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各学科教师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素养,能够从阅读素养的视角出发,探索阅读教学的优化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得阅读能力、阅读思维等多方面的锻炼。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为例,解读阅读素养的内涵,并重点针对阅读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阅读素养的内涵
对于阅读素养的研究,从百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对于阅读素养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更新。从前,阅读是指个体读出文字并理解文字的简单行为,读者只有知道了这个字或词的意思,才可以唤起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的记忆。心理学家对阅读素养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意义建构过程,需要读者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作者进行互动,语言知识是读者阅读素养发展的基础,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阅读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够独立完成文本的阅读,在阅读中融入情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在阅读中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获得高尚情感、积极思想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阅读素养主要包含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阅读情志三个维度。在阅读教学中落实阅读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创造能力等方面能力的锻炼,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挖掘“情志”要素,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拥有美好的理想、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基于阅读素养视角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
1. 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阅读知识是阅读素养发展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作为第一要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吸收语言知识,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语言知识。学生的阅读素养形成必然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寻找语言知识、整理语言知识的习惯,使其能够从文本阅读中分析字、词的运用,建立字、词、句、篇之间的关系,掌握作者在语言使用上的妙处。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阅读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新字、新词,请你在阅读中将它们找出来并标注,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多。于是学生纷纷开始阅读文本,此时学生的阅读并不是一带而过,而是逐字逐句地阅读,在阅读中寻找陌生的字、词,并且尝试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陌生字词的含义。例如,一名学生展示了他找到的新字词有“挡”“坛”“脆”“库”“脑袋”“严实”等,其他学生补充还有“嫩绿”“淙淙地”“浸”等。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寻找文章中作者运用哪些动词描述了小兴安岭冬季动物们的可爱,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寻找、理解、积累语言知识。
第二,文本知识。文本是阅读素材呈现的一种组织特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为了挖掘文本内涵以及作者写作意图,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如作者知识、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思路等,促使学生积累文本知识。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教师通过对学情的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上存在障碍。那么,在阅读分析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信息,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人生经历以及代表作等,从中掌握《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解答作者“为何创作”“为谁创作”“天门山在哪里”等问题,增加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实现阅读学习中的文本知识积累。
2. 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
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他们在阅读中主动地思考与探索,在阅读中使用多种方法,学会梳理文本信息。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掌握阅读规律,通过阅读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巧设问题,激活阅读思维,学会思考。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其在阅读中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与解答问题,表达观点,主动思考、学会思考。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文章题目,尝试提出问题,或者猜测文章内容,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解答问题,如课文中哪些句子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特点?阅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分别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在文中用“独特”“迷人”等词语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对此,你是否赞同,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二,精心阅读,总结阅读规律,提升水平。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学生精心阅读、深入探索。若是在阅读中学生只是粗略地阅读,则难以把握作者创作手法的精妙,也不利于学生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仔细地品读与鉴赏文本,掌握写作的顺序,了解阅读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如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观察事物的角度分析作者在“雨天船上”“翠鸟的外形”“翠鸟捕鱼”的观察中,分别看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站在作者观察顺序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做到高效地阅读。
3.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情志
阅读情志,从浅层的角度分析,是指学生对阅读学习感兴趣的程度,认为当学生自身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时,可以为自身的阅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进而形成阅读品质。从深层的角度分析,阅读情志是指情感、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比如,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受到人物精神的影响,或者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迪等。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形成阅读情志:
第一,激活内在阅读情志。教师发现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缺乏足够的热情,始终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甚至在课下极少阅读,这是影响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转变学生的阅读态度,让学生爱上阅读,主动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童话类文本、寓言故事类文本等,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他们从内心接受阅读、爱上阅读。
第二,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努力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传达的人生哲理。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带入角色,假设自己置身于战场,若你就是一名大夫,面对敌军的步步紧逼,面对不断受伤的同志,你会如何选择。教师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从而感受到白求恩对于工作的极度热忱,对于同志极度负责的高尚品质,并为白求恩的优秀精神所感染。
总之,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教师应将阅读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优化与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与文本知识,提升阅读能力,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阅读素养,助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