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诗以奇趣为宗
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英国诗人雪菜说:“诗能使它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是诗神奇的魅力。”杜甫曰:“钟声云外湿。”叶燮在《原诗》中说:俗儒于此必曰:“钟声云外度……不知其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
杜牧的《江南春》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人杨慎评曰:“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红,谁能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皆在其中矣。”清人何文焕反驳曰:“即便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他认为此诗之意在江南春,所有千里景色,总在意中。
唐温如(许多唐诗选本里,说他是唐人,当代方家陶文鹏先生说他是元末明初诗人),他仅存一首《题龙阳县青草湖》云:“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梦无形体,竟可满船;梦无重量,竟可压星河。委实无理,但妙趣天开。创造出一个新鲜奇丽的意境。虽仅存一首,但他的名字在诗史上,应是光彩不灭。
当代诗人刘庆霖的《冬天打背草》云:“一把镰刀一丈绳,河边打草雪兼冰。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星可捆,月可背,犬吠声由他踩响,全无道理,但读者却觉得妙趣横生,十分新鲜。
当代女诗人侯孝琼说:“当代许多作品,只是把现实生活的理性描述,努力塞入平仄……没有神奇声动的灵性,只有流入平庸、无味。”这话虽说得很尖锐,但对那些平庸作品,也是不无道理的。
十一、两首《遣兴》,道出为诗之道
清代诗人袁枚,诗豪也,以诗述为诗之道。让你读过,过目不忘。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教益。真良师也。其《遣兴》诗之一:“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教我们要用诗人的眼睛,观察周边环境里的一切事物,说不定都是成诗的好材料。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不是成了千古绝唱了吗?温祥的《夕阳》,也成了新时代的精品。但肯用心,何患无诗。其《遣兴》诗之二:“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似初算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着笔难”道尽为诗之苦,“千改”看到诗人的认真态度。三、四句用一个极具诙谐的
比喻,使人从欢笑中受到艺术的感染。
十二、诗有寄意,价值方高
清诗人洪昇《将游大粱》云:“匹马嘶荒野,群山拥乱云。迢迢二千里,去哭信陵君。”洪昇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所编的《长生殿》称誉一时,因皇丧期间演出此剧,被革职。诗中“去哭信陵君”,有怀古感慨,同时又寄托自己没有遇上信陵君那样的人而感到无限悲伤。
清初诗人潘高《秦淮晓渡》云:“潮涨波平岸,乌啼月满街。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诗人历明亡而入清,“残梦”这一意象,加以“孤棹”,正象征着前朝的衰亡。这便显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概括力。使自然景色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据说,当时金陵诗界高手都用同一题赋诗,都不如,赢得众人叹服。
宋诗人杨万里有绝句《桂源铺》诗云:“万里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胡适曾书此诗赠在狱中的雷震,徐有富也曾书此诗为其弟六十五岁生日祝寿,台办主任陈云林答记者问时,也曾引用过此诗。
十三、幻景显真,错觉出奇
幻觉和错觉,往往以独特的角度,揭示出客观的自然之美与诗人心理状态的和谐之美的统一,从而产生了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
晚唐诗人李洞的《送僧清演归山》云:“毛褐斜肩背负经,晓思吟入窦山青。峰前野水横官道,踏着秋天三四星。”作者不直接写水映天空,天在水中。却以大胆的奇笔写错觉。不单说水里有星,还说脚踏着星。这种错觉产生的是新警奇峭。僧人放荡形骸,跃然纸上。
宋诗人曾公亮的《宿甘露寺僧舍》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只在一座山上,“千峰”“万壑”,都是幻景。此一幻,恍如自己进入了一个险奇的境界。“开窗”是实,“放入大江”又是浪漫想象的幻景。既表现了诗人为大江而惊奇的赞叹,也露出诗人的豪放襟怀。
清代戏剧家兼诗人孔尚任的《登北固山看大江》云:“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铁瓮是镇江的古名。前两句就出现了不平凡的气势,为下句作了铺垫。眼看大江滚滚东去,却产生了青天向西飞的错觉。特别“飞”字一出,反衬大江奔流之急。艺术效果,奇崛不凡。
十四、借鉴古诗,也是一法
读古诗、他人的诗,偶尔触动了自己的灵性,马上就有新吟。这不是抄袭,或许可以叫作继承吧。
诗人谢清泉的《访贫偶见》云:“踏雪访贫过岭东,蓬门独住一山翁。惊看领袖毛公像,紧护残墙挡北风。”这首可能受(宋)诗人林景熙的《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的启示。林诗:“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当代诗人林从龙先生的《评职称有悟》:“皓首穷经枉自劳,凌云赋就没莱蒿。
何如学得营营求,官位高时学位高。”此诗可能受到(唐)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一诗的启发,其诗曰:“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也有些诗人,诗读多了,且多能烂熟于胸,其诗虽有继承,能让不经心的人,看不出来。获首届全国诗赛一等奖的王巨农先生的《离休感怀》云:“轻车疑是旧僚来,忙唤妻孥备酒杯。嘀嗒一声东去也,门前麻雀又飞回。”一首小诗道尽人走茶凉的世态,很新颖。但如细心体味,笔法却与刘禹锡的《阿娇怨》有惊心的相似之处。《阿娇怨》曰:“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此种写法,贵在继承。倘是抄袭,手法再巧妙,也难逃脱识者目光,结果还是要受到非议的。继承决不是抄袭,抄袭是避免不了指责的。
十五、名句效应
诗有名句,便可不朽。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之普通诗人也有名句。吴江涛的:“诗是流萤笼不得,随风散作满天星”。甄女士的:“夕阳一点红如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精品是诗人眼球的聚焦点。美国意象诗人庞德说:“与其写万卷书,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无疑,此论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据考,乾隆皇帝留诗四万多首,可是从来没有人承认他是诗人。倘若他不是皇帝,恐怕他的名字早被淹没了。而金昌绪仅存一首《春怨》,唐温如仅存一首《题龙阳县青草湖》却都尊为诗人,人与诗因之不朽。张虚若只留下《春江花月夜》而成了公认的大诗人。更值得一提的,清诗人赵叔仁仅以“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两句而独踞诗坛一席。诗人对自己的著作,应注意打造质量。
借花献佛,赠诗友兼赠自己:“山以不平而增秀,水因多激而长鸣!”“作诗必先有诗基。‘基’即人之襟怀是也。有襟怀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际发生,随生即盛。”(清·薛雪)
(张孝玉,1982年生,安徽霍邱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阜阳市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