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课程标准设置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对照该群的宗旨及学习内容可知,现行教材中的一些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和科普类的文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这些文章有单课的,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也有单元整组的,如三年级下册的“寓言”单元。单元整组教材具有集中性和深入性,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以三年级下册的“寓言”单元教学为例,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展开实践探索。
一、统整教材,提炼思辨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对整组教材进行深入研读,梳理本单元的思辨性阅读体系。由于现行的教材并非按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要求来编排,因此教材中存在三种教学载体:一是高度契合思辨能力培养的载体,如本单元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快乐读书吧”,此类载体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直接用于教学。二是基本契合思辨能力培养的载体,如本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要求学生能够围绕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并说清楚理由。这样的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不过,整组课文都是寓言,这里出现的“班干部轮流”从内容上看显得比较突兀。对此类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改进主义”,把内容替换成跟寓言相关的,如“你认为是美丽的鹿角重要,还是实用的鹿腿重要,又或是两者都很重要呢?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这样,虽然内容变了,但是口语交际的要求没有变,始终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不符合思辨能力培养的载体,如本单元的习作“看图画,写一写”,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此类内容,教师要采用“替换主义”,用“看图写寓言”替换本次习作。这样,不仅图片内容变了,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基于上述教材研读、统整,再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教学提示要求“第二学段,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提炼出本单元的思辨性能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质疑、辨析等途径理解寓言中揭示的道理,并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立足主题,制订思辨目标
寓言是一种在短小的故事中寄寓深刻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体裁,具有讽刺性和教育性。根据寓言的定义和特点,再结合本单元导语“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及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小故事大道理”,可以得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以寓言为镜,智慧生活”。立足这一学习主题,教师可以拟定如下思辨性教学目标:第一,学生能够借助注释、插图、视频以及思维导图等方式读懂文本内容。第二,学生能够通过演读、故事讲述、诵读等途径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交流、评价、辩论等策略,明白寓言中蕴含的道理。第三,学生能够一分为二多角度看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图意创编寓言故事。
三、创设情境,设计思辨任务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必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实运用,是对生活问题的真实解决。根据“以寓言为镜,智慧生活”这一学习主题,结合具体学情,教师可以创设“班级寓言节”的学习情境:“同学们,在课内外阅读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寓言故事,如《我要的是葫芦》《坐井观天》《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我们还将集中学习四个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大家对‘寓言’这一文体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知。本月底,我们班还将举办大家向往已久的‘班级寓言节’。大家可以诵读寓言诗、分享寓言故事、辨析寓言道理、饰演寓言中的人物,甚至还可以创作寓言故事。为了让‘班级寓言节’更加精彩纷呈,大家赶紧走进寓言世界吧!”基于这一真实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教师再出示本单元学习的三大任务,如下表1所示:
1. 走进寓言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表格中的学习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在“走进寓言”这一学习任务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一是唤醒学生阅读经验。教师可以用图片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然后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初步认知。二是梳理单c5cb91add4ec880ea53a0ecb96167f90元寓言。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框架或者让学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使其通过自主阅读、讨论等途径,完成思维导图,理清文本思路,把握寓言的主要内容。如《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思维导图可如图1这样设计。三是战胜阅读的“拦路虎”。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教师要唤醒学生打败这些“拦路虎”的已有经验,并教给他们一些其他的“打虎”方法。如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陶罐和铁罐》中的“奚落”等词,让学生在阅读中“鱼渔”兼得。
2. 体验寓言
寓言这一文体之所以能够在文坛中熠熠生辉,广受人们的喜爱,主要依赖于其巧妙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体验寓言”这一学习任务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两项学习活动:一是理解并评价人物形象。二是理解并运用寓言寓意。这两项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寓意的直接载体,要理解并运用寓言的寓意,前提是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品析和理解,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描写进行品读,从而全面认知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言谈举止背后的处事态度及思想。在感悟寓意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陶罐和铁罐》与《守株待兔》这两篇课文的寓意鲜明,人物角色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代入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知人物,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而《池子和河流》与《鹿角和鹿腿》这两篇课文涉及两种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辩证法让学生明晰寓意,重点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及能力。
3. 思辨寓言
在“思辨寓言”这一学习任务中,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把“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不变,教师将内容替换为与语言相关的话题;“单元习作”则可以让学生看图创编寓言故事。从内容出发,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项学习活动:一是“寓言故事我来荐”。二是“寓言人物我代言”。三是“寓言故事我来编”。通过这三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寓言这一文体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对寓意的理解会更加到位,他们的思辨性读写能力也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思辨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拟定、评价量表的制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等策略,使表现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有机相融,从而实现学评结合、以评促学的教学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