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剧集文旅“双向奔赴”

2024-11-02 00:00:00钟茜黄贞
综艺报 2024年19期

从年初热播剧《繁花》带火上海黄河路和排骨年糕,到今夏《我的阿勒泰》让新疆旅游迎来一波爆发;从《承欢记》让黄浦江畔风景深入人心,到《春色寄情人》让泉州citywalk登上热搜……近年来,影视作品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一部剧,赴一座城”。

影视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探索剧集行业新蓝图,引发业界关注和热议。“影视+文旅”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从“一阵风”到“万两金”,如何打好“文旅牌”?影视与文旅“双向奔赴”,面临哪些挑战?多位业界人士,给出各自答案。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近年来,一批融合文旅元素的影视作品频频破圈。爆款剧引领激发潜在旅游红利,实现“1+1>2”,推动地方文旅消费。今年夏天,《我的阿勒泰》让阿勒泰这个北疆小城成为夏季旅游“顶流”,去阿勒泰探寻草原的诗情画意一跃为剧迷热门选择。

今年年初,爆款剧《繁花》在上海掀起文旅热潮,网友热议剧中同款场景、美食、穿搭——原本安静的黄河路变成“网红地”,和平饭店、上海国际饭店、上海花园饭店等迎来一波打卡热。上海小吃“排骨年糕”走红,“宝总泡饭”“繁花套餐”热销,“沪语热”“文旅热”延续至今。

在此之前,不少热播剧已为众多城市文旅新名片。《山海情》给宁夏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剧中主要拍摄地永宁县闽宁镇现今已是热门旅游景点。《狂飙》《隐秘的角落》《人世间》《追光的日子》等热门影视作品,分别拉动了广东江门、广东湛江、吉林长春、广东惠州等地文旅消费。

“影视+文旅”的另一种开发模式,是以剧造景,打造文旅新地标。《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西安深度挖掘IP商业价值,邀请剧集原班美术人员设计搭建,打造集全唐空间游玩、唐风市井体验、主题沉浸互动、唐乐歌舞表演、文化社交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成为全国现象级文旅产品。截至2024年6月底,“长安十二时辰”总接待游客量450万人次,全网曝光300亿,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影视剧之所以能够带动文旅产业发展,首先源于其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是集中展示城市风貌的载体;其次,影视剧把人物、故事与场景有机结合,激发观众实地体验和消费的欲望。近年来,影视制作方积极探索影视文旅融合新方向、新路径,取得一系列成果。

今夏火出圈的《我的阿勒泰》,为文学、影视、旅游联动提供了成功案例。《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它以诗一般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阿勒泰地区恢宏的自然风光,成功在剧迷心中“种草”。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我的阿勒泰》总制片人齐康介绍,该剧在“文旅”方面的规划,是在剧集拍摄结束、后期制作阶段逐渐延展的想法。“一方面,影视文旅开发能放大影视作品衍生价值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影视剧亦能反哺拍摄地,深度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剧集开播前,出品方爱奇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花城出版社等单位开展合作,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齐康介绍,《我的阿勒泰》文旅合作以“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为slogan(品牌口号),围绕共创文化符号、共募生态基金、共设旅游专线、共办线下活动、共建会员机制五个维度探索合作,带观众全方位感受阿勒泰这片美丽土地。

剧集播出后,爱奇艺与当地文旅部门基于小马踏雪等IP形象,开发多款衍生产品;与中国南方航空合作,增设“我的阿勒泰”主题直飞航班,让游客直线打卡“张凤侠”小卖部、夏牧场、巴太树等剧中景点;还在拍摄取景地也根得空中草原举办“彩虹和布拉克的歌”旷野音乐会等活动,让观众重温剧中美好。

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延续影视IP长尾效应,推动“走红”变“长红”?齐康认为,影视与文旅结合不能过于功利,影视创作者要立足本位,先做好内容,再借助地方政策,探索产业联动空间。“创作者要反复思考故事的独特性是什么。影视文旅联动,最终要传递地方文化,挖掘地域特色。”

在齐康看来,影视文旅的开发目标是“延展作品生命周期,探索影视衍生价值,深挖区域文旅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剧”与“城”的双向奔赴,要本着相互赋能、互惠共赢逻辑,开展跨领域合作。“故事”就像植物,在一片土地上生长、幻化不同的生命形态,开花、结果、凋落,再化为肥料,回到土地。“这并非简单的经济行为,所谓影视、文学、旅游关联,是要打通精神链接。这样的诗和远方才让观众心生向往。”

在“影视+文旅”内容探索方面,爱奇艺此前已成功实践了《风起洛阳》《隐秘的角落》《山海情》等多个项目。爱奇艺执行总编辑梁萌曾分享影视+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首先,以宣传当地文化为出发点设计内容,并做系列化规划和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其次,寻找城市文化特点鲜明的地方创作;此外,在勘景、拍摄、播出、宣传等各个环节,找到城市与剧集气质的高度契合点。“影视和文旅双向赋能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我们也会把IP全产业链增值的商业模式持续下去。”梁萌说。

2023年伊始,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热播,让取景地云南大理的风景、美食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走入观众视野,成功点燃观众“追风热”,打造了“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谈及什么样的影视项目具有文旅融合特征,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贾尧表示,首先,立意要高。“《去有风的地方》的内核是乡村振兴,是创作者深刻领会并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艺术化表达,体现青春价值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其次,内容为王。策划与制作过程要有匠心精神,要细致入微。贾尧介绍,为凸显田园风光疗愈人心的作用,主创团队跑遍大理各个角落,将全州美景汇聚成剧中云苗村美景。最后,精细运营,充分发挥爆款IP的长尾效应。剧集播出后,华策集团成立大理有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影视文旅产业运营、乡村振兴助力地方脱贫致富等。通过精细化运营,剧中主场景有风小院被打造成咖啡厅,主角谢之遥家的院子被改造为民宿和茶室,供游客打卡。同时,公司甄选云南特色生态产品、非遗文化产品等,通过“有风”内容渠道全球售卖,通过影视文化流量转化帮助古村落实现乡村振兴。

“流量红利”与可持续发展

影视作品热度是周期性的,对于地方文旅运营方来说,如何留住热播剧所带来的旅游流量,是重要课题之一。

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安十二时辰”项目负责人邹林丰介绍,《长安十二时辰》于2019年播出,同IP文旅项目则于2022年推出,“刚开始,人们都说这是网红项目,最多火半年。因此,‘长尾效应’一直是公司运营的最大压力和追求。”

他分享了团队在此方面的工作经验,“一部剧能在全国爆火,一定有非常强大的故事性,项目运营者要对其非常熟悉,而且能抓住其中感人至深或惊心动魄的点,再将这些点通过文旅运营方式放大。”此外,衍生开发的创新能力也很重要。文旅项目要基于剧中历史、人物形象做延展。剧集《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长安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但内核是大唐文化,“团队不断创新,在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加入李白、杜甫、杨贵妃等历史人物,并延展七夕节的长安、中秋节的长安等剧中未呈现内容,让不同时间来到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游客,都有新鲜感受。”

“文旅剧不是景区导游类剧集,应该更多融合当地特色,展现当地风貌。”成都文旅集团旗下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斌,曾操刀展现中国航天人精神的电视剧《苍穹以北》,描绘四川美食美景的真人特摄短剧《熊猫超人》,聚焦西岭雪山之美的《欢迎来到天灵山》等剧集,积累了丰富的影视文旅融合经验。

对于文旅运营方如何助力影视内容创作,赵斌分享,首先是整合资源,为剧组提供专业的一站式落地拍摄服务。目前,该公司已围绕建立资源库、提供制片服务、举行影视研学、拓展文创产品、开办影视培训班、开展国际交流六大主营板块,打造“拍在四川”制片服务体系。同时,依托成都文旅集团丰富的资源和文旅运营经验,面向全川“撒网”,快速建立既符合导演“镜头需求”,又适合做文旅开发的场景资源清单,为“拍在四川”撰写清晰、详细、好用的说明书。

在采访中,多位影视、旅游行业从业者均认为,影视能够提升文旅吸引力,影视文旅融合,需注重长期运营,形成长尾效应。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认为,建立长尾效应,需遵循共生、共融、共创的方法论。“共生”是指对影视IP价值的持续挖掘;“共融”是指从科技手段上提供更多线上线下新交互体验;“共创”是文旅项目应立足于城市和居民,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发布扶持政策,将影视剧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留量”。今年9月,烟台市出台支持影视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设置一系列奖励机制。包括对在烟台取景并获得国内外知名影视大奖的优秀作品,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奖励;鼓励制作融入“烟台元素”的影视作品,对提升城市形象的出品方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设立1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影视产业补贴及人才引进培育等。去年,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公示,对2023年重大影视题材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给予200万元补助,将围绕《去有风的地方》取景点做好提升完善和新景点开发打造。

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驱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多位受访者表示,文旅取景地应紧跟时代步伐,寻找影视剧与观众情感的“共鸣点”,巧妙融合本土旅游资源,精确把握影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契机,将影视剧带来的“流量红利”转化为推动地方文旅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