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等师范学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2024-11-02 00:00覃晋彭秋萍石群山
大学教育 2024年19期

[摘 要]地方高等师范学校做好红色文化传播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举措、确保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顺应育人改革的发展趋势、培养合格师资的内在需要。地方高等师范学校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传播内容抽象化、传播方式灌输化、传播渠道单一化和传播关系疏离化等问题。高校需要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开展溯源研学、利用新兴技术和打造红色校园,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命力、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地方高等师范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9-0126-0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本质的集中体现。只有传播好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奋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广西时曾指出,“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1]。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即将承担乡村基础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应该怀有“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因此,地方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地方高师)在新时代传播好红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确保红色事业薪火相传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地方高师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传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的传承依赖于有效的文化传播,只有把红色文化传播好,红色基因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地方高师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理应传播好红色文化。传播好红色文化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有利于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红色资源产生于特定时期,时间上具有久远性,就形态而言,有物质的(如战争遗址、遗物等),也有非物质的(如精神、基因等)。红色物质资源是静止的,引导学生了解、铭记即可,非物质的精神和基因则不同,是无形的,需要口传心授、身体力行。对于那些既无形又珍贵的精神和基因,地方高师需要发挥传播力量,对其进行活态传承,重视师范生的参与,让师范生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由客体变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二是有利于红色文化的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为个人和集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地方高师传播红色文化不仅是对区域红色历史的尊重,而且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挖掘区域红色文化内涵,将地方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二)红色文化传播是确保地方高师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2]。这是地方高师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指引。传播好红色文化对于新时代地方高师实现立德树人、形成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有利于地方高师院校提振士气,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大力彰显红色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底蕴、时代价值和文化自信力量。红色文化资源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最好精神食粮。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既能以正确的导向引领师范生,助力师范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继而增强他们对党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对社会主义的认定,帮助师范生扣好“红色”这颗扣子,又能以内在的红色精神力量凝聚、激励师范生,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服务乡村”理想信念,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成为“四有”准教师。

(三)红色文化传播顺应育人改革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的一个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地方高师人才培养任务中的“德、智、体、美、劳”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关系,传播好红色文化有利于形成“五育并举”新格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红色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要将红色基因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当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地方高师而言,传播好红色文化,既有明显的理论探索意义,又有很好的育人改革和实践意义。地方高师要通过完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推进育人改革与实践,实现红色精神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思政育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传播好红色文化,因为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经[3],其重要性已是大家的共识。传播好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落实相关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责任,促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红色文化传播是培养合格师资的内在需要

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需要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师德师风一脉相承。因此,地方高师人才培养要强化师范生应承担的国家使命和乡村教育服务职责,增强其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红色文化传播使师范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让师德存于心、立于行。如果说师德是从教之魂,那么师能就是立教之本。传播好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师范生的从教传道情怀,而且可以通过红色文化传播与师能培养融合,增强师范生的授业底蕴,促进师范生“编、写、讲、演”等从教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破解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高师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工作,不仅能促进地方高师自身的文化建设,而且有益于基础教育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实践也证明,那些形式新颖且与专业高度融合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能对师范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新时代地方高师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抽象化

地方高师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中坚力量,非常有必要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准确且完整地向师范生传播,使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传承红色基因,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本质的体现,具有独特而高尚的文化属性、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抽象的理论属性,不少教师对此难以把握,为了完成传播而照本宣科式地进行理论阐释,遮蔽了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和科学性,使红色文化成为“严肃的理论”而被部分大学生“敬而远之”,引起一些大学生的排斥和反感[4]。传统理论式的红色文化传播虽然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却不完全适合新时代的土壤和语境。地方高师要传播好红色文化既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又需要开辟“多点战场”,使传播更形象生动,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师范生的内心世界。

(二)传播方式灌输化

话语是传播的重要范畴,传播主体(传播者)怎么说话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当代师范生远离革命时代,如何让他们理解并接受那个时代的行为与精神就需要在传播方式上下功夫。红色文化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传播话语的主流性、宏大性和权威性,但如果传播话语权过于垄断,而忽略传播客体是青年学子这一实际,脱离传播客体的体验与需求,就会适得其反。当下部分地方高师红色文化传播就存在着这种形而上的“喷灌”传播方式,部分教师在传播过程中只想授之以理,却不愿动之以情,只注重传播主体的价值传输,照本宣科地宣传红色文化,完全忽视了传播客体的主体特性。此外,话语主题也单薄,仍停留在暴力革命和非人苦难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刻板的传播模式,效果不言而喻。新时代的师范生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都比较强,亦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只有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运用情理交融的传播手段,辅以符合新时代师范生需要的主题,才能使红色文化融入他们的行为与意识。

(三)传播渠道单一化

传播渠道是连接各个要素的重要枢纽,渠道越多,传播就会越通畅,红色文化传播也不例外。当下地方高师红色文化传播氛围虽然呈现出越来越浓郁的态势,但传播主体固化、传播渠道单一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家固然知道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往往认为那是宣传、学工等部门的工作,没有形成部门联动效应。部分教师也认为红色文化传播是思政教师的事,与专业教师无关或关联不大,因此部分地方高师红色文化传播渠道较为单一,还停留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少量红色文化讲座、部分团干走访革命遗址(或纪念馆)以及开展征文活动等形式,传播覆盖面较小。可见,如何促使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同向同行,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创新和改进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效率,是地方高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四)传播关系疏离化

传播关系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为了实现传播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5]66。和谐的传播关系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红色文化传播中,传播客体由于学识浅、视野窄等因素不得不被动接受,传播主体可以采用灌输方式实现传播目标。然而,对于已经成年的师范生来说,继续采用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显然行不通。然而,当下部分地方高师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仍热衷于粗浅的红色说教,这难免会引起师范生这一接受主体的逆反与抵触,使两者关系日渐疏离。要使二者关系融洽,就需要传播主体想方设法调动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专业专长相结合,引导他们将对红色文化的探究引向纵深。

三、新时代地方高师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一)推进课程思政,丰富传播内容,激发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命力

红色文化资源遍布中国,其所承载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师范生最好的营养剂,地方高师要将红色文化传播渗透到人才培养全程——入学教育、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都要主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以身立教,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丰富教学(传播)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使传播内容深入学生心中。地方高师要改革思政课孤军传播的局面,用红色文化引领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思政课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发挥好“领头羊”的角色,努力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找准育人结合点,培植师范生教育情怀,引导他们铸牢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思想;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传播话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唯有如此,红色文化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并产生巨大的生命力。就专业课教师而言,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挖掘课程中的红色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红色传播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传播潜力,不仅可以回避思政课高高在上的灌输式话语,而且有利于增加红色文化与专业学习之间的“黏度”和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的数量,丰富红色文传播内容,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

(二)开展溯源研学,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亲和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制胜法宝,红色文化传播亦是如此。无论传播主体还是客体,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灌输式的教与学上,理论传播要与适量的实践传播相结合,才能实现“知行合一”。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可以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变“喷灌”传播为“滴灌”传播。“滴灌”是一种追求点滴指导、细致入微的精细化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持续滋润的渗透性教育,是一种对症下药、求真务实的高效化教育[6]。地方高师要立足学校办学底蕴和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以师范生为本,实施融合育人与传播为一体的“滴灌”方式,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红色文化与未来从教之间的联系,使红色文化渗透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播。创新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方式的完全摒弃,而是通过改革将它们的优点进行融合。传播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顺向传播确有必要,但仅仅进行单向理论传播往往难以触及学生的灵魂,要让红色文化传播产生应有的感染力,还需要引领学生进行逆向溯源研学(如参观革命遗址、重走长征路、溯源创作等),以引发学生心灵上的思考和共鸣。溯源是虚线或暗线,研学是实线或明线,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融合性。逆向溯源研学既能解决红色文化传播动力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创造力,变“听我说”为“我来说”,从而弥补单向传播的不足。

(三)利用新兴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红色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红色报告、新闻宣传等传统的传播渠道,而必须利用新时代新技术的便利条件,拓宽传播渠道。新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实时互动,既智慧又便捷,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深受青年学子的喜爱,是助推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近些年,不少地方高师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取得了可喜的传播成效。当然,由于观念、技术及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并未能充分释放。这就需要地方高师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传播渠道。一是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建设,发挥平台传播的交互性,让师范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设置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热点话题,吸引高校学生加入传播链条,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5]68。二是借助VR、AR、AI以及H5等技术,将红色经典以虚拟仿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些技术既可以有效解决红色基地离学校远的实际问题,又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给接受客体带来震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建立融媒体工作室,整合新旧传播平台(如校园广播、校园网页、社交媒体、在线学习平台等),发挥它们的传播优势,实现共融共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

(四)打造红色校园,融洽传播关系,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感召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校园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隐性载体,可将红色文化传播融入隐性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传播效果。营造红色文化传播氛围,地方高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挖掘校史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校园。地方高师或多或少拥有感人至深的奋斗史、品德高尚的红色英雄以及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这些珍贵的资源是优质的传播素材。室外可以建红色广场、红色校园景观、红色文化长廊,可以悬挂红色宣传标语,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室内则可以利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展示场域,制作宣传橱窗,打造红色宣传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让传播主客体共同置身于红色语境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二是结合专业能力训练,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打造学校红色文化活动品牌,是拉近传播主体与客体的重要手段。活动是修补“传播关系疏离”的有效载体,地方高师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oDKkLMadYDTMf+vmDHfjF2hOb3LFMh++626aq1TnVFU=通过开展红色主题的文艺活动,举办革命遗址采风创作展、红色经典诵唱演比赛、红色征文、红色读书节、红色话剧节以及重走长征路活动等,调动师范生的参与积极性,既为师范生提供“听、说、读、写、教”的能力训练平台,又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红色精神力量,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红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仅能够鼓舞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能够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人生指引,激励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地方高师应通过加强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建设,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推动红色文化育人育心,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红色文化转化成广大青年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续写新的辉煌。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湘江战役: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就是靠理想信念[EB/OL].(2021-04-26)[2024-05-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26/c_1127375729.htm.

[2]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7(1):1.

[3] 张智.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模式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9,40(6):112-115.

[4] 史杰,魏莉莉.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路径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6):124-128.

[5] 白毅,吕婧.“微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困境与突破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1):65-70.

[6] 李维意,赵英杰.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核心理念和实现方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5):28-3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