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在发明邮票之前,“邮票之父”罗兰·希尔对于整个英国邮政系统而言,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希尔原本是一所学校的校长。
在当时的英国通信,是收信人付钱。而且,邮资较贵,普通信件邮资为2先令3便士,这相当于当时英国普通人的日平均工资。
于是,人们想出各种变通之道。比如,当时,议员可免费寄信。结果,这一特权被滥用。在19世纪30年代,议员们每年寄出的免费邮件高达700万封。
另一个常见伎俩是通过信封上的微小变化来传递信息。例如,A和B事先约定,如果A寄给B一封写着“B收”的信,就是报平安;如果写着“B先生收”,那就真有事。这样,A就知道是该付款还是拒付邮资。
希尔对这两种“方案”都不满意,他觉得,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对邮政进行改革。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调查,并撰写报告寄给时任英国财政大臣。
希尔的想法包含两方面。其一,要求寄信人而非收信人支付邮资。据说,这是因为他经常收到垃圾邮件。其二,邮费应降下来。他建议,对重量不高于半盎司(14.17克)的信件,邮资一律为1便士。希尔认为,“以低价邮寄信件”将会极大刺激通信需求,邮政系统不仅不会亏本,还能产生利润。
希尔的改革主张得到广泛关注。1839年9月,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为财政部邮政顾问,负责主持邮政改革工作。在希尔的主持下,邮票很快就诞生了。10年之内,英国邮政系统就扭亏为盈。很快,其他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
局外人的优势在于“涉世未深”,容易跳出思维定式。希尔以局外人的优势完成一场完美的破局。
(摘自《经济日报》 韩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