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质生产力赋予职业教育担当教育链上连接点与关节点、人才链上锻造基石与栋梁、产业链上助推器与加速器、创新链上构筑高原与高地等重要使命。据此,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对接新质生产力要素“新”、结构“优”、功能“强”等特质,遵循以重塑要素形态为关键、以优化要素组合为支撑、以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功能旨归的系统逻辑。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把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向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框架;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培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质;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构筑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承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能力,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取向。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06-09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大变局必会孕育生产力大革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探索推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生产力,以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生产力质的跃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其定义为“新质生产力”[1],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表明,教育与生产力具有双向耦合和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教育水平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又通过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来促进生产力发展[2]。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3],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寻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向路,以期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潜在支撑力。
一、新质生产力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使命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蕴育并形成的,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为“先进”[4]。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四链”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5]。
教育事业应承担何种使命,是由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内在要求决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6],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教育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总体性、全局性、引领性地位的重要战略目标。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四链”融合中奋力作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强化使命担当,发挥好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在教育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连接点与关节点的使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简称“三教”协同),明确了“三教”协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方向和路径,以及职业教育在教育整体改革中发挥着连接作用和关节效应[7]。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担当法律赋予的连接点使命。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可见,职业教育既连接高等教育,又连接终身教育。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方位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连接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担当资历框架关节点的使命。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先导。国家资历框架纵向贯通不同层次教育、横向融通不同类型教育,是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国家资历框架”[8],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提出“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9],可见国家正通过资历框架建设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多元教育与培训类型的融合与融通。职业教育在国家资历框架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要发挥灵活关节的作用,担当资历框架建设关节点的使命。
(二)在人才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锻造基石与栋梁的使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0]。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以“云物大智移”为代表的新技术加持下,劳动资料(工具)由传统的生产工具、设备和基础设施重塑为以数智化、高效化和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由传统的自然物品和生产原料升级为以脑力劳动、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劳动对象。与之相对应,劳动者所从事的不再是简单性、重复性和机械性劳动,而是更具复杂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迫切需要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运用新型劳动资料(工具)、持续创造和拓展新劳动对象的新型劳动者,这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新型劳动者不仅包括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还需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孙景南代表交流中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11]。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中,职业教育要落实“育训并重”的法定职责,担当锻造基石与栋梁的使命。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区别于只注重简单重复劳动技能训练的传统技能人才培养,要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畅通成才通道,落实德技并修、知行合一,锻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基石与栋梁”,使其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且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培训方面,聚焦创造和运用新型劳动资料(工具)、创造和拓展新型劳动对象,健全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体系,为人人提供机会、让人人能够出彩,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新的美好生活提供根本动力。
(三)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助推器与加速器的使命
产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12],是从战略高度要求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和生产力融合发展,二者形成化学反应,升级现有知识与技术,释放传统产业增长潜力;发展和利用现有技术,并探索新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用大量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要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担当助推器与加速器的使命。一是要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产业是赢得未来的关键,职业教育需与其发展相向发力,持续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增强服务能力,深化产教融合、良性互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二是要担当传统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传统优势产业体量巨大、覆盖广泛、资源众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职业教育要主动作为,担当传统产业转型的加速器,为其培养输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加快应用技术创新和转化,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加速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上突围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在创新链上,职业教育要担当构筑高原与高地的使命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引擎,其主导是科技创新[13],通过知识创新活动连接各类主体,进一步推进知识经济化、技术产业化,以及体系持续优化的链式发展。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行为,不局限于科学范畴,除了科学技术等原始创新,还涉及产品、生产工艺、营销策略、组织方式、工作场所等创新,也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14]。在我国,本科院校尤其是一流大学是科研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主要承担着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处于创新链的中上游,其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以产品发明、工艺改进等应用研究为主的产业创新活动处于创新链的中下游,其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职业教育应担当起这一使命。一是要担当构筑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高原的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底色,造就了职业院校宏观上前瞻产业发展趋势、中观上洞悉行业潜在功能要求、微观上熟稔生产过程问题的天然优势。职业院校应发挥优势,将技术资源与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匹配,积极开展实用产品创新;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目的,积极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同时,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各类配套性服务,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的高原。二是要担当打造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使命。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应以开放发展、协同创新的理念,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意、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开展实用新型产品开发、现有设备和工艺改良、适应我国大众需求的创意产品设计等系列创新活动,着力打造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二、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系统高度揭示了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系统功能。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国内学者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开展了大量、深入而有效的研究,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逻辑关系与内涵特征,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系统逻辑的基本理路。从系统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5][16];从要素看,新PcS/uyVFn8U5RNY5c7HX9R9CljK24W3/2LGGVdlO8bo=质生产力包含“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17][18];从结构看,新质生产力是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19],现代产业体系是其结构承载[20][21];从功能看,新质生产力是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22],指向中国式现代化[23]。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多要素优化组合,具有系统“大”、要素“新”、结构“优”、功能“强”的质态。要素“新”是重塑“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结构“优”是构建“要素配置科学”“技术构成先进”和“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强”是彰显“生产智能化”“质效高端化”和“生态绿色化”。
职业教育也是复杂的多要素系统,要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跳出传统意义上“小系统”,以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对接“大”系统,构建“大职教”系统,能够适应“新”要素、匹配“优”结构、对标“强”功能,以突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彰显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一)适应要素“新”,以重塑职业教育要素形态为关键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既要从全局高度掂量自身能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又要从底层执行单元与基础设施条件上考虑职业教育系统及其要素与使命任务达成的差距,要适应“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三大要素,重塑职业教育要素形态。
第一,适应“新型劳动者”,重塑教育主体形态。“新型劳动者”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是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大幅度提升其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要重视其数字意识和能力水平提升。教育者主要是指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受教育者不局限于学历教育的学生,也包括继续教育的学生,还包括有终身学习需求的群体。
第二,适应“新型劳动资料”,重塑教育资源形态。“新型劳动资料”不是传统的机械工具和机器体系,而是数字驱动的智能软件或智能机器。职业教育的“劳动资料”是教育资源,面向服务新质生产力,适应“新型劳动资料”发展,要深入应用“云物大智移”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24]。
第三,适应“新型劳动对象”,重塑教育内容形态。传统劳动对象是以自然形态存在的物品或原料,“新型劳动对象”是经大量技术研究发现和复杂加工处理的,其中“数据”具有强渗透性、广覆盖性、高流动性、可复制性、可追溯性和共享性,能够不断生产和循环使用。职业教育的“劳动对象”是教育内容,要适应“新型劳动对象”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产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工作,重构教育内容和结构,尤其要重视将产业数字化内容引入教育教学,做到“教数字化”和“数字化教”。
(二)匹配结构“优”,以优化职业教育要素组合为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多要素优化组合的集合系统。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要匹配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技术构成”和“产业结构”变革,推进自身系统结构变革,应通过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构建多要素优化组合、立体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5]。
第一,匹配“要素配置科学”。在传统生产力中,各要素简单机械组合,生产效能由要素投入数量决定,如往往劳动者投入越多,生产效能越高。在新质生产力中,以新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引领要素配置科学和有效,实现生产效能最大化。职业教育匹配“要素配置科学”,就要突破资源配置制度,实现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等要素优化组合,在院校分布、专业布局、资金支持、队伍建设等方面从国家层面进行恰当调配,形成相对优化的资源配置结构,并促进区域间的资源整合,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第二,匹配“技术构成先进”。在传统生产力中,主要依赖劳动者的经验,容易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降低效率、增加能耗。在新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发挥着全局引领作用,驱动各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功能和数量等方面的高效组合、协同发力,促进要素价值高效释放,全面提升系统整体效能。职业教育匹配“技术构成先进”,要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改进“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等核心问题,开辟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持续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匹配“产业布局合理”。产业体系是生产要素组合的结构表现,是生产力的结构承载。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加速信息匹配和连接,促进要素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催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丰富产业多样性,弥补产业空缺,形成全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形成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产业间的互补效果,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跃进。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匹配“产业布局合理”,要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同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形成同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的专业布局。
(三)对标功能“强”,以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旨归
新质生产力对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要以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旨归,不断完善体系、更新要素、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确保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质效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和“生态绿色化”的功能特性。
第一,对标“质效高端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要素变革调整,有效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大幅提升更高质量水平和效率水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质量和效益上。新质生产力提出新的需求,职业教育需对标“质效高端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形成新的体系、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基因,在服务能力和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第二,对标“生产智能化”。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的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改变了产业组织形态、生产经营方式和治理管理机制,推动生产力向智能化的质态演进。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必须对标“生产智能化”,坚定走好数字化的中国道路,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生产工具,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新质技能人才”支撑。同时,还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研究,打通先进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
第三,对标“生态绿色化”。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化与数智化相促相融的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忽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生态属性,要求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必须对标“生态绿色化”,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在教育教学与技术服务中,采用以清洁生产为主的劳动资料、绿色原材料为主的劳动对象,使绿色理念更加普及、生态价值充分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着力培养通晓绿色科技、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劳动者,催生注重系统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生产力。
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向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氛围不断优化,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26]。然而,与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遵循“系统—要素—结构—功能”逻辑,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加快供给侧改革、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催生新模式、新机制、新动能,迈向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框架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基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简称“三融”改革),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系统框架,统筹要素、结构与功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7]。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8]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过程、各方面。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和凸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系统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第二,完善资历框架制度。国家资历框架是统筹各类型教育、培训与学习,实现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其他学习成果等的“等值互认”的基础性制度,是支撑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制度[29]。一是健全国家资历框架。研究并设计各级各类职业资格等级与标准,形成完整框架体系,设计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对等关系,为各类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等值互换关系提供基本依据。二是完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支持第三方权威机构,研制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工具和方法,实施资历框架下的学习成果认证,畅通学习者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地位上升的通道。三是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将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以学分形式统一储存、积累和转换,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学分银行服务。
第三,深化“三融”改革。职业教育是面向各行业领域的教育,没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就办不好职业教育。为此,应深化“三融”改革,推动形成政府统筹管理,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一是深化职普融通。以国家资历框架为依据,从课程互设、学校互融、学制互通三个层面设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技能培训的融通机制,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由产业园区牵头,联合领军企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组建产教联合体,实现区域内资源统筹,提供产学研创一体化服务;由行业组织牵头,联合各类学校和企业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实体,开展产业研究与服务;由大学城牵头,联合各类学校和本地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展教学培训与技术研究。三是深化科教融汇。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应用技术平台、协同创新平台,聚焦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键工艺设计,开展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流程再造,推动各类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又反哺教育教学。
第四,推进“三教”协同。“三教”协同是党和国家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要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同频共振,释放协同创新潜力。一是强化政策导向。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构建政府统筹管理,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以及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参与的“三教”协同创新共同体,制定政策法规引导各主体有序推进协同创新。二是激发内生动力。“三教”各主体应遵循凸显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释放内驱力,积极共享其他类型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教育体系总体优势。三是积极协调沟通。政府组织建立“三教”协同创新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协商沟通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等事项,使各主体实时精准获得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四是推动共建共享。发挥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普通高校科研与基础理论教学资源优势,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并协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释放协同创新潜力。
(二)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培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质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30],并明确主要内容是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数字资源等。从教育要素分析,主要涉及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31]。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特征,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必须应用数字技术驱动要素改革,形成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一,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要着力打造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当前职业学校生师比总体偏高,例如:高职专科达19.69∶1[32],要支持职业学校适度扩大和储备师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配备和使用效益。二是增加兼职教师数量。改革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资格认定、薪酬和评价制度,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支持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申请获得从教资格,能够获得相应的从教薪酬或津贴,并联合企业将其从教工作纳入岗位职责和工作考核,使其乐于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不断扩大行业导师、产业教授规模。三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组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教师赴企业跟岗锻炼、工程实践、参与技术攻关等,提升教师紧跟技术更新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四是增强教师数字能力。加强教师开发多模态数字资源和创设数字环境的能力培训,使其能够基于学生需求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五是推动有组织的教科研。鼓励建设虚实结合的教科研平台,培育创新团队,推动有组织的教研和科研,支持教师团队对接产业数字升级深化教学改革、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第二,动态更新教育内容。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对此,职业教育应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应用数字技术实时研判产业技术新动向,对接新型生产工具广泛创造和应用新趋势,前瞻性地调整教育内容、更新内容载体。一是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应用新技术实时获取并研判产业技术新动向,发布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为职业学校前瞻性地更新与调整教育内容提供支撑。二是动态更新教育内容。由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机构牵头,建立行业技术更新数据库,定期发布行业技术更新清单,组织编制企业和学校对接清单,定期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优化升级课程内容,动态更新课程资源。三是创新开发教育内容载体。组织高水平职业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以课程和教材为主的教育内容载体开发和改革,开发结构化育人要素、系统化技术领域知识、模块化技术实践任务,打造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核心课程,创新开发以智能化、多模态和可交互的数字教材为主的教材体系。
第三,建设智慧化教育条件。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得到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相对应的,职业教育要科学研判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建设智慧化教育条件。一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围绕教师精准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形态,开发数字教育工具和平台,推进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教育。三是建设数字实训平台。以实习过程智能化、实习治理数智化为突破口,应用技术创新消除实践操作的时空边界,借助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沉浸式”“移动式”智慧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生动的实习实训体验。四是应用企业生产场景。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保障学生真实足额完成实习实训,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实习实训过程的实时记录、跟踪和评价。
(三)加快供给侧改革,构筑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承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pyjR0fQhUu8+wFDoJNQkPQ==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33]。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也存在着框架结构尚不清晰、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够、与整个教育体系融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区域分布结构、专业布局结构等,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承载。
第一,优化区域分布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反映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呈现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性。职业教育的地方属性,决定了服务新质生产力需适应“因地制宜”要求,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分布结构。一是下好“全国一盘棋”。强化职业教育结构治理的顶层设计,实施职业教育统计大数据分析策略,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供给“白皮书”,推动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结构匹配产业布局结构。二是织好“省域一张网”。推动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范式,建立省域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匹配机制,优化形成职业教育省域布局结构的空间网,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画好“市域一张图”。实质化运行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用大数据技术绘制职业教育资源与地区产业匹配图谱,促进职业教育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第二,推动学校错位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推动职业院校实施“错位发展”战略,聚焦特色领域形成优势,为相关领域输送高技能人才、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一是加强指导。以省域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职业院校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职业院校办出特色。二是突破重点。支持职业院校,超前布局“未来学院”“未来专业”,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增强职业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三是支持自主。支持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推进加强内部治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保证。
第三,改进专业布局结构。专业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支柱,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要持续改进专业布局结构,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一是动态调整专业目录。教育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落实专业目录每5年一修订、每年一增补,及时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设置新专业。二是指导动态设置专业。教育部要联合有关部门研制并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指导各省市地区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专业布局规划,引导职业院校增设前沿和紧缺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34]。三是加强专业设置管理。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专业认证、专业质量评价等,推动职业院校着力加强“适销对路”专业集群建设,增强专业布局结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四,丰富人才培养层次。职业教育要强化“类型特色”,丰富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成才需求,同时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是畅通学生发展的层次通道。以国家资历框架为依据,深化职普融通,健全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立体化体系,畅通“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通道。二是稳步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在重点领域,部署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学位支撑体系,加快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和专业设置,探索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试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直接动能。三是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方式,落实职业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学习成果等值互换,优化职业教育生源结构,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增强职教适应能力,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取向
新质生产力作为复杂的系统,其功能体现为新型生产要素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35]。相应的,在新型体系、新型要素和新型结构的支撑下,职业教育系统功能凸显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一,人才培养质量更优。在新型体系、新型要素和新型结构的支撑下,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畅通,职业教育实现从“谋业”转向“人本”,人才培养质量更优,能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增值,为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内生动力。一是更好释放人的潜能。人的潜能释放是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完整,推动“天花板”效应破解,支持人的潜能释放,冲破人生瓶颈,开启幸福之源。二是更好支持智慧生成。智,明法也;慧,悟道也。教育即思维生长,教育即智慧生成。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以数字驱动重塑智慧教育生态,更好支持学生思维生长,实现转识成智。三是更好促进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办学能力、优化布局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
第二,技术服务更新。通过深化“三融”改革、推进“三教”协同,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以技术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明确办学定位。随着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使得办学定位、服务面向更加准确而稳定。二是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资源整合优势,以及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职业院校依托校企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聚焦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等,产出更加丰硕的技术创新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发挥新型要素和新型结构优势,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的配套供给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速度明显加快,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筑新的结构承载,凝聚出职业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进而增强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功能。一是因地制宜传承与创新文化,更加突出地域特色。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分布结构,不仅匹配产业布局结构,也匹配我国极具地域特色和底蕴的文化图谱,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二是跨界合作传承与创新文化,更加突出多元协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呈现跨界更大、开放更强的态势,夯实了多元协同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础,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对接文化传承、保护、生产、创新等多个环节,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人。三是德技融合传播文化,更加突出精神传递。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厚植学生精神世界,稳固文化的活态传承形式。
第四,国际合作交流更广。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明确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是依托服务新质生产力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更强的职业院校办学能力,通过“双向共建共享”的国际交流机制,以及“职教出海”的国际交流作为,纵深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反哺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一是以先进思想为引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国际化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或理念引领,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就业和民生改善,搭建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积极回应我国政府的外交战略。二是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更具合作导向性。职业教育以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以及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人才培养要素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对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三是以国际标准为保障,更能实现体系化。标准是指南,也是衡量和评判活动或成果的依据,更是质量建设的保障。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以体系化的国际标准为保障,向国际提供职业教育先进标准,分享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化,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03-01(9).
[2]王善迈.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4-16.
[3][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6-1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4][6]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人民之声,2024(2):1.
[5]杨青利.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本溪高质量发展的探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3(6):78-81.
[7]于志晶,孟凯.建设强国,职教何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2(33):8-12.
[8]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2024-06-18].https://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source=1.
[9]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6-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10][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4-02-02(1).
[11]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4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光明日报,2024-03-12(1).
[13]政武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民要论)[N].人民日报,2023-11-09(13).
[14]张治河,赵刚,谢忠泉.创新的前沿与测度框架——《奥斯陆手册》(第三版)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7(3):153-156.
[15]石建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N].光明日报,2024-02-21(6).
[16]万长松,徐志源,柴亚杰.新质生产力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6.
[17]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77-85.
[18]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6-45+2.
[19]胡莹,方太坤.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39-51.
[20]尹西明,陈劲,王华峰,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O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10[2024-04-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17.G3.20240221.1012.002.html.
[21]盛朝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经济纵横,2024(2):31-40.
[22][35]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23]韩喜平,马丽娟.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4(2):20-29.
[24]雒亮,祝智庭.元宇宙的教育实践价值与目标路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22(6):1-10+76.
[25][30]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3-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26]张赟芳.职业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纪[N].中国教育报,2022-05-27(5).
[27]周洪宇,李宇阳.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27-138.
[29]林玥茹,石伟平.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困境的成因与突破[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04-112.
[31]柳海民.教育原理[M].第2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1-107.
[3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4-03-01)[2024-06-1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33]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光明日报,2023-05-30(1).
[34]程美,欧阳波仪.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1(3):83-86.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Dire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Ouyang Boyi, Zhu Dan, Ma Huanling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missions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including serving as a connecting point and key point in the education chain, a forged cornerstone and pillar in the talent chain, a booster and accelerator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a building plateau and highland in the innovakWMttR0DQwfpmCo6aab+J2ZFclxLQtYqTrzbJ/Ms9l0=tion cha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erv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which are complex system projects,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connect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ew” elements, “excellent” structure and “strong” function, and follow the system logic that focuses on reshaping the form of elements, optimizes the combination kWMttR0DQwfpmCo6aab+J2ZFclxLQtYqTrzbJ/Ms9l0=of elements, and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aths. In th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we should follow the paths of “system-element-structure-function”, improve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framework; enhance the key educational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ultivat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ccelerate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the serving structural carrier;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serving functional orientation.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Ouyang Boyi, PhD candidat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Hu’na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Zhu Dan, PhD candidat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enior lecturer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Ma Huanl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欧阳波仪(1978- ),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桂林,541001);朱丹(1979- ),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安徽理工学校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马焕灵,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项目
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ZH2021090101),主持人:欧阳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