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古秘史》记载的相关信息,解析了蒙古高原古代狩猎和游牧生产方式、牲畜所有制、游牧对自然条件的依附性,以及统治者开始对生产进行主动管理与建设等变化。游牧的本质是动态调节与变化的物质生产活动。游牧历史变迁的最佳方向和最好结局是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
关键词:蒙古秘史 游牧变迁 现代化
近十多年来,一些学者以传统游牧“生态完美”“自由迁徒”“应对气侯变化”以及“附会后现代”“生产方式要回归文化模式”等概念为论,通过书刊或演讲等形式,要求我国草原牧区重新恢复游牧生产。有的甚至引入西方学者评价非洲热带草原部落时使用的一套“维持流动性、社区自治,反对市场渗透、基础建设”等游牧话语,无视发展水平与自然环境的悬殊差异,要求中国牧区照搬效仿。这些固化游牧生产方式的主张既不符合我国牧区干部群众正在致力于发展现代生态草原畜牧业的宏大实践,也完全违背了蒙古高原自古以来游牧变迁的基本史实。本文依据《蒙古秘史》①这一被誉为游牧民族自主实录巨著中的有关信息,解析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传统游牧生产及变化状况,以便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认知误区,使已经明晰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免受干扰,避免波折②。
一、《蒙古秘史》中有关游牧嬗变信息的梳理
(一)成吉思汗祖先经历狩猎为主转变为游牧为主的脉络
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的祖先一直在肯特山脉东部的不儿罕合勒敦山及分别于其北侧和南侧发源的鄂嫩河(斡难河)、克鲁伦河(客鲁涟河)流域繁衍生息。河源山麓地带为森林植被,向东流出山地后的流域植被是连为一体的广袤草原。
《蒙古秘史》追叙的成吉思汗先祖从第22代至13代只列出人名。第12代的记述有了仆人和两匹骟马③。
从11世先祖开始,描述历史事件常常伴有狩猎或游牧生产生活的场景概貌或局部信息。例如坐在篷车上迁徙的阿阑豁阿被朵奔蔑而干聘娶的原委④。因原住地区禁猎,听说不儿罕合勒敦山易于捕猎野兽的缘由而迁移,则表明其为来自远方的狩猎族群。
朵奔蔑而干寻捕野兽时,遇见一个兀良合惕部人在烤一头三岁野鹿的肋条和内脏。应他的要求,那人留下鹿的头、肺、气管和皮,把鹿肉全都给了他。驮着鹿肉回去时遇到的一个巴牙兀惕部人说:“我领着儿子穷困地走着,你给我一些鹿肉,我把孩子送给你。” 朵奔蔑而干给他割了一条鹿后腿,把孩子带回家役使。
成吉思汗的10世祖孛端察儿常到迁来的一群人那里喝酸马奶,发现他们不分尊卑上下,没有头领,很容易制服……于是在4位哥哥的帮助下把他们一起掳来,获得了马群、食物、属民和奴婢①,一举从独自狩猎度日变为游牧人群的首领。
游牧生产的发展伴随着蒙古部族各支系的不断壮大。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成为统治各分支均已强盛的“全蒙古(合木黑 忙豁勒)”合罕,开始与当时的草原霸主女真金国抗衡。成吉思汗登上历史舞台时期,游牧已经成为蒙古高原上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例如,锁儿罕失剌解救少年帖木真展现了一个普通牧户当时的游牧图景:“帖木真循着彻夜挏酸马奶的声音找到了锁儿罕失剌家……藏到装羊毛的车里……给他带了一只煮熟的羔羊、背壶、皮桶、1张弓、两枝箭,没给火镰,让他骑了一匹不带马驹、没有马鞍的母马去尽快找到家人。”
(二)牲畜由部族共有转变为私有和共有并存
部族共有——帖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作为部族军事首领(巴阿秃儿)被世仇塔塔儿部人毒害致死后,已故祖辈的两个遗妃成为实际领导者。第二年帖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和全家人在被排除出祭祖仪式后,又在“把他们撇下,其它人迁走②”的指令下遭到遗弃。其后帖木真一家完全依靠采集狩猎生活达数年之久,这一事件表明部族的牲畜全部由首领支配。
私有和共有并存——几年后帖木真家有了8匹骟马,被盗走后在追寻过程中得到在1个大马群挤马奶的孛斡儿出的协助。他们在1个大营帐圈(也客古列延)旁边找到被盗的马,从拿套马杆的几个人追赶中抢夺回来。孛斡儿出在拒绝帖木真分给找回的马时说:“我父亲是有很多马(斡栾 阿都)的有名富翁③。”表明这一时期马的牧养处于狩猎的副业、私有户养、部族共有三种状态并存。
另据两个牧马人从主人那里听到、证实、连夜送出密谋捉拿帖木真消息的过程,以及挤送马奶、准备主人的乘马、自行宰杀羔羊煮作行粮等多项劳作的信息表明,部族共有的畜群由贵族成员占有,属民与贵族是奴役式的人身依附关系。
私有户养发展壮大——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高原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了一条军令:战胜敌人时不可贪财,获得的财物共同分配④。这一规定使草原上过去屡屡发生抢掠人口和牲畜的争斗得以消除。部族属民户养牲畜有了保障条件。王罕逃亡西方后重新投奔而来时,成吉思汗从自己的百姓征收牲畜实物税(忽卜赤里)供养他。表明在大汗宫廷专有的牲畜之外,属民百姓的牲畜已经普遍私有户养。
私有户养在全国处于基础地位——斡歌歹罕关于赋税的指令说:“每年每群羊出1只2岁羯羊作为宫廷的汤羊;每百只羊出1只育成母羊(主撒黑)接济本部的穷乏者⑤”。另据《大元马政记》记载斡歌歹罕还指令“若有隐漏者尽行没官”,也证明牲畜的家庭私有制此时已相当稳固。
(三)从单纯依赖河湖水源向打井开发无水草场扩展
蒙古高原统一后,随着人口和牲畜的增加,完全依赖河湖水源已致可供放牧的草场严重不足,打井开发地表无水的草场成为必然选择。斡歌歹罕的指令中说:“旷野地方除野兽外别无牲畜和人烟。派察乃、委兀儿台两个营盘官为统领,找水砌井,让百姓能够散开住得宽展①”。斡歌歹罕自己总结继承汗位后建有四大功业,将草原打井与消灭金国、设官统治征服地区、建设驿道系统相并列。
(四)最高统治者开始对游牧生产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建设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的第一次称汗时指定了牧马、牧羊管理者。统一蒙古高原的第二次称汗后对牧马者(阿都兀臣)、牧羊者(豁你臣)、牧骆驼者(铁蔑额臣)、牧牛者(忽客赤)都明确了归属管理职责。第一次称汗时,迭该主动请求牧羊:我让用两岁羯羊做的肉食早晨晚上都不缺不误。我要让放牧的各色羊卧满车下,布满草场②。在第二次称汗时,迭该凭牧羊功绩受到千户官职和封户的奖赏。
幹歌歹罕从自誉的“使百姓安安顿顿生活”出发,对游牧生产进行系统性管理的环节显著增多。诸如固定贡税减轻百姓负担、为百姓分配草场和水源、打井开发无水草场使百姓的营地宽展、明确营地草场官的职责等指令,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生产规律的认识在深化,推动游牧在蒙元时期向鼎盛发展。
(五)贸易流通的扩大
成吉思汗视贸易为金縻绳(阿勒坛 阿儿含只颜)。《蒙古秘史》关于域内牲畜的交易记述了从汪古惕部来的西域商人阿三,骑着白骆驼,赶着买来的一千只羯羊,准备顺额儿古涅河收购貂皮,在巴勒渚纳湖饮羊时遇到成吉思汗③。贸易足迹横穿蒙古高原的南部至东北部。
从域外输入牲畜的信息有:征服欣都思地区获取了许多骆驼和羯山羊;消灭金国获取了淮马;3次征讨西夏获得了大量骆驼;征服巴格达惕获得了长颈高腿西马、骆驼、驮用骡子。其中既有草原五畜的补充,也有舍饲条件下育成的品种。
二、讨论与结论
(一)统一和安定是古代游牧兴盛发展的社会基础
距今两千多年前匈奴的游牧盛况通过《史记》等典籍被人们熟知。然而在其一千多年后成书的《蒙古秘史》所追叙的成吉思汗祖先约五百余年的游牧状况却出现了很大落差。究其原因,这一时期正值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女真先后在草原上争霸交替,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剧烈破坏。只有在蒙古高原统一后推行了几项重要而有效的管理措施,游牧才有了免受社会动荡破坏、维持正常生产秩序的稳固基础。例如,斡歌歹罕指令作为实物税征收初到繁殖年令的育成母羊扶持穷乏者,既反映了游牧生产已具备的征税基础,又会促进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此外,域内牲畜流通的兴盛和域外输入牲畜的增多,也发挥了推动游牧发展壮大的作用。然而蒙元之后蒙古高原重新归于分裂动荡,游牧生产也从鼎盛回落到长期兴衰起伏的状态。
(二) 社会需求与管理建设能力是游牧变迁的推动力量
《蒙古秘史》中关于游牧嬗变的信息都可以归结为适应社会需求人为主动调节生产的结果。游牧业的本质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内外条件下人类利用各类资源的一种物质生产方式。依附自然的原始游牧业自从产生以来,就随着人为调节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因地因时变化,以满足草原人类社会的需要。现在有些学者脱离客观存在而主观笼统地固化生产方式、标签化游牧概念,甚至引入西方学者用以美化游牧的各种时髦话语,并不符合古今事实。
蒙古高原统一后发端的带有体系化特征的管理和建设措施,当时即显现出增强游牧产出能力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贯彻“建设养畜”的方针政策,使传统游牧转变为草地与畜群生产率稳定增长、牧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草原生态得到保护并逐步改善的建设型草原畜牧业,是顺应历史传统,符合发展潮流,为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的跨越性变迁。
(三)中国牧区如期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
世界各大洲历史上出现过的游牧生产随着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科技条件及地缘政治的变化,都出现了不同路径和结局的变迁,在发达国家最早发展为现代化的草地畜牧业。然而在全球面积最大、游牧历史蜚声世界的欧亚大草原,基本没有一个国家实现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至今全都处于“不发达”“后发展”状态。我国的草原牧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各种要素正在不断增加。在全国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牧区也将同步发展到生态生产生活兼优的现代化水平,成为欧亚草原范围内先行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成功范例。
(作者1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作者2系原国家农业部总经济师、国家首席兽医官)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