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部委领导发言

2024-11-05 00:00:00
中国标准化 2024年21期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二级巡视员 王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指出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2021至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描绘了新时代标准化发展和质量建设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擘画国家水网等重大水利工程,使我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有力支撑。水利部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水利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顶层设计形成新骨架。成立水利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水利标准化工作专家委员会,出台《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利技术标准复审细则》和《关于加强水利团体标准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利标准化制度体系。

二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部署水利标准化重大问题研究,持续优化标准体系结构,先后发布7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标准数量由800多项优化为644项。

三是标准实施应用汇聚新动能。连续6年发布水利标准化年报,全面优化完善现行有效水利标准查询服务平台,实现全部水利行业标准及其外文译本全文公开,方便社会各界查询使用,建立标准复审和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的衔接联动机制。

四是标准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小水电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地中国;制定印发水利标准国际化工作方案,研究提出一项ISO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涌潮高度测量规程》《小水电术语》等两项标准获得ISO立项批准;开展80余项水利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在亚非拉多个国家广泛应用。

下一步,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必须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支撑引领作用,紧扣《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部署的有关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水灾害防御标准实施应用,以标准筑牢水利安全底线。二是要以标准化为先导,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将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产出。三是要以标准化为抓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水利标准走出去,深化水利标准国际化推广应用,提升我国水利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大有可为。水利部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主线,加快重点领域水利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实施监督,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交流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

副司长 林强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回望历史,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生动体现了交通是标准化应用最早的领域。现在集装箱的标准化发展极大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充分表明交通标准化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交通运输标准化在便利全球贸易运输、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百姓出行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十四五”以来在市场监管总局的领导下,交通运输领域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为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引领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3年底,交通运输现行有效国家标准达908项、行业标准3145项、地方标准2405项,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的团体标准达940项,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

在推动高效交通物流方面,交通运输部着重加强不同运输方式标准的衔接协调。发布《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基于区块链的港航集装箱信息交换》等一批国行标,通过统一规范集装箱运单的设计使用以及数据交换等,推动集装箱的一单制、一箱制发展。

在保障百姓出行方面,发布《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行安全评估》等系列标准,交通运输领域的安全标准化也在不断加强。

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编制涉及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应用以及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等一批重要标准,引领交通运输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此外在市场监管总局的支持下,积极推动建立智能交通等国家标准验证点,以及道路运输、船舶运输安全强制性标准实施效果统计分析点,持续提升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充分发挥标准的实施效能。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讲话中提到的“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指示要求,交通运输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铁路、集装箱、智能交通、大型疏浚装备等方面牵头制定了一批国际标准。2024年正式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成立创新型港口码头技术委员会,希望与世界各国同仁一道推动港口码头的智慧化绿色发展。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通战略合作机制中,推动很多跨国合作的重点项目采用中国标准。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部署,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加快实施交通运输标准提升、标准管理创新、标准国际化三大行动,在人工智能牵引、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持续发力,为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质量强国贡献更多标准化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副司长 赵超凡

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和产业开放合作的通用技术语言,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标准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

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标准与产业战略规划政策的融合,加强标准的国际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引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口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标准化工作。“十四五”以来,组织国内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主导制定ITU国际标准500余项,位居各国首位。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转化的评估分析,系统推进国际标准对标对表。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87%,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转化率已超90%。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稳步推进标准的制度型开放,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标准工作。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的协调配套,积极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境的标准化工作。工程化、体系化推进标准研制,积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持续提升国际标准的贡献度。发挥好多边、双边等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全力维护标准化国际秩序,与国家标准委一道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ITU、ISO、IEC以及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不断贡献中国方案,让中国创造成果惠及全球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借鉴已有经验,支持我国龙头企业吸引全球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组建国际性的产业与标准组织,构建开放合作的标准朋友圈,加快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布局,持续优化产业开放的合作环境。

四是不断壮大标准国际化人才队伍。围绕国际标准组织的治理、领导及协调外交政策等方面开展专业化的培训,面向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遴选一批专业精、懂规矩、善协调、外语好的标准化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继续为国际组织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