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11-04 00:00:00罗晓辉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0期

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关键阶段,思辨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可能包含有价值信息的文本进行简洁的分析,并通过思考问题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为了确保思辨性阅读的有效性,许多教师尝试使用学习任务群。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任务群的科学设计和规划,把任务群作为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用工具,只关注任务群的理解难度,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反馈和真实体验,从长远来看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群的价值和教学功能也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因此,教师应认真结合课程特点,探寻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一、思辨性阅读概述

“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中所言:“慎思之,明辨之”,意思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思考、明辨,从而获得思辨性思维方式。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习经验、生活经历、相关能力等因素,对阅读所得信息进行有层次、系统化的分析处理,并学会如何通过以往积累的经验来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能从多个视角对所读文章展开系统性的思辨和剖析,从而逐步深入探究文章的核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作者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宽阅读视野,从阅读角度去理解文本内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二、学习任务群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存在的问题

1. 不能充分对阅读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

目前,许多教师将思辨性阅读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来组织,却没有选用合适的阅读材料。这种方法通常只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分析,而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应用,导致学生在分析和理解题目的过程中体会不够深刻,认知不够全面。由于阅读教学资源开发不力,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理解能力很可能受到影响。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接触而导致新旧知识之间的无效连接,其知识结构无法得到优化和调整。

2.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

在小学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领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思辨性阅读的应用效果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体验也不够深入。在基于学习任务群探究和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干预过多,他们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思考不深,导致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缺乏自主性,无法解决其在思辨性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提高。

3. 学习任务群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基于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很多教师忽视了任务群的科学设计和实施,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证明,学生的认知意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不够令人满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尽管学习任务群的独特教学价值和重要性得到了认可,但教师对学习任务群开发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也很难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的认知经验得到有效增长。

三、学习任务群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1. 整合语文阅读资源,设计适合的学习任务群

在小学语文中广泛地融入阅读材料,对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开发和使用有效的语文阅读资源,从不同角度全面拓展阅读材料,在提供和保证多样化阅读体验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可调动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导其进行一系列课外思辨性阅读活动,如自主阅读《神话故事新编》一书。学生在积极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还能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实现个人成长,从而体现了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应考虑到课堂内外的深度融合,从教材中的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增加学习任务的难度,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任务形式进行引导。

2. 创设恰当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样才能为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提问:“你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数学生谈到做人要像花生那样,外观虽不那么华丽,但非常实用,不追求名利。而有的学生则会问:“为什么不能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这些水果不仅具有外在美,而且精神上也有独特的美。”学生通过结合课文内容,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和辩论,进而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加深对花生价值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 采用提出问题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阅读,如“提问”策略单元,鼓励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并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兴趣更高,更乐于表达自己。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向他们提出课文相关问题,使他们能够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逐步调整教学进度,让他们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花的学校又是什么样的?”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将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感受课文中每一个场景的变化,将自己融入文本。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再带领他们进行生字学习,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学校。教师以问题引导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时自主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本。

4.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反思是对自身阅读过程的思考,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不仅能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还能促进自己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质疑、对比、对照等方式,教师让学生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章细节的理解却还不够透彻。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针对“不动”一词反复思索,并讨论王戎是“不动”还是“动了”。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身体不动,大脑却在活动。这也体现了本篇课文中动与不动之间的辩证立场,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置于矛盾之中,不断挖掘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发展性学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保证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措施,探索思辨性阅读的深度,明确教学方向,点亮语文阅读思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