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曹操和刘备谁是真英雄、曹家和刘家谁是正统的问题,从古至今都存在着许多争论。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现的是尊曹思想,而深受大众喜爱的《三国演义》是彻底的尊刘贬曹,把曹魏塑造成反派。为什么历朝历代在尊曹或尊刘的问题上态度不一?变化的背后有何规律可循?
曹刘尊卑的问题,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政治争议,并不是后世才开始讨论的。曹魏一方受禅于汉,且集中了天下最多的人口、人才和钱粮,自然会主张尊曹。刘备是汉室宗亲,蜀汉以反曹兴汉起家,自然是尊刘贬曹。孙吴在和蜀汉结盟后,也跟着一起贬曹。
受禅于魏的晋,消灭孙吴统一天下,因而成为曹刘尊卑的裁决者。西晋王朝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如何?从陈寿的《三国志》就可以看出来。陈寿作为出生在三国时期的史学家,打破了之前《史记》《汉书》那样以一系君主为脉络的著史方法,对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以平行体例进行记载,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和吴书20卷,显示三方互不统属的政治地位。
这种安排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是有所倾向的。《魏书》篇幅最多,魏国的君主都用本纪记载,而蜀吴两国的君主则用传来记载,曹魏的正统性和重要性已经很明显了。在司马家当政,文化主脉也在中原的情况下,必须把曹家摆在尊位,避讳蜀国的实际国号“汉”,这样才能凸显出晋朝受禅的合理性。
东晋时期,北方呈现混乱的少数民族政权攻伐的局面,司马家朝廷跑到孙吴旧地偏安一方,这时候对尊曹的不同意见就出来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创作了一部新的三国史书《汉晋春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直接否认了曹魏的正统性,让司马家直接继承刘家。他认为三国时期蜀汉作为刘氏宗亲建立的政权,是最有正统性的,曹家尽管受汉朝禅让,却是篡位者。晋朝应当越过曹魏,直接继承汉朝江山。
这种想法虽然很美好,在逻辑上却是行不通的。如果曹魏政权不具备合法性,那么走正当禅让程序就是一个问题,可后来司马家走了一样的禅让程序,该怎么证明晋朝具有合法性?这样的观点被提出来,也说明司马家对事实上的篡政有心理负担,在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赶到南方后,更是对自身的合法性缺乏自信。
与此同时,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表示尊曹的立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需要借助中原的法统和文化巩固政权根基,同时他们又佩服曹操统一北方的雄武韬略,因而自称为曹魏继承者,便可以在中原站稳脚跟,与偏安江南的司马家同台竞技。
面对这些做法,东晋在权臣多次把持朝政甚至篡位,且难以北伐成功的情况下,不得不重视起习凿齿等尊刘之人的主张,强行新建汉—晋继承逻辑。他们承认所谓“受禅”的篡位属性,为了避免再有权臣依样画葫芦,把执意恢复大汉江山的刘备和千古名相诸葛亮供起来,而对开了篡位之坏头的曹魏予以否定,借以告诫那些想取代晋室江山的野心家们:你们可不要轻举妄动,背上篡位者的骂名哦!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北方政权尊曹,南方政权尊刘。
真正结束乱世、让中国重归大一统的唐代总体更尊崇曹操,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启的风格。李世民南征北战,用兵如神,对同样征战四方、深通韬略的曹操评价很高。李世民肯定曹操,还因为二人共同的安定天下的情怀。
在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下,唐代诗人多鄙视南朝的奢靡文学,成为慷慨悲歌的建安文学的拥趸。陈子昂十分推崇“汉魏风骨”。李白曾写下“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效仿三曹自信豪迈的创作风格。
与北朝时期尊曹抑刘的单极取向不同,唐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的认识更为深刻,其价值取向也少了许多政治考量。对于蜀汉政权的光辉,尤其是诸葛亮的功绩和精神,唐人毫不吝惜推崇。杜甫十分敬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四川时专门拜谒武侯祠。李白读诸葛亮传世的书籍,对他的壮志和遗憾感慨万千。
为何以杜甫和李白为代表的唐人这么喜欢诸葛亮呢?其一,唐代士人渴望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愿望,与诸葛亮忠心报国、奉献一生的品质完美契合。其二,唐朝实行科举制,大批寒门学子有机会通过考试步入仕3AlK7nJC61ZIXKrzJ7R0J547/+IEjIZxQ9gWl5p6wv4=途,实现阶层跨越。他们自然会把躬耕于田亩,却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出将入相的诸葛亮视为学习的榜样。其三,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相知,恩若鱼水,二人死后获得了“一体君臣祭祀同”的待遇,着实是君臣典范。唐人十分羡慕这样的君臣关系。
由此可见,唐人是主尊曹,次尊刘的。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北宋成为中原的主宰。按照之前“北尊曹,南尊刘”的惯例,北宋朝廷应当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司马光所编纂的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三国历史时,也是以曹魏年号纪年,这是彰显受后周政权禅让而夺得江山的北宋政权的正统性。但就是从北宋开始,全国掀起了针对曹魏的批判浪潮,尊刘贬曹的呼声越来越高。
之所以北宋朝廷和士人对曹操和曹魏的态度,相比唐代有了比较大的出入,是因为宋代社会出现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一是理学的兴起和推广。在二程兄弟等理学大家的倡导下,忠君爱国、恪守臣节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士大夫群体心中。而北宋又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理学逐渐成为北宋统治阶层共同的价值观。五代时期,皇帝如走马灯似的更换,臣子篡位如同家常便饭,让北宋统治阶层深以为戒。在这样的价值观作用下,对于篡夺汉朝江山的曹魏,他们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
其二是市民阶层的兴起,百姓娱乐文化生活大大丰富。当时的北宋市井,以历史故事为载体的说书活动成为民众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而三国故事就是说书以及街头巷尾议论的重点。听到刘备失败就难过到哭,听说曹操战败就拍手称快,民众对曹操和刘备的态度可见一斑。
金兵大举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宋朝统治者被迫南迁临安(杭州)。和东晋一样,身处江南的南宋政权在难以北伐收复中原的情况下,尊刘之心更甚往日。普通百姓在经历国仇家恨后,也更加对兴复汉室的刘备、关羽和诸葛亮心怀崇敬,奉若神明。
从统治阶层到市民阶层,尊刘贬曹的态度在此刻正式形成,这也与宋元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相关。女真和蒙古人接连不断地南侵,南宋始终没有摆脱北方强敌的巨大威胁,最终还为蒙古所灭。南宋军民抵抗元军的场面悲壮,这与刘备阵营为大汉耗尽生命的理想主义不谋而合。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为了安抚各地,消除民众的抵抗心理,继续承认尊刘贬曹的价值观。既然忠君爱国是刘家的精神品质,老百姓就应当对我们清朝无限忠诚。而民间反对清朝统治的力量一直存在,他们反清复明的思想也与尊刘贬曹的思想达成一致,将清政权视作篡位的曹魏。这就达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状态。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