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研究

2024-11-01 00:00李晓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0期

摘 要:高职技能型人才对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培养质量一直是社会、企业以及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绩效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然而,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存在“唯学历论”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文章阐述了新时期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技能型人才;绩效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15-03

引言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取得的进步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非一日之功,涉及方面广,亦十分复杂,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国家就如何衡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效,提出“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理念[1]。面对改革之迫切需要,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的局面下,提升教育质量达到社会满意是每一名职业教育相关者的主要追求。针对职业教育,把握人才建设关键,把人才培养工作始终作为各项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掌握衡量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2]。文章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为“切入口”,阐述了新时期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内涵与特征,职业院校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紧贴市场需求,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教育质效中的作用。

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内涵

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业绩,依据设定的指标、程序以及方法开展的评估过程与结果。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培养具有针对性,涉及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行业,其中不仅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亦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从而快速高效实现生产力的转化[3]。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动态转变,在各阶段影响因素众多,包含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资源分配、师资力量、课程设计、教学条件以及实践锻炼等内容。因而,绩效评价不应只局限在结果上,更应体现在过程中,细化过程才能从整体上促进人才培养质效。

(二)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特征

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是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业绩进行的,和一般的职员绩效评价相比较,其中既包含共性部分,也有其相对特殊性[4]。正因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独有的技能特性、普遍的应用性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将这些因素纳入其中才能进行更加合理地评价。

1.多维评价

从高职院校存在与发展的本质上说,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的一线生产、服务、管理人才是其核心要义。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包括市场需要、以学生为本、适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职业院校绩效评价发展中,由于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过多的、单一地关注市场需求与就业就显得十分片面,加之职业教育目前发展滞后,与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虽然暂时能够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但是人才综合素养不足体现得十分明显,原因就是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中人的需求。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应局限在单一就业率指标上,应通过细化过程与指标,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就业等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才能保证绩效结果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2.全过程评价

高职技能型人才绩效评价不单单是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虽然人才培养的结果是最终目标,但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包含了多个关键环节。一方面对于教育之初,学校应协调分配教学资源,形成绩效评价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周期执行当中,技能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是构成绩效评价的关键[5]。所以,应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前提下,关注过程,调动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度,改进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绩效评价中做出的调整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发展能力与水平,评价方式单一化。尽管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仍倾向于沿用传统评价模式,显示出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不足,以专业试卷中的考分作为学生终结性的评价,导致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单一化现象,不利于形成客观公正评价。技能型人才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否则,极容易导致以下结果。首先,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价可信度遭到质疑,以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覆盖面窄,不排除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在学期末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优异的成绩,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实际状况,让评价失去原有的意义。其次,从单一的评价方式出发,然而,当前评价体系中,对于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考量却显得十分欠缺。高职院校本质上应突出抓好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否则将失去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得不到培养,学习潜力难以激发,极容易导致学生在未来执业当中,实践能力偏弱,创新能力不足。

(二)评价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内容体现了高等教育中的共性部分,但是缺少其独有的特点,部分参照本科院校中的绩效评价,与目标偏离较远,不利于培养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考量不足,一些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虽然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一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技能的升级与培训,但是这些学生在价值观构建、心理素质磨炼以及职业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提升明显不足。这反映出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建设有所偏离,需要得到重视。第二,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特别是专业理论的考核占比很大,一些学生一旦取得了专业资格证书,被认为达到了相应水平的技能。这样的评价内容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未来执业中的应用能力偏弱。第三,在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冲击下,部分高职院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率,但是针对青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对不足,一味地追求就业,导致学生技能过硬而素质不足,没有团队意识,不具备艰苦奋斗精神。显然就业导向的评价内容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养。

(三)评价功能性不足

高职技能型人才绩效评价不应只追求对结果的反馈,单一地实现鉴别功能,而与现代职业教育中运用绩效评价的初衷相偏离。高职院校在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最大化、最优化发展是应当遵循的根本,绩效评价服务于总体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对人才培养结果进行打分,实现区别化对待。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运用绩效评价只是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绩效评价没有涵盖及时反馈、跟进激励与改进的功能,效果一般,长此以往,学生的职业生涯将受到影响,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难以激发,给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制造阻力。因而,摆在高职院校面前需要解决的是重要的思路转变,评价的重心应当将过程纳入进来,完善绩效评价功能,把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塑造作为根本出发点,从而不断构建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客观上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技能型人才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逐步提升,学生是否具备竞争力,关键还是看过程。

三、高职技能型人才绩效评价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体系

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统筹专业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从教学理念的灌输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打造过硬的双师型人才教育团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从源头把关,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职业院校办学制度,确保教师任职资格符合要求。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其中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选择对口专业毕业的教师,并强调其工作经历及其所取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而不是仅仅限于取得学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教育师资任职标准,并设定定期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同时对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有所要求,以不断地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师队伍素质的需求。第二,进一步规范完善职业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教师在入职之初进行关于行业职业道德基础、心理学、岗位实际操作等相关内容的岗前培训。这类培训可由学校组织,并经过相关行业机构评审与考核,最终教师取得任职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第三,高职院校需要针对自身的教师队伍结构,有梯度地拓宽师资力量的来源,根据专业实践需求,从具备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员中吸收一部分补充力量,例如将一些企业中的工匠型人才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不断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牢人才培养的基石。第四,进一步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在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还要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二)重视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完善基于过程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

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设计的好坏对后续绩效评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旦课程设计偏离设计目标,教育质效大打折扣。当前,高职院校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确定课程方案时,要基于现实社会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能力生成,为学生确立清晰的课程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考虑。第一,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需要对接社会需求,同时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要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一方面,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在夯实专业理论储备基础上,精简内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穿插在理论当中,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变得灵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做中学,在学中做,不断提升应用能力素质。第二,依据技能型人才能力需求,模块化组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细分岗位需要模块化知识,合理组合各要素,确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比如可分阶段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给重点模块分配更多的课时,用这些课时打造课程的技能培养特点,从而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三,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尤其是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抓好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发展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断探索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打牢执业根基。

(三)加强校企合作,凸显可持续全过程评价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制定学校技能培训设施阶段发展规划,逐步梯次实现学校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设施同步发展。在这当中,需要发挥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三位一体的作用,形成联动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紧跟市场的发展。然而,一些学校办学效益本身不高,同时相关部门所配发的经费有限,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导致实践教学质效不足。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在职业院校发展瓶颈阶段,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补助,长效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让高职院校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效应,将企业需求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在充分考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社会生产需要。也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例如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学校“订单式”教育,在共建的过程中,鼓励用人单位承担必要的职业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践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水平发展相适应,缩小实习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差距。第三,学校必须主动作为,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优势,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设施建设中的规范化、科学化,充分激发教学有利因素,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成果的关键。职业院校应通过完善教学制度,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打造优质课程。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激发教学活力,不断提升教学质效。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技能型人才这一特殊群体,如何选取具有科学的,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适时的做出全面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评判学生学习成果与发展潜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国宝.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3, 36 (06): 31-34.

[2]张晓湘,周劲松.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功能实现与绩效评价[J]. 职教发展研究,2023,(04): 9-15.

[3]宋丽冰.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01):103-107.

[4]赵琪,吴健妮. 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 对外经贸,2023,(11): 142-146.

[5]阎浩.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 (04):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