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1日,为纪念普契尼逝世100周年,歌剧《蝴蝶夫人》首演120周年,上海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开启了上海大剧院2024/25演出季的序幕。演出由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执棒,比利时导演莫舒·莱泽尔(Moshe Leiser)与法国导演帕特里斯·科里耶(Patrice Caurier)执导,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威(Justin Way)任执行导演。
莫舒·莱泽尔与帕特里斯·科里耶于2000年首次执导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歌剧《灰姑娘》,此后又执导了《蝴蝶夫人》《哈姆雷特》《土耳其人在意大利》《塞维利亚理发师》《汉泽尔与格蕾泰尔》《玛丽亚·斯图亚特》,所有设计与制作都是与法国舞美设计师克里斯蒂安·费努亚特(Christian Fenouillat)、意大利服装设计师阿戈斯蒂诺·卡瓦尔卡(Agostino Cavalca)和法国灯光设计师克里斯托夫·福雷(Christophe Forey)合作完成的。
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18日,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已经上演了447场不同版本的演出。此次上演的版本,最初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与巴塞罗那利赛乌大剧院联合制作,2002年于英国首演,其后22年中长演不衰,曾受到英国《每日快报》《卫报》《独立报》与英国戏剧评论杂志《舞台》等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整个演出不设大幕。全剧开始没有序曲或前奏曲。第一幕,纱幕升起,仅有一间没有阳台和花园的日本房屋。随着剧情的展开,活动隔板推开,依次变化舞台背景:美国领事夏普莱斯喘着气上场,环顾四周——长崎近郊的连绵小山,山脚下长崎市的道路、港口和市景。蝴蝶与女友们到了山顶,传来温柔和愉快的歌声——开朗的天空,宽阔的大海,漫山遍野盛开的粉色樱花。黑夜降临,蝴蝶与平克尔顿相拥歌唱,充满了爱的喜悦——夜空中洒满灿烂的星光。整个舞台呈现出欧洲歌剧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简洁风格,让观众的注意力从重视环境刻画和舞台背景画面方面解放出来,让演员更加专注于人物和戏剧的演绎,表达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舞台不是画面,而是空间,空间是舞台的主角。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尔·默滕斯(Volker Mertens)说:“这部歌剧的中心是一个年轻女人的悲剧,她相信能够在跨界的爱情边缘寻找到自我,最终却是徒劳,因而只能在死亡中获得永生……这个风景如画的日本不能只是由于舞台装潢效果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将蝴蝶生存环境的消极以及积极的伦理道德归属感的意义凸显出来。”
在《蝴蝶夫人》首演120年的今天,它在亚洲以外地区的上演却依旧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演员完全由欧洲和北美的歌手组成,他们化着风格JcgwevZCxFBEMuKGTFTvTUiwgHagLxQHAEx0gr0M8o4=化的妆容,或许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和冒犯。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总监奥利弗·米尔斯(Oliver Mears)说:“我认为,对日本角色的刻板印象有可能导致种族主义,而这正是我们想要避免的。当然,不仅是歌剧本身,它现在所处的世界也与创作时不同。2022年的演出是一次与众不同的复排,试图正面应对歌剧中的一些挑战。”英国《卫报》艺术与文化记者纳迪亚·科玛米(Nadia Khomami)指出:“《蝴蝶夫人》是一部戏剧杰作,是所有歌剧院核心剧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充斥着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描述。”
在近两年的复排中,为了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品位,英国皇家歌剧院让一些日本表演者、学者、从业者参与讨论,想看看他们怎么想。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日本研究中心铃木聪奈博士(Satona Suzuki)用她丰富的历史知识帮助英国皇家歌剧院重启了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复排计划,希望既能重塑经典,又能忠实于原剧传达的精神。铃木聪奈博士表示:“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相信通过不同的角度反思过去并重塑《蝴蝶夫人》,能够将这部经典歌剧所蕴含的精神更好地传达给当代的观众。”复排版日本动作指导上村园子(Sonoko Kamimura)是一名现代舞蹈演员,与铃木聪奈博士同样致力于在歌剧中寻找真实的人物。她作为现代舞蹈演员的背景是不可忽视的,对每一次形体调整都至关重要。
普契尼是一位对特定场景的表现力着迷的作曲家。《波希米亚人》中的巴黎、《托斯卡》中的罗马以及《西部女郎》中崎岖不平的加利福尼亚,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乐氛围。在《蝴蝶夫人》中,普契尼曾宣称自己要表现“一个真实的日本”。当时普契尼观看了首屈一指的日本艺伎川上贞奴在米兰的演出,还从日本驻意大利大使夫人青山久子那里搜寻日本旋律。普契尼在写给音乐出版家朱利奥·里科尔第的一封信中说:“今天日本大山大使的夫人来看我,她告诉了我很多有趣的事,唱了很多日本民歌,还答应要送我一些日本民族乐曲。”作曲家在《蝴蝶夫人》中使用了至少七种日本民间旋律,每一种旋律都融入了他自己的音乐风格。奥地利音乐评论家莫斯科·卡纳(Mosco Carner)曾评价说:“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将日本音乐的特点完美地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普契尼大量使用了原汁原味的曲调、五声音阶和某些异国乐器,但乐谱中没有一小节不带有普契尼的印记。”
在中英联合制作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国首演外国组中,饰演剧名角色的意大利女高音费德丽卡·维塔利(Federica Vitali),2016年进入博洛尼亚歌剧学院,专攻威尔第歌剧。同年,维塔利在帕尔马威尔第音乐节上饰演《强盗》中穆尔伯爵马西米利亚诺的外甥女阿马利娅。随后,维塔利在瑞士沙夫豪森节日城堡音乐节的《卡门》中饰演米卡埃拉,在马切拉塔竞技场的《图兰朵》中饰演柳儿,在热那亚卡洛·费利切剧院的《蝴蝶夫人》中饰演巧巧桑,在博洛尼亚市政剧院的《奥赛罗》中饰演苔丝德蒙娜等抒情女高音角色,被誉为具有“珍珠般的嗓音和极具个性的出色演绎”。维塔利的嗓音具有漂亮柔美的声音线条,在声音力量支撑能力上接近戏剧抒情女高音,是一位极具潜力的意大利歌唱家。饰演巧巧桑的女高音要求外表优雅娴静而内心热情似火。第二幕,铃木怀疑平克尔顿不会回来,巧巧桑激动地说“当燕子做窝时,他一定会回来”,并以缓慢迂回的节奏唱起了蝴蝶夫人的咏叹调“在晴朗的一天”。接着,巧巧桑表露内心世界:“我一句话也不讲,就悄悄地躲在一旁,我的心在跳跃,满腔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维塔利的演唱,从款款深情到激情四射,从优美动人到慷慨激昂,充满了意大利式的情感宣泄,令人震撼,赢得了现场观众长时间爆棚的掌声与喝彩。
在中国组中饰演剧名主角的中国女高音宋倩,自2014年从意大利留学归国以来,在上海歌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国内一流院团,饰演了诸多有分量的重要角色,全方位地表现出其出众的美声演唱技巧和不凡的角色演绎能力。宋倩的嗓音宽厚明亮,既具有抒情性的优美,又充满戏剧性的力量。巧巧桑这一角色是普契尼最具匠心、最富诗意、最有生机的创作——在对普契尼歌剧人物的深层挖掘上,巧巧桑远胜于曼侬、咪咪和托斯卡以及后来的修女安杰莉卡和柳儿。巧巧桑不是个好唱的角色,“在晴朗的一天”技巧很难,而更难的是对乐曲的理解。宋倩在一次访谈中说:“巧巧桑是一个心理非常阳光、永远充满着真情真爱、永远向往美好的小女孩,她觉得平克尔顿一定会回来。”宋倩的演唱,从高音弱声到引吭高歌,从“愈走愈近,奔向这边”的稍慢一点到“谁来了”的轻一些,以及之后的自由节奏,都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幻想,令人感动,引爆了整个现场。
在外国组中饰演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的西班牙男高音豪尔赫·德里昂(Jorge de Leon)曾在西班牙的特内里费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德里昂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常客,演出亮点包括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饰演《阿依达》中的拉达梅斯和《乡村骑士》中的图里杜,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饰演《托斯卡》中的卡瓦拉多西和《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饰演《曼侬·莱斯科》中的格列欧和《假面舞会》中的里卡尔多,以及在马德里皇家歌剧院饰演《图兰朵》中的卡拉夫等戏剧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的角色。2023年,德里昂获西班牙表演艺术协会授予的“最佳抒情男艺术家”称号。德里昂的嗓音热情饱满,具有强大的戏剧力量和声音张力,接近戏剧男高音。第三幕中,平克尔顿最终回到日本,但带着他真正的美国妻子凯特。在看到自己残忍抛弃巧巧桑导致她艰难的处境后,平克尔顿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对巧巧桑的同情,唱出了一首伤感的平克尔顿的咏叹调“再见吧,可爱的家”:“啊,多么羞耻,多伤心!眼泪滚滚流不尽,再见了,我受不了,我想逃跑!”德里昂万分懊恼,一扫平克尔顿盛气凌人的自负架势,更加直观地表现出男主人公的内疚,更加突出了男高音的角色,令人击节称赏,但却不像抒情男高音那样能将感情表演到位,稍有些许遗憾。
在中国组中饰演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的中国男高音郭子照,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同年考入米兰音乐学院,2018年毕业。郭子照曾在20多家欧洲歌剧院饰演了《波希米亚人》中的鲁道夫、《托斯卡》中的卡瓦拉多西、《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外套》中的卢易吉、《卡门》中的唐何塞、《弄臣》中的曼图瓦公爵、《游吟诗人》中的曼里科、《丑角》中的卡奥尼等近30个意大利语戏剧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的角色。郭子照的嗓音丰满厚重,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力量性。郭子照说:“这是我第四次演唱《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在欧洲,作为亚洲或中国的歌剧演员几乎是不可能拿到平克尔顿这一角色的合同的,但我还是被欧洲的歌剧院选上了。这次上海演出有一个多月的排练时间,使自己对平克尔顿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排演的经历非常完美。”第一幕中,平克尔顿玩世不恭,唱出了一首轻佻的平克尔顿的咏叹调“她那天真烂漫多么迷人”:“我要得到她,哪怕她纤细的翅膀被折伤!”郭子照把平克尔顿不负责任且富有强烈控制欲的个性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令人赞叹不已。
2014年,上海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成功上演。2016年,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与英国皇家歌剧院行政总监科马克·西姆斯(Cormac Simms)签订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如今,科马克·西姆斯感叹:“十年前,我们与上海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打造歌剧《曼侬·莱斯科》大获成功,艺术精湛的歌剧团队、专业现代的歌剧剧场和富于活力的歌剧观众,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中国歌剧市场充满期待。十年后,我们再度携手、联合制作另一部普契尼的经典名作《蝴蝶夫人》,再度与上海的观众们相见,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期待上海歌剧院未来有更多佳作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