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沈腾和马丽饰演的一对超级大富豪,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马继业考上国内顶尖的大学,去学工商管理以后子承父业,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特别穷苦的家庭,想让儿子在逆境中成长,懂得一切来之不易。
电影中,两口子明明是超级富豪,开豪车,戴名表,家住大别墅,屋里还有游泳池,却偏偏回到了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小时候住的破院子,和儿子马继业一起在这老旧的地方生活。
在这个破破烂烂的院子里,马成钢建立了一个“儿子成长专项计划小组”,会集了厨师、老师、心理分析师等一整个团队,每天为马继业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比如老师说马继业上英语课不敢开口练口语,就在他的上学路上安排两个外国人,按照课本内容,一字一句地跟他进行对话。
又比如马继业每天放学回家,经过家门口的书店时,书店老板都会刻意朗读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作,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把书推荐给马继业看;甚至连马继业的奶奶,都是由这个团队的首席教育家扮演的,每天督促他好好学习,学会孝顺长辈。
如此种种,给马继业打造了一个中国式的“楚门的世界”,为的就是让他在穷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逆风翻盘,考入顶尖的大学。
为了维护这个秘密,可谓状况百出,笑料丛生,但马继业还是在高考前发现了他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影片在欢笑声中,提出了最大的反讽核心——中国式教育问题。这不禁让人思考:电影中的这种教育模式,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抓娃娃》这部电影,描述了两种传统中国式家长最常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种,是吃苦式教育。
很多家长,都乐于让孩子吃苦,俗称“挫折教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这基本上是来自上一辈的经验。父母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了一番成绩,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过吃苦磨炼意志,取得成功。
就像电影里,因为马成钢自己就出身于贫困家庭,后来一路打拼,做了富豪,于是想要把这种模式复制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期望他像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好。
可时代变了,很多东西,不需要吃苦也能得到。但吃苦思想根深蒂固,就是“没苦硬吃”,很多长辈也“乐此不疲”。
放到子女的教育上,有时候就变成“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了。
电影中,明明是顶级富豪,但马成钢两口子还是伪装成贫困家庭,连老师都找上门来问他们要不要贫困补助。哪怕马继业在学校里因为穷而被其他同学欺负霸凌,也当作对他的磨炼。但有些苦,其实是没必要吃的。
父母当年吃很多苦,都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倘若没有这些外在因素的干扰,说不定父母能有更大的作为。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难以复制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打拼了大半辈子,就是希望让自己和孩子过上好日子,要是又让孩子回去吃这些旧的苦,辛苦岂不是白费了?
不是说不能吃苦,但吃很多没必要的苦,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第二种,是愧疚式教育。
它和吃苦式教育相辅相成,吃苦式教育,是想通过吃苦,让孩子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而愧疚式教育,则是向孩子诉苦,从而控制孩子,让他们变得听话懂事。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剧情。马成钢为了激发儿子好好学习、理财管家的心,特地把鞋子弄得破破烂烂,故意在马继业面前晃悠,孩子问起来,还装作云淡风轻似的,说:“没事儿,爸爸这双鞋还能再穿好多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愧疚心,马成钢还专门上演了个离别戏码,他坐着一辆破破烂烂的驴车去送货,临走前马继业的奶奶递给他三个鸡蛋,他也不要,说“留给儿子吃”,让马继业既感动又内疚地扑在他怀里哭。
看似是想让儿子放宽心、让儿子吃得更好,实则用这一双旧鞋和三个鸡蛋,牢牢地把马继业拿捏住了。
“我们这么辛苦,一天天的是为了谁呀?”“就算砸锅卖铁、不吃不喝也要让你读书!”“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你妈离婚了!”……这些句式,很多子女都不陌生。
这其实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容易,希望孩子能懂点事、争口气、多体谅体谅自己。
但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赚钱养家也好,处理人际关系也好,这本来都应该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一旦大人说得多了,孩子就会把这些“不是自己的责任”背在身上。他们会幻想自己能快速成长起来,去帮父母解决这些问题;但同时又必须承认,自己现阶段是做不到的。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活在了对父母的愧疚里。
明明是互相爱着的,父母在努力地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子女努力想让父母少点负担,却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饱经“吃苦式教育”和“愧疚式教育”的孩子,是很难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自我认同的。
说回《抓娃娃》中马成钢两口子,又是装穷,又是卖惨,难道就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吗?
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一样,他们都是爱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非都是想用自己的办法,来给孩子的未来铺路。
所谓“关心则乱”,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大后人格并不健全,甚至过早地开始出现心理问题。
在电影里,马继业为了揭开父母长期骗自己的真相,在最后的高考中交了白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想要孩子的成长更健康、更充盈,与其强调吃苦,强调牺牲,不如给孩子更多的松弛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