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省域差异研究

2024-11-03 00:00:00孙艳朱璋龙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31期

摘 要 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其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但二者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差距较大;二者的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发展度较低,即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低,且省域差异显著。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应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促进与高技术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适配耦合和双向赋能,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等职业教育;高技术产业;耦合协调度;省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15-07

一、问题提出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等为载体,以创新人才为支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本质要求,链接了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交汇点,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高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特点,强调瞄准科技前沿实现重大技术突破[2],是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重要产业载体。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其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多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3]与行动路径[4]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天然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双向互构的赋能作用[5],同时新质生产力可以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6]、传统产业改造升级[7],有助于现代产业体系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协调发展,扎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然而,有实证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且省域差异显著[8],高等职业教育长期滞后于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空间异质性[9]。那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情况如何,亟须实证检验和探究。

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多以思辨为主,缺乏实证研究;二是现有产教融合研究中的“产”定位范围较广,常从较为宏观的第一、二、三产业视角出发,未能从体现科教融汇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技术产业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2012-2022年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分别测算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技术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并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与匹配水平进行分析,从而厘清省域间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水平、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深度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首先,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再使用能够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的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分别测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F(X))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C(Y))。熵值法测算的指数区间为[0,1],测算值越接近于1,相应指数越高,也即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其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OECD常用的构建教育指标体系的CIPP(背景—投入—过程—产出)理论模型,综合参考潘海生[10]和石伟平[11]等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从规模、投入、质量和产出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相关数据来源于2012-202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和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等。

第三,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参考王战军等学者基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创新性、合理性,从高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12]。相关数据来源于2012-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耦合关系是指两个及以上系统间相互影响、依赖和协作的关系。耦合度是对系统间耦合关系的度量,可以用来解释系统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耦合协调度可以进一步评价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高低。本文选择耦合度模型测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而说明整体协同效应。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公式为(1)和(2)。

C= (1)

D=

W=λF(X)+μG(Y) (2)

式(1)中,C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耦合度,C值越大说明二者相关程度、依赖程度越高。式(2)中,D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D越接近1说明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W为耦合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协同效应水平;λ、μ为待定系数,且λ+μ=1,参考相关文献,本文取λ=μ=0.5。

本文参考学界对耦合协调度主流分段方法,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5个区间、10个等级,见表2。

三、研究结果

基于2012-2022年全国31个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分别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进行了全国层面和分区域层面的研究,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①。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012-2022年全国和分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见表3。

由表3可见,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速度更快,几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的两倍。从全国三大地区的均值看,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从年均增速看,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年均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增速相当,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增速最快;再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速相当。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来看,2012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指数最高的分别为山东(0.382)、江苏、广东、河南和湖南,最低的是西藏(0.042)、青海、宁夏、海南和贵州。2022年最高的分别为山东(0.557)、广东、河南、江苏和北京,最低的依然是西藏(0.116)、海南、青海、宁夏和新疆。从全国均值看,历年均值最高的是江苏(0.474)、山东、广东、河南和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091)、青海、宁夏、海南和新疆。从年均增速看,历年最高的是西藏(10.78%)、贵州、云南、宁夏和青海,最低的是天津(1.36%)、黑龙江、山西、辽宁和吉林。尽管西部地区增速极高,表现了较为强劲的后发追赶态势,但由于基础最为薄弱,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另外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增速上,东北三省发展水平不高且呈现出较低的增长速度。

从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看,2012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是广东(0.393)、江苏、山东、天津和上海,最低的是新疆(0.001)、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2022年最高的是广东(0.954)、江苏、浙江、山东和江西,最低的是西藏(0.002)、新疆、海南、甘肃和内蒙古。从全国均值看,历年均值最高的是广东(0.663)、江苏、浙江、山东和四川,最低的是西藏(0.002)、新疆、内蒙古、甘肃和海南。从增长速度看,年均增速最高的是宁夏(30.21%)、青海、新疆、云南和江西,最低的是天津(-3.30%)、吉林、海南、辽宁和上海。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省域差异显著,广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津和东北三省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年均增速最低且为负,这可能和东北三省传统老工业基地的性质有关,在产业结构上仍需要深度转型升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耦合协调分析结果

2012-2022年全国和三大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见表4,各省份耦合协调等级变化详见表5,三大地区各省份的耦合协调情况分别见图1、2和3。

表4中,全国和三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耦合程度和协调度都有所提高,总体保持良性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长期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也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互依赖、关联程度较强,但总体上协调发展程度不高,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且区域异质性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高度耦合但协调度长期处于濒临失调,中部地区总体上处于良性耦合但协调度长期处于轻度失调状态,西部地区则长期处于中度耦合但协调度从严重失调过渡到中度失调,直至2022年提升为轻度失调。

表5中,除新疆和西藏外,其他省份均摆脱了严重失调,分别实现了1~3个等级的提升。截至2022年,江西、四川和山东实现了勉强协调,广东率先实现良好协调,其次是江苏、浙江。参考蔡文伯等的做法[13],根据变化情况,本文将耦合协调等级分为三个梯队:良好、中级协调归为第一梯队,初级、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归为第二梯队,轻度、中度、严重和极度失调归为第三梯队。2012年,没有任何省份进入第一梯队,仅有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省在第二梯队,其他省份均在第三梯队。2016年和2020年均仅有广东进入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稳定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北京、重庆、安徽等东中部省份,其余省份均在第三梯队。2022年江苏和广东进入第一梯队,在原有格局基础上,上海进入第二梯队,其他省份虽有进步但总体仍在第三梯队。省域间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格局。

如图1所示,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与全国水平相比,东部地区除海南、河北和辽宁外,多数省份表现出比全国耦合协调度相对更高的水准且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等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于东部其他省份,海南长期处于较低的耦合协调水平,天津和辽宁自2013年后大幅下降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中,中部地区8个省份中,除山西、吉林和黑龙江外,其他5个省份较为均匀地趋于全国耦合协调度曲线之上且保持了良好上升态势,但吉林和黑龙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作为我国重要传统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其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均表现出严重的不协调且趋势越发明显,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并引起重视。

图3中,西部地区情况不容乐观,除重庆、四川两省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内蒙古、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区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迅速。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快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等职业教育更新迭代速度未能完全跟上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产教融合虽然已经由提倡走向制度化,并作为一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但在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仍很低,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不充分、不协调、不高效问题仍突出。

第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高耦合度但低协调度,即二者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关系,但协同发展度还很低。虽然总体上二者协调度有所提升但仍多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之间在发展目标、发展速度、人才要求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互补和支持关系,导致教育输出与产业需求之间错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问题仍是我国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我国仍面临“高精尖”人才短缺的现状,高技术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应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结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第三,省域间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空间格局和梯度发展。东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省域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并没有高效协调。在二者的协调发展方面,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度与全国相比表现相对较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头羊的广东和江苏,其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长期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次是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处于经济腹地或贯通东西地区交通要冲的省份,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初级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但北京、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方面未能如预期的那样高效协调,仍处于常年失调和濒临失调状态。另外,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其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区域,且在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更需要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我国其他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水平仍很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其产教融合程度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促进其与高技术产业精准对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新质生产力要求具备高素质的新劳动力,需要立足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更具前瞻性。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要定期进行行业需求分析,及时调整和设置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要做到“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把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适应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跨学科进行课程开发,鼓励高等职业教育跨学科进行课程设计,结合技术、管理和创新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多样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质生产力要求技术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向深层次融合,科技、人才、创新三者协调统一、互为补充, 人才培养、产业变革和科技进步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七类人才,即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4],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亟须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领军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体。

第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载体,促进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新优势。系统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驱动,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对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的理解和应用。更新行业知识融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对接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进行内容更新和完善,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现专业内涵迭代升级;创新教学载体,面向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建设适合高技术产业需求、高技术特征明显、专业化程度高的实训教学平台,保障根据重点产业设置的专业和更新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新的教学载体中有效落地实施,广泛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智能教学系统,提高教育的可接入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节奏。

第三,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促进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适配耦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空间。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尤其是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主导型“产业链”“供应链”“岗位链”带动“人才链”“教育链”,推动区域职业院校布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与岗位设置相匹配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从空间布局来看,对于重点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东部地区,以重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试点措施为引导,以“双高建设”引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继续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整体产教融合深化,及时调整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形成同频共振、动态发展;在育人方式上,要注重高等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内部整体产教深度融合。针对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领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发展基础,挖掘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推进特色化和差异化开发,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空间格局。

参 考 文 献

[1]申妍瑞,胡纵宇.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5):89-93.

[2][12]王战军,于妍,张微.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57-63.

[3]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堵点与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4(3):5-14.

[4]霍丽娟.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3-11.

[5]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9):15-23.

[6]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6):12-19.

[7]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03-110.

[8]刘奉越,郑林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5):38-46.

[9]胡德鑫,逄丹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J].教育学术月刊,2024(5):27-36.

[10]潘海生,翁幸.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2006-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J].高校教育管理,2021(2):12-23.

[11]石伟平,范栖银,黄松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机理、评价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24(4):106-118.

[13]蔡文伯,龚杏玲.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4(4):13-29+59.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EB/OL].(2022-10-25)[2024-09-29].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Study on 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Sun Yan, Zhu Zhangl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2, we constructed the index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measured the development index by the entropy method, and measur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by using the model of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the coupling, and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has been on an upward trend, and both of them show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ast > central > west”, but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velopment speed of the two are farther apart; the degree of coupling of the two is higher, bu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is lower, that is the degree of mat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is low,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For this reas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optimize specialty settings, update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e teaching carrier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erve local development, promote precise docking, deep integration, adaptive coupling and two-way empowerment with high-tech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build a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and compat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tech industry;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uthor Sun Yan, PhD candidat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Wu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xi 214000); Zhu Zhanglong, professor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①东部地区包含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含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含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作者简介

孙艳(1984- ),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无锡,214000);朱璋龙(1972- ),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基于搜索大数据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2022SJSZ0469),主持人:孙艳;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B/2023/02/06),主持人:孙艳,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4ZJ0208),主持人: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