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标准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2024-11-05 00:00:00刘贤刚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1期

下面我就人工智能标准的最新情况进行汇报。

在政策层面。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紧布局人工智能。相对而言,美国更侧重巩固全球领先地位和限制核心技术出口。欧洲更侧重风险和伦理的监管,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最高罚金达到了全球销售额的7%,高于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4%。中国更侧重技术和产业创新,以及赋能实体经济。

在产业层面。在基础层,英伟达的市值全球第一;在框架层,我国百度的飞桨开发者超过了1300万人;在模型层,OpenAI的估值刷新了硅谷纪录;在应用层,中央网信办备案的行业大模型达到136款,该数据不包括基础模型。

在标准层面。近两年,美国出台了4项与人工智能标准化紧密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有两点需要重点关注。一是要求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制定全球标准计划,包括建立全球能力、全球专家网络,以及开发测试平台;二是强调标准的提前部署和标准预研,明确要求将标准作为20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周期的一部分。欧洲的人工智能标准化依托CEN/CENLEC JTC 21,主要采用ISO/IEC JTC 1/SC 42的国际标准,目前没有单独制定欧洲标准;为落实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计划于2025年4月前,制定发布风险管理、数据质量等标准。中国陆续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等文件,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安全、可信、高质量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标准化面临范围更大、链条更长、迭代更快、应用更广四方面挑战。人工智能硬件的“黄氏定律”使人工智能算力每年提高4倍,远高于每18个月翻一倍的“摩尔定律”。未来的科研不仅要利用人工智能,更要依赖人工智能。近期,诺贝尔奖颁给了3位人工智能科学家也彰显了这一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标准不断演化升级。以基础管理标准为例:ISO和IEC发布了ISO/IEC 42001《人工智能管理体系》;美国NIST发布了《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我国正在研制《人工智能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AIMM)。这3个管理标准框架兼容、一脉相承、不断演进发展,安全开发、数据质量等标准也具备该特点。

在国际标准方面。ISO/IEC JTC 1/SC 42负责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共设置5个工作组,中国专家担任WG 5的召集人和秘书职位。目前,我国牵头研制8项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其中6项已发布,占到SC 42标准数量的19.35%。

在国内标准方面。2018年,国家标准委批复成立了“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2020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复成立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SAC/TC 28 /SC 42)。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 0 2 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 0 2 4版)》。与2020年版的标准体系相比,2024年版增加了智算中心、具身智能、大模型、智能体等新技术,并提出了牵头或参与20项国际标准的任务目标。目前,国内已发布人工智能标准14项,在研110项,并在软硬协同、国资央企大模型测评等方面取得了应用。2023年10月,我国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为落实倡议要求,全国网安标委(SAC/TC260)在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提出了6方面的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得到广泛关注。

在具体安全标准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标准支撑了超过190款大模型的备案。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已经公开征求意见,要求采用“人读”(显式标识方法)和“机读”(隐式标识方法)的方式,标识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避免误导公众。目前在抖音平台已经可以看到“此视频疑似AI生成”的显式标识提醒。

在基准测试工具开发方面。美国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战略任务6是“利用标准和基准衡量和评估人工智能系统”。2024年7月,NIST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平台Dioptra。电子标准院对标相关战略开展了系列工作:联合业界顶尖科研单位,研发面向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基准测试工具AISBench,以及面向大模型的基准测试工具LMBench。目前,相关工具已服务于企业的技术研发、行业用户选型和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