開展合作,不斷集聚國際科技人才。同時,澳門也要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連結廣東和全球資源,有效解決澳門科技創新人才結構性缺乏難題,補齊人才缺乏短板。
科技基金在培養澳門的科技人才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今年,將會持續加強對科企的支持,尤其是對獲認證科企的支持,讓企業有條件聘用更多人才。科技基金在2019年及2021年推出的“博士後專項資助計劃”的對象類別為高等院校博士後。為配合“1+4”發展規劃中“吸引不少於2000名就讀科技範疇優秀畢業生在澳琴發展”,該基金計劃在2024年在原有的計劃作出多項優化。
深化中葡合作,
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集聚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澳門連接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優勢,讓澳門對外開放走得更深更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推動:
1)加強與葡語國家的合作: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的重要平臺,通過中葡論壇等機制,加強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探索產業聯動發展的新模式。這種合作不僅限於傳統領域,還包括數字經濟、高新科技等新興領域,旨在共同推動中葡經貿合作走深走實。
2)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構建科技創新生態:澳門致力於營造完善的科創生態,打造創業友善的環境。2023年11月澳門特區政府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澳門將營造完善科創生態,打造科企創業友善環境。善用內生科研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學研合作及科研成果有效轉化。2021年9月國家制定了公佈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方案》,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如空間、人員、政策等等有利要素。這一系列舉措在未來的落實執行,為澳琴營造良好的科創生態。
科技基金在短期配合特區政府政策上作出多方努力。例如:
●構建了遞進式的企業研發資助體系,為處於不同階段的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援。2023年直接支援企業研發之項目批給金額佔比較2022年上升近三倍,但佔總預算比例仍有上升空間。
●優化人才相關資助計劃,助力科技企業發展。
●平臺建設,除國家重點實驗室外,科技基金支持建設了3所實驗室、2所研發中心及1所技術轉移機構,涉及傳統中藥、創新藥物、天然藥物、醫學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先進材料等領域。各類創新平臺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成功吸引了多間500強內地企業聯合開展研發及在澳轉化,引入配套研發經費。各類創新平臺的建設進一步豐富了澳門的產學研合作生態,帶動相關領域產業化發展。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對促進本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起積極作用。有了完善科創生態,澳門更有實力及能更好地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與葡語系國家的合作。
3)國際高端人才集聚:澳門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具有金融自由港和貿易自由港的地位,在醫療、教育、法律等方面和國際接軌程度較高,有利於吸引國際高端人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澳門可以利用和葡萄牙的友好關係以及人員、語言、法律、文化等歷史基礎條件,積極參加每年的網路峰會,且主要以發現和吸引人才、挖掘有潛力的項目等為目的,特別是對接祖國內地科技的需求,加強和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科學交流和技術引進,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歐洲搭橋鋪路,幫助大灣區吸引人才。
4)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合作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澳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合作區發佈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吸引高端與緊缺人才,為澳門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深合區建設,不僅有利於優化澳門產業結構,亦能豐富澳門作為中葡平臺的內涵,擴展平臺功能,為平臺做大做強做實提供有力的支撐。為此,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超級聯繫人”,近年積極把中葡商貿交流合作,延伸到合作區。其中一個例子,為善用中葡平臺,推進科技合作交流。在國家科技部支持下,澳門由經科局牽頭推動下,去年“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實體場地正式啟用,該中心由澳門、珠海、合作區三方共同籌建,以“雙中心”模式運營,分別為設於澳門的澳門中心和設於合作區的珠海-橫琴中心。結合澳珠琴三地的科研、市場及政策優勢,打造科技產業完整產業鏈,積極引進葡語國家優秀的科技企業落戶澳琴,推動本澳經濟多元化,深化澳琴珠科技產業發展。
近年來,澳門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澳門也在國際上努力提升中葡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和深化國際合作的決心與努力。這些成果不僅為澳門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澳門與葡語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開闢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