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严肃性

2024-11-06 00:00:00陶琦
意林 2024年17期

前几年社交媒体上有一篇帖文,当事人称,她和小孩早上起来晚了,发现迟到已不可避免,反而淡定下来,不慌不忙地洗漱完毕,又干脆向单位和学校请了一天假,母女俩到公园里美美玩了一天。围观众人都纷纷喊“好”,表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要遵照此模式施行。相比那些喜欢“鸡娃”的“虎妈”,这个网友走的显然是另一个极端,不明白忽视对一些规则秩序的尊重,会给自己和小孩带来怎样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大部分从小就接受社会规训的人,会把守时视为一种责任,如果不慎迟到,会产生一种含有巨大焦虑的内疚感。我幼年时,偶尔有一两次睡过头,上学迟到,都是一路哭着去学校的,觉得犯下了无法容忍的错误,无法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集体注视。老师也会有意培养学生的守时意识,让迟到的人在教室门口站几分钟,形成责任认知,促其以本次迟到为鉴,以后更为合理地规划时间,避免再次迟到。

迟到产生的内疚心理,是一种很有必要的敬畏意识,也是投入自律和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如果心存懈怠,从此就会在想法上出现一条裂缝,并渐渐扩大,最后过渡到具体行为上——轻藐放任、不拘礼法的生活态度将有损一个人的成功,也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历史上有过几次因轻视迟到而断送前途的惨痛例子。诗人孟浩然在他生活的时代名气很大,却一生困顿,从来没受过重用。《新唐书》载,采访使韩朝宗惜其才,想把孟浩然推举给朝中众公卿,两人约好一起动身前往京师。到了约定时间,韩朝宗左等右等,却不见孟浩然的身影,以为他出了什么意外,派人去找,却看到孟浩然正在跟人喝酒。来人好心提醒孟浩然:“你与韩朝宗有约,怎么还在这里喝酒?”孟浩然叱道:“业已饮,遑恤他!”对自己迟到爽约不以为意。韩朝宗闻报大怒,于是不再管他,独自走了。

事情传开,朝野上下都知道了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对他能否守规则做正事的能力,自然也看轻了。所以,唐玄宗后来读到孟浩然的干谒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怫然不悦,斥责说:“明明是你自己不想出仕,为何却反过来说我嫌弃你?”那一次著名的迟到,直接断送了孟浩然的仕进之路。

美国著名诗人爱伦·坡一生潦倒,也与一次迟到有关。爱伦·坡曾找朋友托马斯帮忙,想在政府机构找个差事混碗饭吃。托马斯很赏识爱伦·坡的诗才,眼见他生活如此拮据,非常同情,便根据自己的人脉关系找到总统扎卡里·泰勒的儿子,让小泰勒推荐爱伦·坡到薪水优厚的费城海关工作。小泰勒答应帮忙,到了约定时间,众人左等右等却不见爱伦·坡来,自感被戏耍的小泰勒很恼怒地走了。原来爱伦·坡喝醉后忘记了这件事,醒来已经迟了,过后向小泰勒道歉,已无济于事,被认为是不自律的人,毫无信誉,不值得帮忙。失去贵人相助的爱伦·坡,没多久即因贫困而死。

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爱伦·坡于窘迫处境下,以才力、气质写诗的成就亦毫不减色,有着巨大的文学魅力,但我认为他的成就是减半了的,他原本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可是因为不自律,成就被无形损耗掉了。因为社会关系是公平的,一个人若不拿迟到当回事,对他人不具备基本的尊重,那么别人也不会认真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