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2024-11-06 00:00:00衷曲无闻
意林 2024年18期

为什么许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今天看到一个高赞回答:生活的苦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最终变得习以为常,得过且过,可以称之为“钝化”。而学习的苦在于,始终要保持敏锐而清醒的认知,这不妨叫“锐化”。

的确,生活的苦不需要动脑子,是生活质量降低,而学习的苦,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态度,它需要增量的付出,积极的作为,甚至还需要检验。我们难以沉浸于学习,是因为成长和进步,每一步都不好走。

人生最大的悲剧在于,学习的时候还没有经历真正的生活,等到尝到生活的苦时,再想学习已经没机会了。好在,虽然我们没法重返17岁回到教室里学习,还是可以通过阅读,从另一种视角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这个世界,从而实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蔡康永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种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当年我因为高考失利,考入一所很糟糕的二本院校,曾一度觉得我的人生彻底完了。

身边的人,大多都不学习。我的定力不足,不知不觉就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思考。

图书馆的借阅证我差不多大一期末才第一次用上。

看了一些余华的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看了叶嘉莹的书,爱上小诗小词的韵味,便决定来年选修古诗文创作课程;看了《曾国藩家书》,明白自己经历的所谓苦难,都只是擦伤而已。

那段时间读书,完全没有功利心,不是为了发家致富,也不是为了高人一等,而是认清自己的渺小,看见自己从未见过的人生,与伟人先贤们共鸣,从中选择正确的三观。

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读书的意义,便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你憋在心里的情感,竟然有个人替你说出来了,于是你觉得无处可说的挫败和孤独又减轻了一分。

哪有人生不经历钻心的疼痛,哪有人生不需要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你能做的无非是带着一颗伤痛的心,依然坚定地去追逐理想,并且坚信,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从小到大读的书,如同从小到大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我们每一个细胞。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一劳永逸,走到人生巅峰,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书中,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而思想,或许是这个世上最后一件可公平分配的东西了,它驻扎在每一个人的脑中,不分贵贱,也无法用财富交易,因而躲过了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