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强迫症

2024-11-06 00:00:00林采宜
意林 2024年17期

有时候,学会放弃,比不屈不挠重要多了。

一个长周末结束,上班寒暄时常问的一句话:周末你干什么了?

“在家待着,啥也没干,瞎混了几天……”语气中有那么一些惭愧和不安。好像那几天假日都是被浪费了似的。

对于我们芸芸众生而言,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把时间花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至于什么叫作美好的事情,对于有些人而言,是睡一个饱饱的懒觉,对另一些人而言,是无所事事地发呆,没有压力地瞎磨蹭……

为什么人对于虚度光阴会有这种愧疚感?

是因为从小被努力、努力再努力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催眠”了,稍有片刻松懈,就像犯了错误似的,即便没有人责备,自己也要责备自己。内疚,是自己对自己的责备和不认可。努力,从一种道德的教化,逐渐内化成心理上的焦虑,变成了强迫症。更有甚者,把这种强迫症美化成“自律”。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是一种努力强迫症

熟悉“励志鸡汤”的我们,多半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实际上这是一个思维误区,学业忌讳,创业就更忌讳了。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适合的成长方式也应不同。如何检验自己的天赋呢?在哪里“跌倒”就是种试剂。比如一位男生,身高腿长,在篮球场上疾步如飞,弹钢琴却五音不全。显然,他跌倒的地方是乐器,如果遵守“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原则,他应该花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在钢琴练习上,可是,这样做有意义吗?当然没有。逼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学钢琴是对天才的戕杀——打篮球的天赋没有被放到操场上去,而是被扭曲、被压抑在钢琴的黑白键盘上。

记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资金清算,每天负责把银行与其他海外同业之间的交易金额做个准确的划拨指令,我是个天生的马大哈,基因里缺乏“认真”这个元素,几乎没有一个月不出错,后来改行去做研究,结果视角经常突破同行的常规思维。当时,要是不改行,而是守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原则,花很多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真指数,那么,我今天估计是个蹩脚的老会计。

能不能把一份职业做到出类拔萃,更多地取决于它是否适合你,它所需要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和你的天赋是否吻合,而不是看你的努力程度。因此,从扬长避短的思维来看,无论在哪里跌倒,都要换一个地方爬起来。

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会放弃比不屈不挠重要多了!

“战胜自己”也是努力强迫症的一个常见目标

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始终流行一种“道德鸡汤”,叫作“战胜自己”。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存天理,灭人欲”,这锅炖了两千多年的“鸡汤”,到现在还时不时地被各种“老师”端出来做励志教育的“食材”。

说到要不要去战胜自己,首先得搞清楚你要战胜的“自己”是什么。

这里的“自己”其实就是本能,就是你潜意识里的欲望和诉求。我曾经看到一位央企高管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雅量高致。而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跟他打交道的人对他有一个共同评价,就是心胸狭隘、气量极小。

为什么他自我勉励的人生信条和实际的为人处世相去如此遥远?那是因为通常支配人行为的不是想法而是本能。你的上意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没有用。大多数时候,你是按照下意识的本能去行事的。

我如果是那位高管,会选择去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而不选择做管理。管理是跟人打交道的,气量大小非常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效果,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大部分时间和自己相处,需要对工作的兴趣、执着和认真,不需要气量。

既然有些缺点本质上是改不掉的,那么,“不断改正缺点”就是世俗灌输给你的错误观念。有些缺点深深埋藏于你的本能、你的潜意识中,改不掉,不如接纳它。换一个专业、换一份工作或者换一个同伴,这些缺点或许对你的工作、生活就没有太大的影响。

凡是在努力战胜自己的人,多半内心都陷于冲突的泥潭。不认可自己却又无可奈何,放弃对自我的“操纵”,尊重自己内心的愿望,或许是摆脱冲突的唯一出路。

简而言之,“战胜自己”不如尊重自己。

为什么做人要这么“努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真实自我的不够接纳。因此他的使命就变成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同,这种认同,在现代社会,通常表现为“成功”这个概念。追求“成功”的人,身体里住的多半不是自己的灵魂,而是别人的要求,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在扮演自己根本不是的那种人,显示身上根本不存在的力量和智慧。

通过各种有意无意地“扮演”来迎合别人对他的要求。这就是努力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动力。

疾病的英文叫作“disease”,把它拆开来,就是“dis-ease”,大部分疾病来自你的不自在。因为你的身体里住的不是自己的灵魂,换句话说:身心不能合一。

有些人是金丝楠木,可以雕刻成各种精美的作品;另一些人是朽木,当炭烧火取暖最好。此所谓不同之物各有所用。可生活中的我们总喜欢逼迫朽木受雕,结果朽木被雕琢得遍体鳞伤还不成器,雕琢者费尽气力不成作品,双方都是浪费。

这种浪费的根子来自社会只愿意在被雕刻成作品的木材上贴上成功的标签,而不肯承认炉火中朽木的价值。

把成功这个目标从你的人生中赶出去,随心所欲,活出自己的本性,那么,每一个日子都会多出一缕温柔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