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都叫“老师”?合适的职场称呼怎么选

2024-11-02 00:00:00李丹萍郭韶明
现代妇女 2024年10期

央视网曾在微博发起“你会经常用‘老师’称呼别人吗?”的投票,有10万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有约三分之一的人经常称别人老师。

作为建立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一环,职场称呼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效果。既显尊敬又不易出错的“老师”,可谓称呼的“万金油”。然而,“老师”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词语乱用,是对教书育人的老师的不尊重。那么我们应如何使用“老师”这一称呼?如何选择合适的职场称呼?

当“老师”这个称呼“通货膨胀”

在某科技公司从事运营工作的王欣,很讨厌称呼别人“老师”,觉得这是假客气、装文化。虽然她有时也用,但一般是为了“随大流”。在工作中,她更喜欢和同龄人以名字相称,对于年长者称呼“哥”“姐”或“老板”。

起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授课教师范阳阳也对此不解。“为了一节课,我们前期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归纳梳理,传递知识,才能被称一声‘老师’。然而现在很多人什么都没做,也被这么称呼。”她觉得,这是对这一职业称呼的滥用。

不过,范阳阳后来逐渐接受并理解了这一现象。“三人行,必有我师。”她认为,如今群体沟通变多,上课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果一个人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那么对方就是他的老师。

对于职场称呼,“95后”东北女孩赵丘经历了一番探索。上学期间,她从未称呼学校外的人为“老师”。毕业后,赵丘进入哈尔滨某物流运输相关公司工作,同事多用“哥”或“姐”相称,她也沿用这一习惯。

赵丘真正称呼他人为“老师”是在1年前。彼时她被借调到北京总部,同期过去的还有很多其他地区的工作人员。“当时的同事都互称‘老师’,刚开始我以为大家不熟,为了表示尊重才这么叫,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的称谓。”赵丘说,“很多时候大家就是在工作中互相学习,“特别是刚入职时带你的人,相当于是你的师傅,称呼‘老师’没有什么不好。”

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工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来半分看来,“老师”是一种避免尴尬的称呼方式。“在工作环境中,称谓是伴随着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的时候你不一定清楚如何称呼对方合适,而‘老师’这一称谓不论男女、何种职级或行业,都能适用。”她说。

称呼重要,但专业度更重要

来半分认为,称呼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称呼能够看出两个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尊称也能表现对对方的尊重。

在不同的行业,面对不同的人,得体的职场称呼有所差异:互联网公司常以花名或“×同学”相称;外企习惯使用英文名;有的行业偏好称呼职业,如“×医生”“×导演”;还有的行业则直呼其名或按年龄称呼“哥”“姐”……

面对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称谓给职场人士带来了挑战。因称呼不当,尴尬的情况时有发生。

李依依刚工作不久,便被安排负责和一个重要客户对接。沟通在线上进行,对方叫她“李老师”,李依依受宠若惊,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不配被这么称呼。“我要不要和他说,叫我‘依依’或者‘小李’就好?”李依依咨询同事。得到的建议却是“不要说,这是在放低你的姿态,容易让对方轻视你,不认真思考你的问题”。虽然不知说明称谓是否真的会对之后的沟通产生影响,但为了保险起见,李依依没有说出口。

实习期间,刘芳被派到乙方公司参与项目时,也被叫了一个不匹配的称呼——“刘总”。和李依依不同的是,她当即和对方委婉地表示:“您不用客气,叫我‘小芳’就好。”刘芳觉得自己并没有因为称呼而被忽视。

“称呼不合适可能影响对方的重视程度,但关键在于你本身的专业度。”来半分分析说,“如果你的专业度够强,对方不会在乎你是‘小李’还是‘李老师’;如果对方本身对和你沟通的事情不感兴趣,不论称呼什么,对方都会敷衍。称谓很重要,但没有真正接洽的工作内容重要。”

提前准备,避免尴尬

进入一个新环境或认识新人,如何选择合适的称呼?

来半分建议:“从职业、地位和企业文化出发,将常见的几种职业分类,然后根据类别了解该行业的社交礼仪。和对方关系的亲疏也是称呼的判断标准,关系较近时,称谓可以随意些,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称呼也要正式。”

范阳阳介绍:“一些职业有特定的称呼,比如工程师被称为‘姓+工’,导演被称为‘姓+导’等。这些特定称呼具有个性化,使用此类称谓能够体现你对对方的重视,但在你不知道或没有特定称谓的情况下,叫‘老师’是最保险的。”

据来半分观察,相比于工作多年的人士,职场新人工作经验少,应变能力不够强,更容易对称谓问题感到困惑。她建议年轻人,面对不熟悉的人,可以提前咨询前辈或做攻略,了解合适的称呼。“如果真的出现了尴尬的情况,心理强大一点,及时调整即可。总体来说,大家对年轻人还是比较宽容的。”她说。

在介绍自己时,来半分认为:“我们应依据场合而定。如果你由前辈带领前往,不是这场社交场合的主角,最好不要太出风头。根据整体交往的节奏,决定在多大程度上介绍自己。如果是自己独自拜访,一定要介绍。”

来半分同时提醒,以上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做法,对于外交外事场合并不适用。外事场合涉及到跨文化的问题,对于称谓要格外注意,提前准备。

对于被称为“老师”的人,范阳阳希望他们能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对得起这个称谓?“老师要给人带来正向引导,希望每个被叫‘老师’的人可以配得上这一声‘老师’。”她说。

(本文除范阳阳、来半分外均为化名)

(摘自《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张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