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常人唇齿间可以轻松发出这几个字的音,面对学生,湖南衡阳特殊教育学校的刘玲琍却要一边用手语比画,一边展示嘴、舌、牙齿、喉咙的变化。她耕耘特教事业33年,教会80多名听障孩子开口说话,帮助他们找到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
刘玲琍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专毕业后,刘玲琍成为衡阳市聋哑学校(现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班上有14名听障孩子,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个别孩子有智力障碍,有的孩子脸上挂着鼻涕,有的孩子时不时尿裤裆……第一次走向三尺讲台,刘玲琍内心打起了退堂鼓。
但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她还是暗下决心,选择特殊教育这条路。从此,刘玲琍把14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她每天站在宿舍镜子前,练习手语。班上有个孩子叫晓慧,不仅聋哑,还伴有中度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有一天,晓慧上完厕所,没有去擦拭,而是用手抓住排泄物往嘴里塞,往身上抹。刘玲琍赶忙跑过去,把晓慧抱到宿舍,让她伏在自己的腿上,给她洗澡、换衣服。等为晓慧清洗干净,刘玲琍才发现自己身上沾满了排泄物。
彼时,刘玲琍也才18岁,但她已经明白自己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从此,她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手把手教他们刷牙、洗脸、洗衣服,指导孩子们在自理、自立的道路上迈出艰难且坚实的一步。面对这些几岁便离开父母的“折翼”孩子,刘玲琍用挚诚的爱浇灌他们的心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刘妈妈”。
刘玲琍32岁那年,她8个月大的儿子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医生说这种听力损失是不能医治的,要早点给孩子配助听器。刘玲琍感觉天都要塌了,非常难受,在家哭了好多天。她想不明白,自己和丈夫听力正常,儿子竟然有听力缺陷。沉重打击接踵而至,刘玲琍的丈夫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选择离婚。
在武汉读高中的一个聋哑女孩,给刘玲琍写了一封长信:“亲爱的刘老师,虽然宝宝和我一样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但您一定要坚强地站起来,教他说话、识字和做人的道理。请您一定不能倒下,更不要放弃宝宝今后的生活道路。我相信,总有一天,宝宝会和我一样,有一个属于他的未来。”
这时,学校开始开设高中班。刘玲琍之前带过的一个孩子又找到她,非要她当班主任才愿意继续读高中。刘玲琍最后决定带高中班。同事劝刘玲琍把工作先放一放,带孩子先去长沙做治疗。但刘玲琍刚接手一个听障班,看着满眼期盼的孩子家长,她实在放不下。她说:“治疗时间很长,可能一年半载,也可能三年五年。这些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丢下他们不管,我做不到。”
刘玲琍想,如果对孩子进行早期训练,是不是能让孩子开口说话?她开始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学生,她很快想到两全之策:把儿子留在身边,一边带班教学,一边训练儿子说话。她暗自思忖:“学生离不开我,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就不教他们。我会自己训练自己的孩子,也会把这个班带好。”有的学生已经十八九岁,原本不打算再读书,听说刘玲琍接着当班主任,便留下来继续读书。
白天,刘玲琍上好每一节课,细心守护每一个学生。下班后,她给戴着助听器的儿子进行听力与发音训练。夜深人静时,她翻阅专业书籍,自学听障语言训练方法。
有个学生康康,4岁多,只会叫“爸爸”,不会叫“妈妈”。有一次,刘玲琍无意间听到,康康妈妈想听康康叫声“妈妈”。刘玲琍暗下决心,要对康康强化训练。经过1个月反复练习,康康终于能够清晰地喊出“妈妈”。康康妈妈听到后,瞬间潸然泪下。看到这一幕,刘玲琍感慨万千,过程虽然很艰难,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鼓舞着她。
刘玲琍用教学实践证明,天生听力障碍的孩子也能学会说话,而且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好。为此,学校创办了学龄前聋哑儿康复语训班,招收了7个孩子,大的8岁,小的2岁,有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有的经常自虐,用头撞墙。刘玲琍担任班主任,她的工作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1个月下来,她瘦了10斤。凭借3年教授儿子的经验,刘玲琍一边上课,一边自编“舌操”和语言训练教材,逐渐探索出情景教学、合作学习、触摸法等教学模式。
面对学生哭闹等诸多挑战,刘玲琍表示:“我肯定也有累和烦的时候,但每次想到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如果我都教不了,其他没学这个专业的人可能更难坚持。选择特殊教育之初,我就想当一个好老师,后来越来越意识到学生也迫切需要好老师,我们的付出真的可以让一个孩子发生很大变化,让孩子眼里重现光芒。”她相信只要不放弃,残疾人就可以闯出一番天地。为了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刘玲琍把办公地点从办公室挪到教室。
辛勤付出换来丰硕成果。2021年6月28日,刘玲琍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成为湖南省特殊教育岗位唯一的当选者。同年6月29日,刘玲琍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她说:“让这些特殊孩子得到幸福,让他们的家庭得到幸福,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岗位上的共产党员,我将用爱照亮特殊孩子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特殊孩子成长的心灵。”
看到自己所教的80多名残障孩子,有20多名分别考上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等高等院校,成为设计师、教师等,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糕点师、园艺师、舞蹈演员、美发师等,刘玲琍内心充满了幸福。在她看来,挽救一个孩子,等于挽救一个家庭。她说:“在‘感动中国’这个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只要向善而行,每个人都能积小善成大爱,凝聚起令人震撼的非凡力量。”
2024年4月8日,刘玲琍入选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她的领奖词是:“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刘玲俐表示:“这不单单是给我个人的鼓励和肯定,更是对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关爱。看着这些孩子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走向一个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是我最满足的时刻。让每一个残缺的孩子都能拾起折断的翅膀,这也是特殊教育的意义。”
(摘自《家庭百事通》)(责任编辑 张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