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于医院行上颌窦提升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冲顶处理组和水提升组各30例。水提升组采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法,冲顶处理组采用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比较两组提升效果、术后疼痛、种植体稳定性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水提升组术后骨高度、骨提升量高于冲顶处理组(P<0.05);水提升组术后12个月骨吸收量高于冲顶处理组(P<0.05);水提升组上颌窦提升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冲顶处理组(P<0.05);两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提升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冲顶处理组(P<0.05)。结论 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可有效提升上颌窦底高度,且骨提升量较大,稳定性可靠,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矫治效果可靠。
关键词:骨提升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种植体
口腔种植技术是当前牙缺失治疗常用的口腔修复技术,通过植入种植体可有效修复牙齿缺失、牙列缺损等问题,治疗效果可靠。但部分患者上颌窦区域牙齿缺失后,剩余牙槽嵴高度不足,无法有效包埋种植体,亟需提升垂直骨量高度,满足种植体植入需求。当前上颌窦提升术包括外提升(外侧壁入路)和内提升(经牙槽嵴顶入路)两种方式,剩余骨量在3 mm以下时通常采用外提升,但该技术创伤性较大,并发症明显,需降低局部创伤性,改善手术预后[1]。近年来,上颌窦内提升术发展迅速,与上颌窦外侧开窗术相比,该手术创伤小,手术提升骨量效果显著,临床治疗中甚至用于骨量在3 mm以下病例,且取得较好效果[2]。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于医院行上颌窦提升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冲顶处理组和水提升组各30例。水提升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8.96±15.8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2±1.29)年。冲顶处理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8.54±16.4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7±1.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咬合关系基本正常;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形态平坦;符合上颌窦提升术指征;上颌缺牙区及周围牙齿牙周基本健康,或牙周炎症显著改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全身系统性疾病未控制;存在上颌窦病变、颌骨病变;每日吸烟数量≥10支。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做好口腔准备,及时治疗牙周病变,口腔炎症治愈后,均进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BCT)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植牙位点和上颌窦底状态制定提升方案。
1.2.1 水提升组采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法
局部麻醉后,经牙槽嵴顶入路,切开并翻瓣,根据上颌窦底形态后选提升上颌窦黏膜的位点(以中间位点为主),采用上颌窦内提升工具盒(CAS-KIT)的钻头扩大种植窝直径,继续扩深至上颌窦底,(随时通过鼓气实验检查)检查上颌窦黏膜是否穿孔,无穿孔者在皮质骨穿透后液压提升(注入足量生理盐水)上颌窦黏膜,使黏膜与骨壁分离,骨高度超过3 mm者置入人工骨粉,经骨输送器送入窦底,随后实施种植体植入操作。
1.2.2 冲顶处理组采用上颌窦底(骨凿)冲顶提升法
麻醉及术前准备同水提升组,经牙槽嵴顶入路,显露牙槽骨,常规逐级备洞扩深至上颌窦底约1 mm,骨凿冲顶至窦底骨板断裂,抬升上颌窦底黏膜,捏鼻鼓气检查上颌窦黏膜是否穿孔,无穿孔者考虑植入种植体,骨高度超过3 mm者置入人工骨粉同水提升组,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行永久修复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提升效果测量:于术前及术后行口腔CBCT,观察术前牙槽骨高度及术后植入体周围骨提升情况,测量3次取平均值(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高度),计算骨提升量,追踪随访12个月,观察局部骨吸收量[3]。(2)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4]。(3)比较两组口腔种植稳定性:术后12个月测定患者种植体稳定性指数,分别测量近、远中、颊、舌侧稳定性指数,计算平均值。(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肿、感染、上颌窦黏膜穿孔、种植体松动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骨提升量和骨吸收量比较
两组术后骨高度均高于术前,水提升组术后骨高度、骨提升量高于冲顶处理组(P<0.05)。水提升组术后12个月骨吸收量高于冲顶处理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种植体稳定性比较
两组近、远中、颊、舌侧各部位种植体稳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水提升组术后第1、2、3、7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冲顶处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未见上颌窦黏膜穿孔;水提升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冲顶处理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牙齿缺损患者多伴有牙槽嵴吸收、上颌窦气化等问题,导致牙槽嵴高度下降,骨量减少,无法有效植入种植体,需积极提升上颌窦高度。传统上颌窦提升术主要采用外侧开窗提升处理,但是创口面积较大、手术过程长、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容易出现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即刻实施种植体植入,并发症风险较高,患者(肿胀)疼痛感显著,因此需积极优化改进上颌窦提升技术[5]。
经牙槽嵴顶入路手术可明显降低操作创伤,减轻局部损伤,满足同期种植需求,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冲顶法是上颌窦提升的常用方法,采用冲顶器械破坏松质骨,使其发生骨折,同时配合植骨操作,可促进成骨细胞进入窦底提升处,形成新骨,骨提升量较高,但是需要进行凿穿骨质操作,对患者冲击较大,不适感明显,对牙槽嵴高度重视不足者提升能力相对有限[6]。水提升法是一种改良的上颌窦提升技术,主要采用液压提升系统作用于窦底骨皮质,使其形成盘状游离骨,温和均匀的提升高度,不易损伤黏膜组织,钻孔过程中可以有效观察备洞进展,及时评估黏膜穿孔及破损风险,有助于保护窦底黏膜完整性[7]。水提升法的液压提升操作相对温和,对患者影响较小,舒适感也有所提升[8~9]。
本研究结果显示,水提升组术后骨高度、骨提升量高于冲顶处理组(P<0.05);水提升组术后12个月骨吸收量高于冲顶处理组(P<0.05);水提升组上颌窦提升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冲顶处理组
(P<0.05);两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水提升法的骨提升高度较大,可有效改善各类牙槽嵴骨量不足状态,患者疼痛感较轻,可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水提升方法术后骨吸收量相对高于冲顶处理,原因主要为水提升方法的提升高度相对较大,黏膜局部张力增加,随后可出现回落情况,进而出现一定的骨吸收,但两种提升法的骨吸收量均较小,不影响种植体植入效果[10]。在并发症方面,水提升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冲顶处理组(P<0.05)。可知上颌窦水提升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水提升可有效提升上颌窦底高度,且骨提升量较大,稳定性可靠,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矫治效果可靠。
参考文献
[1]朱韵莹,刘芸,徐婷,等.伴牙源性上颌窦炎患牙拔除后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修复的效果评价[J].口腔疾病防治,2024,32(3):202-208.
[2]刘梦玉,沈意涵,魏凌飞,等.颧种植、外提升复合方法治疗上颌窦解剖变异1例报告[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3,21(6):621-625.
[3]解孟佳,周志霖,张雅彤,等.剩余骨高度<3 mm时联合CGF与Bio-Oss骨粉行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种植一例[J].海南医学,2023,34(20):3008-3011.
[4]余正荣,郭水根,杨晶晶,等.短种植体联合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6~9年临床效果研究[J].江西医药,2023,58(10):1142-1147.
[5]张艳波,王雪峰,韩尚志,等.HA与β-TCP植骨效果及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临床效果观察[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5):152-154.
[6]曹白雨,林毅.APRF和CGF提高行上颌窦外提升种植术患者成骨能力的作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6):2723-2726.
[7]石晶,李倩,张露思,等.HEART沟通模式在上颌窦提升种植牙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3,39(8):498-500.
[8]陈冬雷,郝丹,葛维燕,等.单纯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应用于后牙区严重骨高度不足的临床效果分析[J].口腔医学,2022,42(8):717-722.
[9]王海宇,许琪.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4):651-652.
[10]周文娟,柳忠豪.经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防范[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0,35(03):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