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为梦想导航

2024-11-02 00:00:00杨欣
党建 2024年10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罗斯相继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布局。在那个瞬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我国要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必须在卫星导航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1994年,北斗工程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境况下站上起跑线,在竞争合作并存的世界级赛道上,三代北斗人自立自强、创新创造,推动北斗系统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关键领域领跑的目标。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星梦圆全球,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一世界贡献凝聚着民族精神、国家意志、人民力量、科学品格,在北斗人的奋进实践中孕育转化为北斗系统和北斗人的气质和追求,那便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绝处逢生的中国北斗,秉持开放融合回馈全球

2023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7届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共参加了十余项议题的讨论,中国声音得到了联合国外空司及各供应商的响应与支持。

这是当前北斗系统在世界卫星导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话语权逐步提升的一个缩影。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服务功能性能的优化、系统间合作的增强以及全球用户覆盖面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受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强劲发展和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作贡献的赤诚胸怀。然遥想当年,这条全球圆梦之路又何其艰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与俄罗斯已基本建成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将最适合卫星导航的空间传统频段全部占用。我国与同样希望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欧盟,共同努力争取到了卫星导航领域新的频谱划分,可供传统或新兴卫星导航系统选择使用。面对这样的境况,北斗人首先想到的是合作,而非抢占。然而,合作之路举步维艰,不对等交流、不平等壁垒,充斥着我国与欧盟的多轮频谱合作谈判。2005年,欧盟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导航卫星,这意味着双边合作的单方面终止,而此时,距离频段有效期失效只剩不到3年时间。

面对困难,北斗人不信邪、不服输,他们与时间赛跑,锚定关键核心技术,决心“死磕”到底——所有研发岗位全员动员、倒排工期,原定2007年年底发射的首颗卫星,4月初便立在了发射塔架。然而,在发射前的最后检测中,卫星应答机却突然出现异常,虽影响信号传回的概率不大,但始终秉持不带任何问题上天原则的北斗人,绝不允许这样的冒险。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旧感慨万分:“把应答机从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星箭组合体上拆出来并不容易,拿到后,我们立刻驱车赶往成都进行检验测试。路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抱着它,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般,生怕四五个小时车程的颠簸震动,对它造成一丝丝影响。”终于,经过72小时的不眠不休,隐患被成功排除!

2007年4月14日,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两天后,北京清晰收到了卫星发回的信号,在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前,北斗人“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走出困境的中国北斗,依托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成体系突破卫星导航领域百余项关键技术,新研百余种宇航级器部件,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2023年7月5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表彰大会上一段关于技术创新成就的总结,引发了现场太多人的共鸣,这自主可控的背后,凝结着30多万科研人员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也早已铭刻在每一位北斗人心中。

当年,北斗系统经历的无“钟”之困,就像一记警钟时刻敲响在北斗人耳边。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其时间精度越高,卫星导航定位精度就越高。北斗系统建设初期,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高精度星载原子钟,但他们要么实行严格的出口限制,要么哄抬价格延误工期。因此,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让北斗人如鲠在喉。

关键核心技术终究要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为此,北斗系统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同时向这一堡垒发起总攻,势必啃下这块硬骨头。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梅刚华团队来了,他们一干就是20年,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实现了5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李春景团队来了,他们认知坚定,“要搞全球系统,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原子钟,原子钟产品只有自己干这一条路可走”,并用十几年时间接连实现多个技术创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贺玉玲团队也来了,他们攻克多个技术难点,实现多项技术升级转化……最终,3支队伍研发的产品均实现了有效搭载,为北斗系统走实自主可控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止步于此?创新超越的北斗人显然不会。为了建设更高精度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有氢原子钟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的上海天文台挺身而出,毅然扛起了研发精度更高、漂移更小、性能更好的星载氢原子钟的重任。在天文台首席科学家林传富等的带领下,经过6年的原理探索和技术实验,他们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搭载入轨后最高精度达到1000万年只有1秒误差的全球领先标准,全面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自主创新之路,注定风尘仆仆,也注定星光闪耀。

全速前进的中国北斗,拥有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是北斗工程科研人员、抗击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西昌干部群众代表。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美收官,创造了两年半时间、18箭30星高密度组网发射连战连捷的佳绩,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个胜利场景和感人场面,映照出北斗工程背后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

建设全球系统与建设区域系统相比,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容,而是复杂的内容升级。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卫星研制生产周期、质量技术要求更高,如果按惯例仍由一家单位抓总研制,便很难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的研制生产任务。

在棘手的矛盾面前,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考量。一次协调推进会上,面对工程总体提出的“强化产品多家布局,引入新的卫星总体单位,同步抓总研制”的建议,各系统各单位一致通过、毫无异议。

“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都是不讲条件的大事。”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北斗卫星抓总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卫星研发单位坚决表态,“尽管对经济效益可能有影响,但北斗这些年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协同作战能力。任何只见眼前、只见小团体利益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

最终,新的北斗三号卫星抓总研制单位被引入,他们打破行业壁垒、汇聚优质资源、开展良性竞争、实施优势互补,关键核心技术接连实现突破,形成了互相促进、互利发展的新局面,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快速、高效组网提供了“硬核”技术支撑。

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所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广受赞誉的中国北斗,具备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

2018年11月,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3届大会在西安举行。其间,来自世界各国的卫星导航领域专家在西安市区街道体验了由北斗车道级导航系统负责导引的游览活动。丝毫不偏、全程稳准,北斗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

追求卓越是北斗人孜孜以求的优秀品格。在北斗三号第9颗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相关系统单位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超标,超差小于1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用“刹那”“瞬间”都难以形容。尽管细致排查工作会花费大量时间,但1纳秒背后如果存在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隐患,就绝不能忽视。北斗团队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北斗三号任务的全面成功又添加了一道保险。

在产业链条发展中,芯片自主可控至关重要。为制造出更强劲的北斗“芯”,2009年,北斗工程打破国家队和民间队的界限,首次推出“实物比测”,针对芯片中所涉及的所有关键评价指标进行同台公平竞技。经过10余年的优胜劣汰,国产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整体实现了自主可控,制造工艺也实现了从最初的130纳米到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8纳米,再到22纳米量产。截至目前,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出货量已突破亿级规模,装有完全自主可控北斗“芯”的北斗基础产品已销往世界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新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提出了新要求。北斗系统建设者们将继续发扬新时代北斗精神,集智聚力、砥砺奋进,书写无愧于党和国家期望、人民期待的北斗建设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宣传办公室主管)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