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歌剧的成功探索与前景

2024-11-01 00:00:00祝珍妮
歌剧 2024年9期

英国国家歌剧院《魔笛》和《耶奴发》,两部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于2024年春季的接连复排上演,再次证明了充满活力的英国国家歌剧院为吸引更多新观众所取得的出色成就。

智慧与机智的创意

我欣赏过不少不同版本的《魔笛》,其中包括英国皇家歌剧院舞台上著名苏格兰歌剧导演大卫·麦克维卡爵士(Sir David McVicar)的出色制作,但因它的道白过多,于我一直并非最具吸引力。然而今年2月观看的英国共谋剧院(Complicité)联合创始人之一、戏剧与歌剧导演西蒙·麦克伯尼(Simon McBurney)的制作出乎意料地令人耳目一新。这部由共谋剧院与英国国家歌剧院、荷兰国家歌剧院(Dutch National Opera)和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音乐节(Festival d’Aix-en-Provence)合作的作品,2013年首演于英国国家歌剧院,2024年2月经英国歌剧导演雷切尔·休尔(Rachael Hewer)精心复排后第三次上演。英文版本的译者为英国剧作家与戏剧教师斯蒂芬·杰弗里斯(Stephen Jeffreys)。

麦克伯尼富有创意地运用现代理念与舞台技术的制作浓缩了智慧、幽默与大胆,既新颖又符合原作,毫不沉闷。加拿大舞台设计迈克尔·莱文(Michael Levine)与法国灯光设计吉恩·卡尔曼(Jean Kalman)的布景和灯光丰富强化了富有变幻色彩的音乐。

舞台上,一个多功能悬浮平台随剧情的发展变化而上升、左右倾斜或下降,或成为地板,或成为桌子,甚至还可以是天花板,打造出人物活动的不同空间。虽然舞台背景相对简单,但视频艺术家本·汤普森(Ben Thompson)和拟音艺术家露丝·沙利文(Ruth Sullivan)制作的与剧情完美搭配的背景视频和音响,仍为观众带来奇妙愉悦的感受。随着不同场景和剧中人物活动,汤普森在舞台右侧小工作间里用粉笔在一块板上书写的文字、绘出的指示人物行动方向的箭头,以及山脉和动物的图形,便投影到舞台的屏幕上。舞台左侧的沙利文则在看似酒吧的一个小空间里,制造出从雷雨闪电到人的脚步,甚至人物穿脱衣服时尼龙搭扣发出的声音,巧妙逼真的音响效果为场景增添了非常生动的气氛,其中帕帕吉诺咕嘟咕嘟的饮水声尤其令人开怀。

此外,在帕帕吉诺捕鸟及其他几个场景中,精心编排下的演员队列穿行于舞台时会扑动手中的纸片,仿若群鸟展翅。乐队作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舞台上升至相同高度的乐池平台上演奏,一些演奏家有时也会与台上呼应似的举起手中的纸“鸟”扑动。最妙的是,在塔米诺吹奏魔笛的场景中,长笛演奏家克莱尔·威克斯(Claire Wickes)走上舞台表演“双簧”,为他美妙地吹奏。

舞台上,富有想象力、充满活力的细节比比皆是,如萨拉斯特罗的神庙是一座庞大的图书馆,标有智慧、真理和理性的三扇门变为巨书的书脊,三个指引帮助这一对恋人的精灵,先是以人影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之后以两个风烛残年的怪异男巫和一个女巫的形象现身舞台。随后,残疾的夜女王乘着轮椅从坡道上飞驰而下。渴望找到挚爱的帕帕吉诺异想天开地扫视剧场前排的观众,目光落在一位年轻女士身上,他欲冲过去但又转身冲进汤普森的工作间,将自己的手机号写在板上,这个号码旋即被投上屏幕。这幽默的一笔引起了观众的笑声,也引发了观众对帕帕吉诺的同情。

在塔米诺和帕米娜经历火与水试炼的场景中,富感染力的背景视频与音响,渲染出试炼的严峻与惊心动魄。在最后的场景里,当舞台上方的摄像机捕捉到位于舞台中心的塔米诺和帕米娜被伸出双手的人群所环绕的景象时,投影展现出一个若光芒四射太阳的画面。此时汤普森在板上写出“智慧和爱”并投到舞台背景中,表明智慧和爱对战胜人所面对的任何考验试炼的至关重要。

除了夜女王的服装造型如神话人物,尼基·吉利布兰德(Nicky Gillibrand)的服装设计基本是现代基调的。夜女王三位侍女穿的军队迷彩服凸显了她们的咄咄逼人,但萨拉斯特罗与下属的深灰西装略显单调又无个性。

在出色的演员阵容中,女高音莎拉·泰南(Sarah Tynan)饰演优雅善良的帕米娜。泰南是英国国家歌剧院哈伍德项目演员。她优美闪光的声音抒情又具力度,清晰明亮的歌声或完美融入音乐,或飙升于乐队之上,释放出醉人的表现力。她饰演的机敏的帕米娜与笨手笨脚的帕帕吉诺,配合相得益彰。

首秀英国国家歌剧院的美国男高音诺曼·莱因哈特(Norman Reinhardt)饰演风度翩翩的塔米诺。莱因哈特令人愉悦的声音明亮有力,但演唱风格偶尔会令人感到如音乐剧而非歌剧。他在演唱塔米诺的著名咏叹调“这画像美得令人着迷”时,过于强调情感力量,或缺了温柔浪漫气息。不过塔米诺在后来寻找帕米娜的磨难过程中,莱因哈特找回了符合人物的贵族气质。

剧中的塔米诺和帕米娜通过了最艰难的挑战,但遗憾的是莱因哈特和泰南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显得有些平淡,一如他们朴素的着装。这多少因剧中两人一起的戏份不多而缺乏较多的互动交流有关,但也不能否认两位演员间似缺乏能够碰撞出火花的磁场。

男中音大卫·斯托特(David Stout)饰演笨拙的捕鸟者帕帕吉诺。斯托特的嗓音淳厚,演唱充满细腻丰富的色彩,诸多冗长的道白说来十分清晰。这个帕帕吉诺身上和衣服上沾满鸟粪,斯托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个角色的可爱和寻求挚爱的热切渴望,并在感伤中适度融入愚蠢与滑稽。斯托特捕捉到了角色精髓,诠释出一个有点粗俗但不乏吸引力的帕帕吉诺。

加拿大低男中音约翰·雷耶亚 (John Relyea)饰演萨拉斯特罗。雷耶亚美妙的嗓音浑厚洪亮、奢华光辉,他以铿锵有力的演唱和出色的表演,完美诠释出人物的至上庄严与权威,富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他的声音在所有演员中最令我陶醉。

饰演夜女王的为美国女高音雷内尔·克劳斯(Rainelle Krause),这是她英国国家歌剧院的首秀。多才多艺的克劳斯以精准火热的花腔闻名,曾在欧洲一些歌剧院出演过主要角色。夜女王的两首咏叹调,尤其第二首,可决定作品的成败。克劳斯的音量虽不算十分大,但她极为轻松地驾驭了快速敏捷、灼热惊险的花腔,钻石般锋利辉煌的顶部高音若喷发的烈焰,令人身心震颤。她以完美非凡的演唱技巧充分宣泄出夜女王对统治的强烈追求,被挫败感及恶毒的复仇意愿。被垂死灰烬燃烧的夜女王,衰弱、残疾但依然危险疯狂,她无法静坐在轮椅中,宁愿拄着拐杖摇摇晃晃地走来走去。克劳斯精彩地展现出角色所需的所有唱与演的技巧,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夜女王与萨拉斯特罗可谓此次舞台上最有力的角色。

由英国女高音凯莉-安·威廉姆斯(Carrie-Ann Williams)、女中音艾米·霍利兰(Amy Holyland)和斯蒂芬妮·韦克-爱德华兹(Stephanie Wake-Edwards)饰演的夜女王三侍女霸气而幽默,动作完美协调、歌声美妙绚丽。形象令人毛骨悚然的三个精灵歌声却如天使般优美梦幻。声音强劲的男高音彼得·霍尔(Peter Hoare)饰演的莫诺斯塔托斯令人信服的表现了角色的变态与邪恶。

日裔德国籍女指挥家八岛惠里奈(Erina Yashima)此次在英国国家歌剧院的首秀充满自信,她棒下管弦乐团精确轻盈、节奏活泼的演奏充分彰显了音乐的丰富色彩。除乐团与歌手的互动偶尔未能完美协调外,总体出色。

杰弗里斯的英文翻译与作品结合得非常出色,斯麦克伯尼具有独创性的制作和休尔的复排版在淡化歌剧中的一些共济会元素时完全保留了其神话基调,散发魅力与温暖又不乏深度。这部无可挑剔的杰作成功地探索并表明了将新创意融入传统歌剧的可能性,同时证明“歌剧是一种古老艺术”这种观念之谬误。

阴暗故事的出色演绎

我在2021年欣赏英国皇家歌剧院德国导演克劳斯·古斯(Claus Guth)的《耶奴发》(Jen?fa)制作前,曾看过其他几个版本,比较之下感到古斯的制作最出色。美国戏剧和电影导演大卫·奥尔登(David Alden)为英国国家歌剧院制作的《耶奴发》,于2006年首演,2016年第一次复排时两次获奥利弗奖(Olivier Awards)。奥尔登以戏剧和电影导演的多产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歌剧的制作闻名,他为英国皇家歌剧院制作的《罗恩格林》令我赞叹不已。2024年3月《耶奴发》的第三次复排上演,汇集了优秀的演员阵容。

领衔耶奴发的爱尔兰女高音詹妮弗·戴维斯(Jennifer Davis)曾在《罗恩格林》中饰演魅力无穷的艾尔莎,使人难以忘怀。戴维斯华丽温暖的声音抒情而强大,此次她极其出色的演唱技巧完美结合了表演,从爆发强烈情感的最高音,到表现痛苦悲伤的清晰动人的低音弱音,每每击中了耶奴发痛苦、狂喜等种种感情的要害,充满情感深度的歌声散发出非凡的光芒。在最后场景中,当耶奴发的绝望最终转为爱和希望时,她炽烈如火的歌声令人惊叹。

戴维斯细致入微地表现出耶奴发对浪荡的斯蒂瓦的爱、失去孩子时的绝望痛苦,以及对继母和拉卡的宽容,令观众从始至终都对角色满怀爱与同情。她对角色的刻画与她的声音一样闪耀着光辉,使人感到耶奴发好似故事中黑暗道德环境中的灯塔。脸带伤疤的耶奴发绝望地向上天圣母呼喊着寻求宽恕,最终以非凡的意志重新站起。耶努发最后对拉卡的爱、宽恕和救赎常令人难以置信,但戴维斯的完美诠释,使人物变得完全可信。观众身不由己地与耶努发一起经历了她在黑暗痛苦中的挣扎,但最终见到光明与希望的旅程。戴维斯精湛的演唱和表演技巧,令人赞美地诠释了这一悲剧角色。

首秀英国的美国男高音理查德·特雷·斯马古尔(Richard Trey Smagur)饰演拉卡。斯马古尔温暖的嗓音富有光彩且强而有力,高音轻松而饱满,演唱十分富有表现力。他的许多演唱,因角色表现的需要并没有完全放开歌喉,但在拉卡终于摆脱令人窒息的环境与束缚时,与耶努发的二重唱爆发出的强烈的爱和对未来的渴望,十分震撼。笨拙魁梧、穿着肮脏工装的拉卡心地善良,对深爱着的耶奴发表现出温柔忠诚与一些谦卑,然而暴力倾向使他在出于嫉妒和受耶奴发讥讽时划伤了她的脸,但之后表现出恐惧与悔恨并最终不顾一切地接受了耶奴发。斯马古尔诠释的拉卡非常感人,但在拉卡暴行后表现出的悔恨不如其他版本中若潮水般强烈汹涌,令人感到有点遗憾。

声音洪亮的英国男高音约翰·芬顿(John Findon)饰演斯蒂瓦。身着皮夹克的花花公子斯蒂瓦洋洋自得、大摇大摆,与尴尬愚钝的拉卡对比鲜明。芬顿以昂扬歌声和出色表演捕捉到了斯蒂瓦的粗俗以及缺乏道德和自私怯懦等致命的人性弱点。

饰演耶奴发的继母科斯特尼卡(Kostelni?a,乡村教堂看守)的苏珊·布洛克(Susan Bullock)是英国最优秀的女高音之一,她以演唱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的角色知名。她有力的高音明亮温暖,浑厚的中低音充满重力,措辞非常清晰。仿佛是天生舞台人物的布洛克,是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她经过深思熟虑表现的继母步态坚定、面容严峻,非常自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幕中当铁石心肠的继母在为挽救耶努发与斯蒂瓦对峙下跪、哀求他接受她做妻子时,布洛克钢铁般的声音取代了绝望恳求的柔声。她出色地捕捉到了角色情感的深度和强度,戏剧表现力随着剧情的发展稳步增长,生动表现出角色的自以为是同对自己极端行为怀疑的冲突,使观众直面她灵魂中的恐怖、痛苦与懦弱。当谋杀案被发现后,愤怒的镇民冲进来时继母没有被捕,但良心上的追悔和负疚令她自己前去面对将受到的严厉惩罚。艰难生活与不幸婚姻使继母为了维护名誉变得冷酷无情,但她并非毫无人性的怪物。她的心灵在杀婴后的一刻起,就开始被内疚与恐惧侵蚀,直至最终崩溃。布洛克的完美饰演,将观众带入这一畸形女人的痛苦内心,颇令人回味。

其他较小的角色都演绎完美:如英国低男中音达伦·杰弗里(Darren Jeffery)饰演的工头(Foreman);南非女高音塞戈莫特索·马塞戈·舒皮亚能(Segomotso Masego Shupinyaneng)生动客串的市长女儿卡罗尔卡(Karolka)则带来了新鲜气息;71岁的英国女中音菲奥娜·金姆(Fiona Kimm)饰演的耶努发祖母伯亚(Burya)以平和语气体现出祖母的智慧,在一些情境中又富幽默喜剧色彩,十分可爱抢镜。

著名英国舞台设计查尔斯·爱德华兹(Charles Edwards)将最初的19世纪摩拉维亚村庄更换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一个偏僻的东欧工业区——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ek,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第一书记)的照片。奥尔登阴郁严峻的视野通过爱德华兹单调的表现主义视角和亚当·西尔弗曼(Adam Silverman)富有想象力灯光的设计,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空虚与幽闭的奇异混合,为表现故事中物质享受匮乏的情境打造出毫不悦目和令人压抑的背景。爱德华兹乏味但微妙的设计,旨在排除任何对戏剧性和心理强度的干扰,从而使观众更深入地观察探索渗透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某些宗教色彩,使得观众始终以强烈的同情心体验他们的经历与感情。第三幕动作设计玛克辛·布拉汉姆(Maxine Braham)为耶奴发与拉卡婚礼场景精心编排的民间舞蹈,以欢乐音乐和鲜艳服装短暂地淡化了压抑的悲剧气氛。

雅纳切克在创作《耶奴发》时借鉴了在摩拉维亚乡村精心收集的民歌旋律,以他的艺术才华将作品音乐编织成一幅充满柔情与激情的色彩斑斓的图画。加拿大女指挥家克里-林恩·威尔逊(Keri-Lynn Wilson)带领剧院乐团,对这部打破常规的非凡歌剧音乐进行了激动人心的解读。感性抒情的弦乐和充满活力与温暖的铜管乐描绘出最炫目的光芒和最黑暗的阴影,为心灵带来强大的冲击。歌剧院合唱团令人震撼的歌声强化了不同场景的剧情氛围。

《耶奴发》的故事令人心悸,但有种吸引人的强烈魅力。英国国家歌剧院在这一令人振奋的复排中展示了高素质的演员和最佳状态,是一部出色的制作。但有空位的剧场仍与之前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和《魔笛》时几乎满场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音乐较为现代的《耶奴发》的戏剧性更强,但这个表现人性困境的阴暗故事不易使新观众产生兴趣,因此使更多人接受和欣赏它,并非朝夕能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