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的根源找到了吗

2024-11-02 00:00:00吕若琦
现代妇女 2024年10期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很多家长仍为孩子的各种拖延问题头痛不已,晚上作业完不成,早晨又起不来床,家长心急火燎地又催又吼也无法解决问题。孩子磨磨蹭蹭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拖拉问题?

四年级的女孩,每天上学都要“全家总动员”

为了避免小梅上学迟到,每天早上家里都会掀起一场“战争”。妈妈在床边和赖床的小梅斗智斗勇;奶奶为她准备好丰盛的早饭;在爸爸开车送小梅上学的路上,爷爷在后座陪她吃早餐;她到学校后,爷爷再骑共享单车将餐盒带回家。

似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小梅就有了磨磨蹭蹭的习惯,其他同学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小梅每晚都要做到十一二点。据家长观察,小梅在做作业时不专注,有时作业做到一半就想去吃东西、上厕所,有时拿着书本发呆甚至打盹。为了提高她做作业的效率,妈妈索性坐在一旁陪着她做作业,但效果仍然不佳。

要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为了解决小梅做事拖拉的问题,家长带她去接受心理咨询。

“通过与小梅深入交流,我发现她的拖延并不是因为作业难度大或者作业量大形成的,而是她根据父母的反应养成的一种‘生存习惯’。”心理咨询师说,“最初上学的时候,小梅总能及时完成作业,但她每次兴冲冲地告诉父母自己做完了作业之后,并不能获得休息或者玩耍的时间,父母总会反复询问她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学习内容,还会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她巩固练习,小梅觉得尽快做完作业不划算,还不如一边玩一边做,所以在家做作业时就无法专心,完成作业的时间也越拖越长。”

要解决小梅的拖延问题,首先要父母做出改变。“给小梅父母的建议是,不要再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同时,如果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则对孩子进行奖励,以此慢慢调整孩子的行为。”心理咨询师表示,“心理学上有一个代币法,当一个人做出良好的举动时,及时给予他奖励,那么之后他的好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增加,习惯就会得到巩固。”

心理咨询师还说:“对低年级孩子的家长来说,比起一味强调成绩,不如尽早帮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等孩子进入高年级,学习量和学习难度不断加大,没有好的习惯会很吃力,而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学习意识逐渐增强,家长管理的难度也会慢慢降低。”

读初二的男孩,用上学拖拉来激怒父母

上初二的瀚宇每周都要迟到两三次。每天早晨上学,瀚宇明明知道自己几点前要出门,但他就是一直在拖延,往往是父母越催促,他的动作越慢。准备送他上学的妈妈总是着急又无奈地站在门口等他。

通过仔细观察,妈妈发现瀚宇在不同的情境下,做事的速度会不一样。瀚宇曾在日记中袒露过自己的想法:“英语老师很严厉,他的课我是从来不敢迟到的,但是语文老师就还好。数学老师有一个特点,每次上课一定会先讲5分钟废话,我就是不想听,所以有时候我就故意晚到一点。”

其实瀚宇从小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规划之下,每天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先做这个、再做那个,从日程时间到事情的优先级,父母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从小一直是乖乖男的瀚宇,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有了叛逆的表现,比如,不再遵守父母制定的规则,偷父母的手机打游戏等。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受到爸爸的强势压制,父子之间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为避免瀚宇晚上独自做作业时分心,爸爸要求他开着书房的门,母亲常会进去送银耳汤、水果、牛奶等,瀚宇觉得父母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自己的思路被频繁打断,不接受父母的这种“监视”行为,便故意当着爸爸的面用力摔门。爸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气得直接把书房的门锁拆了。两人僵持不下,瀚宇索性就不做作业了。

通过与瀚宇深入交流,心理咨询师发现他对父母要求他好好学习的想法并不理解,他觉得自己初中毕业就已经可以步入社会了,送外卖、打零工也能养活自己。面对他的这种想法,心理咨询师表示,父母应先认可他的想法,再去引导他认清现实,告诉他初中毕业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能赚多少钱?这样的工作能做多久?没有文化,没有工作,青春饭能吃几年?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几次开导之后,瀚宇总算有了自主学习的意愿,上学拖拖拉拉的情况也逐渐变少。

用正确的方式去指导孩子

“孩子拖延的背后,其实有他们自己的小心思,他们像是在故意创造或等待一个冲突的发生。”心理咨询师说,“这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拖延,但背后其实是逆反心理在作祟,需要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拖延行为。”

大部分孩子在小学高年级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父母察觉后,更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逆反。“一旦发现孩子的逆反行为,大部分家长的反应就是否定和压制,觉得都是孩子的问题,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比如瀚宇总是拖延,可能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安排下,从小没有机会锻炼自主管理的能力。”心理咨询师说,“孩子自己探索出的反抗方式,表面上是通过激怒父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可能是与家长的价值观相悖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孩子的想法是错的。只要孩子的尝试不出格,家长就应该选择相信孩子的判断,相信他们可以通过锻炼,慢慢做出更成熟的选择。”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能揪着不放,通过高压的方式进行管制。在很多家庭里,家长会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听家长的。孩子又不管不顾,只想着反抗父母。这样下去,亲子关系就变成了死结。”心理咨询师说,“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一般不会考虑后果,只想在冲突中赢过父母,但父母需要替孩子考虑后果,硬干一场,可能会输掉孩子的心,甚至换来孩子更激烈的反抗。合适的做法是假装让孩子赢,再通过慢慢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他自己得出结论、悟出道理。”

(摘自《伴侣》)(责任编辑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