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全因不在乎

2024-11-06 00:00:00米哈
意林 2024年18期

宁静是一种物理状态,更是主观的心境。于是,我们可以在嘈杂的茶楼里跟朋友聊天,可以在人来人往的快餐店内温习功课,也可以在充满强劲节拍的健身房里一边跑步一边思考。

外界可以充斥噪声,但声音是否入耳入心,则是个人的选择。陶渊明在《饮酒》诗二十首之五中,便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即使我们把屋子建于人群众居之地,也可以一点也不受到车声马声喧嚣声的影响。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陶渊明的答案是:心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居住的地方僻静,宁静致远。但,我们如何教心思远离尘俗呢?

这让我想起英国小说家劳伦斯(D.H. Lawrence)曾经回忆:在一个炎热的午后,他坐在西班牙某处的一个阳台上,以闲适愉快的心情,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他放眼望去,看到两个男人正在割草,“唰唰唰唰”,响起了镰刀来回挥动的声音。然后,他又看到隔壁阳台上有两名女子,她们高谈阔论时事,打破了劳伦斯的宁静。

劳伦斯感叹:“她们在乎!她们简直被忧虑给吞噬了。她们忙着关心……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劳伦斯将这段回忆记在一篇名为《不在乎》的散文中。

人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在于是否学会“不在乎”的智慧。当不在乎多少年岁前必须结婚生子,我们便享有感情路上的宁静;当不在乎名利金钱,我们便容易享受到工作的纯粹与满足;当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我们便免于八卦谣言之苦。

当我们学懂了“不在乎”,自然可以“心远地自偏”,但无论是陶渊明,还是劳伦斯,两位好像都没有教导我们如何做到“不在乎”。我的愚见是,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最在乎的人或事或物,自然可以慢慢放下其余那些不必在乎的东西。

又说,那两名女子何以打破了劳伦斯的宁静?只怪劳伦斯太在乎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