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趋势特征和路径方向

2024-11-02 00:00:00秦波马延亮
北方经济 2024年9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高质量生产力。当前,新疆大力实施科教兴疆战略,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本文立足新疆实际,探索新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路径方向,对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疆 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 路径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高质量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表现为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的变化,本质上是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巨大代际跃迁特征的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一、新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特征

近年来,新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区发展战略,能源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增长方式逐步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增强

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强动力。新疆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面向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扭转了过去5年的下滑趋势。各级创新园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均实现较快增长,南疆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零的突破。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完善,能源、遗传育种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取得突破。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明显,“八大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各类惠企创新政策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群体数量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千家并呈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设立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启动“2+5”重点人才计划,全区研发人员数量超过3.8万人,创历史新高。

(二)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历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能源结构转变,是解放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之一。近年来,新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截至2022年末,全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电力总装机的42.7%,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23.5%,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健全电网基础设施,新疆成为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最多、750千伏线路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省份。积极推进新能源与储能、氢能耦合发展,光热电站、电化学储能等设施加快建设,并网储能电站115座、装机283.4万千瓦,储能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二、西北第一,阜康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投产发电,中石化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建成投产,高耗能行业绿电替代加快实施,能源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

新型基础设施是激发新产业和市场需求,创造新模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基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新疆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截至2023年6月,累计建设5G基站4.3万个,全区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9.2%的乡镇镇区已实现5G网络覆盖,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成为新疆首批“千兆城市”,为应用场景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全区在用数据中心达到34个,规模以上数据中心规划部署机架6.55万架,机架利用率达到83.22%。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建成石油、钢铁、装备等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乌鲁木齐工业物联网产业园即将建成投运。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新疆高标准打造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大型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加速打造,建成哈密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以及10余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聚集区,在建新能源规模超7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以乌鲁木齐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积极发展硅基、铝基、碳基等新材料及复合新材料产业,光伏硅基新材料优势地位持续巩固,工业硅、多晶硅产量位居全国首位,乌鲁木齐、哈密、昌吉等光伏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硅基电子材料产业快速增长。培育壮大氢能产业,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加快构建,克拉玛依、伊犁、乌鲁木齐、哈密氢能产业示范区启动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动“天山云谷”发展,着力打造以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为核心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两核多星”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新疆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挑战

当前,新疆经济正处在由量的扩张进入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主要引擎亟待向新质生产力转换,但长期以来科技创新水平低,以重化工业、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特征依然明显,面临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严峻挑战。

(一)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排名仅28位,新疆在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影响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仍显不足,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3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发展滞后,国家级创新园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34%和0.7%。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标志性科技重大成果产出不多。2022年全区获得专利授权2.05万件,仅占全国的2.56%。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匮乏,引进、用好、留住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亟需加快

随着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传统电力系统“源随荷动”运行机制向“源网荷储”运行机制转变,对电力系统并网送出、安全运行、高效消纳、经济性等方面形成诸多挑战。由于风光电随机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设施、配套送出电网建设时序不匹配,现有750千伏主网架需进一步加强升级,新能源配套电网建设明显滞后于新能源项目布局,调度运行、电力交易机制不明确,支撑性煤电装机不足,导致电力系统调峰能力较为薄弱,无法支撑大规模新能源项目并网接入,对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形成制约。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未将新疆纳入枢纽节点布局,数据中心供给缺乏有效需求带动,数据中心规划部署机架仅占全国在用机架的0.86%,数据传输距离过长,仅能开展培养模式训练计算,气候冷凉、电力充足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算力产业发展受到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传统基础设施智能改造升级步伐缓慢,与5G网络适配的应用场景较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制约,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带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融合发展不够,限制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效市场规模,5G网络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能力亟待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不紧密,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产业应用主要以引进使用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性突破,缺乏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区域同质化布局较为严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区域内部产业联动较弱、产业互补不足、协作水平不高、集群化效应不明显。例如,新能源产业目前存在过度同质化布局和重复建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不强,产业链精深加工延伸不够,如工业硅、多晶硅疆内转化率分别仅为41.6%、7.9%,硅片、电池、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数字化进程缓慢,数字经济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三、新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方向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是破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要以创新为驱动,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基础研发力度,深度挖掘产业应用场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作用,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持续增加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精准布局创新链,围绕能源、矿产、光伏材料、风力发电、棉花纺织等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培育建设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一批研发应用中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聚焦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领域和战略性需求的关键环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推进研究型大学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联合科研攻关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用好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

(二)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支撑绿色低碳替代的电价形成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配置煤电、水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推动具备条件的火电项目进行灵活性改造,科学有序发展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加强可调节负荷、虚拟电厂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疆电外送”通道扩容和疆内骨干网架建设,加快现代油气管网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公路、重载铁路、重载公路建设,加快完善公路沿线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创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市场化体制,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市场,完善和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完善支持灵活性煤电机组、天然气调峰机组、储能等调节性电源运行的价格补偿机制。

(三)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推进自治区绿色算力先导区建设,完善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加快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发挥算力产业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引导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向“八大产业集群”及中小企业提供标识解析服务。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拓展融合应用场景建设,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示范园区。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转型,建设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积极建设数字化供应链,运用数字技术和云计算优化传统产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可视化、高效化和协同化,提升供应链效能。

(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氢能产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统筹协调,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培育,依托“链主”企业生产规模和数据积累的平台优势,引导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着力构建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良性生态,推动产业分工协作、联动发展。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研发单位战略合作,构建战略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集群创新生态。优化政策环境,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各项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营造开放、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有序发展区域性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标准制定、集约化采购、打造集群品牌,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增强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辛欣,严赋憬.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3,(9):38-39.

[2] 李政,廖晓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3]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4] 新华社.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架海金梁[J].经济,2022,(6):22-25.

[5] 陈超.由“新质生产力”引发的思考[J].竞争情报,2023,19(5):1.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