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欧快铁”(成都中欧班列前身)从青白江出发,奔向9826公里之外的波兰罗兹,西南地区最年长的老工业基地——青白江正式拉开了城市转型的大幕。
11年来,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近3万列,联通境内外142个城市,服务企业1.5万家。在各项改革的推动下,成都中欧班列经历了从探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开行量逐年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运输产品日益丰富,贸易额持续攀升,并叠加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平台效应,走出了一条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历史性转变,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畅通道、拓网络,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组织模式
11年来,成都中欧班列不断优化线路布局,开辟亚欧陆海联运新通道,加快“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建设,构建起了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至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实现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更广泛覆盖。
北向织密中欧多式联运通道。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北(至俄罗斯、白俄罗斯)、中(至欧洲)、南(跨里海、黑海至欧洲)三线并行,形成中欧“陆上直达+铁海联运”多元化通道布局,以“欧洲通”模式基本实现欧洲重要节点全覆盖。开发全程时刻表“蓉欧速达”班列,实现“成都—罗兹”每周六、周四固定往返,运输时效缩短至12天。2023年成都中欧班列开行2661列;2024年1—6月开行1700列、同比增长13.79%。
南向构建“一主两辅”运行网络。形成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中老、中越铁路通道为辅的南向多式联运网络。全国首创“澜湄蓉欧”“越桂蓉欧”快线品牌,东南亚经成都联通欧洲最快时效压缩至15天以内。全国首发“中老泰”全程铁路直达班列,实现成都经中老班列5天内到达泰国。2023年南向班列开行1760列,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1108列,中老班列249列。
东向加强与沿海港口通道合作。建立东向“枢纽对枢纽”运行组织模式,与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港口合作推进海铁联运通道建设,辐射日韩和美洲。2023年东向班列开行535列;2024年1—6月东向班列开行378列,同比增长0.27%。
二、强运营、优服务,形成中欧班列“蓉”通全球的金字招牌
11年来,成都中欧班列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拓展铁海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开放创新格局,其对产业和贸易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逐步成为国际物流领域的“金字招牌”。
强化境外网络布局。采用“公共班列+定制班列”模式,选择马拉、罗兹、蒂尔堡、莫斯科作为成都中欧班列境外公共班列主枢纽,常态化开行点对点直达班列,为中欧班列稳定运行提供干线支撑。创新中欧班列“欧洲通”运营模式,以波兰马拉为节点,利用欧洲端多式联运网络开展欧洲各站点散柜集疏,推动成都中欧班列需求灵活受理和分拨网络欧洲全覆盖。
提升境外服务能力。整合成渝海外资源,与重庆渝新欧公司共建共享马拉运控中心、杜伊斯堡海外仓,实现中欧班列(成渝)回程关务、欧洲段运营监控、来访接待工作、境外提箱文件传输等多项职能。通过政策摸底、海运及TIR公路运输行情动态分析、大客户市场价格反馈意见收集等多种方式调查分析市场行情,动态监测班列重点发运货主、适铁行业、国际物流龙头企业,全面、真实、及时掌握生产制造企业运输需求。
深化陆、空、水三港联动。围绕顶层设计强化枢纽联动,首发孟加拉国达卡经成都至波兰罗兹“空铁联运”班列,无缝衔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空港和成都国际铁路港,有效扩大了成都在全球的影响力,实现亚蓉欧大通道提质扩容。与蜀道铁路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约达成“东向长江班列通道合作”,双方基于各自资源优势,深化陆路、水路联动协作,加速通道深度融合。
三、叠优势、提能级,加快推动“通道+经贸+产业”联动发展
11年来,成都中欧班列组合叠加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优势,持续开展班列运力资源统筹及货源集结,不断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走出了一条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标准运营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贸易产业园二期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全力协调推进客货分流集装箱专用通道尽快开工,打造“五横六纵”集疏运道路网,促进公铁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充分发挥城厢站和大弯站两大铁路枢纽组团优势,增强集装箱吞吐能力。2024年上半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56.8万标箱。
系统推进开放平台协同融合发展。高质量运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实施港站一体化和区港联动工程,推动中心站纳入口岸监管范围,赋予综合保税区口岸功能,促进铁路货运站、口岸作业区和保税功能区的一体化监管和“一站式”通关,形成集成创新经验。完善自贸区、综保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开放平台协同发展机制,围绕产业开放系统推进各平台融合发展、高效运营。
联合重庆共同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成都至杜伊斯堡专列,由成都平台组货、重庆平台提供境外服务,实现成渝在班列运输组织上的深度协同。建立成渝两地政府及平台公司间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价格、规模、政策“三协同”,品牌运营、协商机制、宣传口径、对上争取、境外资源“五统一”。统一品牌以来,中欧班列(成渝)已累计开行超1.7万列,综合运行指标保持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开行最均衡、运输货值最高、货源结构最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成渝共创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合作品牌“中欧班列(成渝)”作为跨区域协作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持续提升陆港枢纽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打通海关、班列、场站、综保区各方数据壁垒,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汇集班列订舱、公路短驳、铁路口岸作业、海关通关状态等关键节点数据,实现200余项数据集成共享。创新“数字班列智慧管理”“卡口云分流”“智能云分流”等机制模式,建立班列智慧关务系统,实现随车资料收集、单证判断校验、信息交互“智能化”,场站管理精细化、协同化、智能化。通过智慧陆港建设,港区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作业成本持续压缩,班列进出口货物预约送箱进场效率提高30%,场地整体作业效率提升40%,业务流程无纸化率提升至95%,整体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四、抓创新、谋突破,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样本
11年来,成都中欧班列不断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围绕国际班列开行机制、通道拓展、运输组织、服务模式集成创新,加快探索陆上物流与贸易新规则。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137项制度创新成果,45项创新经验获得国家部委或省级复制推广,多项首创为全国中欧班列运行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四川经验”。
全国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五批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整合国内外贸易商品的运输需求,同一班列到达入境口岸后,可以加挂内贸箱实现内外贸箱混载,到达成都铁路口岸,充分利用中欧班列(成都)空箱仓位资源,全面提升班列装载量,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全国首创“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唯一入选案例。由于中欧班列由承运商提供全程运输服务,铁路联运参与方众多,涉及货物运输及代理关系较复杂,难以客观真实区分国际、国内段运费,导致中欧班列国际联运模式下境内段运费计入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率先试点中欧班列“一单到底、两段结算”运费机制改革试点,实现国内段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改革实施以来,降低企业税赋成本约2%,累计减征税款近300万元。
全国首创“中欧班列宽轨段集并运输模式”,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印发全国推广。中欧班列在运行过程中需进行两次换装,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宽轨(轨距1520mm)铁路每列可装载72柜(40尺),而国内始发及欧洲段铁路(轨距1435mm)每列装载一般为41—55柜(40尺)。为充分利用宽轨段运能,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主动争取试点,在霍尔果斯率先开展中欧班列(成都)“三并二”集并运输模式,优化列车编组,有效节约了运力资源和运输成本,进一步促进了成都中欧班列提质降本增效。
“多式联运‘一单制’”荣获全国十大改革案例,为四川省经济领域唯一、全国自贸区唯一案例纳入中组部案例。运用区块链“多方共识、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技术特点,研发推出“中欧e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首期实现“一单制”单据和国内铁路运单的信息线上核验功能,2.0版本实现多式联运“一单制”单据线上签发及纯信用线上普惠融资模式。
创新“智慧陆港”模式,获得四川省第六批自贸区复制推广案例。“智慧陆港”以“互联网+”为手段,以“一站式”服务为理念,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全链条物流可视、多角色协同作业,探索实现运抵申报“互联网化”、运抵判断“智能化”、进场作业“自动化”、资料传递“线上化”,通过减少货物等待、重复搬倒、多次吊装、线下跑动等环节优化进出口环节作业流程。推动陆港业务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构建高效、便利、低成本的口岸营商环境。“智慧陆港”相关建设情况和成效被《智慧蓉城建设工作简报》(26期)刊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