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教融合是促进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青少年足球作为体教融合的重要载体,除了提升体育技能,更在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针对当前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存在的问题,要在体教融合视域下科学规划和系统实施,完善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健全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以及推进学校与俱乐部融合赛事体系建设,培养既具备高水平竞技能力又拥有全面素质的足球人才,为中国足球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足球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 青少年 足球 赛事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1-043-3-ZL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了体教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联赛方案》)的出台,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青少年足球领域迈出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的重要一步。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各级各类校园足球赛事、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在内的两套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1、新时代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发展的现实需求
1.1、政策引领与体教融合的战略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方向,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等,明确指出了体育产业,特别是青少年足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全民健身、以足球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以及青少年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为青少年足球赛事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彰显了国家在推进教育和体育事业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战略价值。
1.2、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对提升国家足球实力的迫切性
近年来,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的成绩整体下滑,尤其是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中1:3败给越南后,中国足球的发展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青年队的成绩与国家队的表现高度相关,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的运营直接影响着职业足球联赛的发展及国家队的成绩。中超联赛“金元时代”以来,各俱乐部为了追求联赛排名,过度依赖引进大牌外援和归化球员,而忽视了青训工作。要提升国家足球的整体实力,必须从根本上加强青少年足球的发展。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的完善不仅是培养高水平球员的基础,更是确保职业足球联赛和国家队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必须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形成“校园足球—职业俱乐部—国家队”一体化的选拔和培养链条,提高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扩大足球人口基数,从而提升国家足球整体水平。因此,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发展不仅是提升国家足球实力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中国足球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1.3、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自身的发展来看,体教融合是现有两套竞赛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系统理论,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的高效运行关键在于校园与职业俱乐部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体教融合不仅可以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整个体系的功能,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例如,职业俱乐部虽然拥有专业的场地设施和教练员队伍,但由于与校园足球缺乏耦合机制和深度融合,在选材方面主要依靠社会青训机构,选材范围受到极大限制。体教融合发展既能通过校园足球赛事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基数,又能通过职业俱乐部的主动对接,建立起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选拔的竞赛体系,促进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的良性运转。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的优化路径,必须在体教融合的框架下,通过多方协同合作,科学规划和系统实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效益,推动中国足球事业的全面进步。
2、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校园足球赛事体系的问题
中国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在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足球教练和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高水平足球教育的需求。尽管政府在推进校园足球的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培训支持,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场地和设施也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足球场地和配套设施的短缺严重影响了足球训练和比赛的质量。在校园足球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赛事体系不够完善,竞赛级别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参赛需求,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无法通过正式比赛提升竞技水平。
另外,校园足球赛事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不够到位,许多学校在开展足球活动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支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校在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赛事上投入的时间和资源有限,使足球教育未能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体系中,即使在一些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活动的开展也面临着学业压力的挑战,学生难以在繁重的学业和足球训练之间找到平衡,导致校园足球的发展速度和效果未达到预期,限制了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2.2、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的问题
相较于校园足球,俱乐部足球的选材范围受到极大限制,青少年球员选拔主要依赖于少数几家大型俱乐部和社会青训机构,缺乏广泛的基础支持。一是由于缺乏与校园足球的有效对接,许多有潜力的青少年球员无法进入职业俱乐部的视野;二是俱乐部在青训投入上存在短视行为,过度依赖引进外援和归化球员,而在本土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上投入不足,虽然一些俱乐部在青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整体上仍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青训体系不健全,青少年球员发展路径不明确。在俱乐部青训资源方面,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俱乐部能提供优越的训练条件和发展机会,而更多中小俱乐部在资源上显得捉襟见肘,难以为青少年球员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此外,俱乐部与校园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双方在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和选拔上存在断层,导致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的优化路径
3.1、完善校园足球赛事体系
校园足球赛事体系作为整个青少年足球赛事的基础,肩负着普及足球运动、培养足球人才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赛事的普及性、资源整合和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校园足球赛事的组织和实施水平。
第一,强调赛事的普及性,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足球运动。具体而言,校园足球赛事应涵盖班级内部、班级间(年级)和校际比赛三个层次。班级内部比赛是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在班级间比赛中,进一步提升竞争性和观赏性,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更大平台。校际比赛是对校内赛事的延伸和提升,通过稳定的赛制和赛历,确保区域内的选拔性足球赛事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足球苗子;
第二,足球赛事资源整合。学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足球协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吸引企业、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解决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为赛事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确保赛事的组织和实施科学、高效,采用定期培训和研讨,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校园足球赛事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赛事管理体系,对赛事的组织、裁判、奖惩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赛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赛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赛事信息的公开、透明和高效管理。与此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发展的关键。学校应设立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班级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或将学生的足球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全校师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
3.2、健全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
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不仅是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的摇篮,也是连接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的重要桥梁。为提升赛事水平,中国足球协会应积极鼓励更多职业俱乐部建立完善的梯队系统,使每个年龄段都有足够的球队参赛。社会足球俱乐部作为青少年足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赛事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吸纳更多优秀的社会足球俱乐部参与正式赛事,形成覆盖更广泛、竞争更激烈的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一方面,要规范管理机制和完善准入制度。中国足球协会应制定详细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制度,对社会足球俱乐部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设施、师资和管理能力,并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俱乐部的运营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青少年球员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训练和比赛。依据《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实施训练计划。在基础阶段(U6-U8),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提升兴趣和基本控球能力,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基本的控球技能上。训练频次建议为每周2次,每次30-45min。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U9-U12阶段,训练的目标开始向巩固技术和提高对抗运用能力转变,训练频次增加到每周34次,每次45-90min。训练内容应涵盖基本技术的反复练习和模拟比赛中的对抗训练,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对抗中运用所学技术,提高实战能力。在发展阶段(U13-U15),此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运动能力提升,训练频次建议为每周5次,每次75-90min。进入高中阶段(U16)训练频次提高到每周8次,每次75-100min,训练内容应更加专业化和细致化,不仅要继续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还要注重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灵敏性训练。在提高过渡阶段(U17-U21),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上。训练频次增加到每周10次,每次75-100min。训练内容应包括高强度的专项训练、实战模拟、战术演练和体能训练。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多方协作。在体教融合的框架下,俱乐部足球赛事的发展不仅需要中国足球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推动本地区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和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宣传平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可以丰富赛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提升赛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例如,在“我爱足球”全国争霸赛等草根赛事中,可以引入更多创新元素和互动环节,增强青少年参与足球的热情和积极性。
3.3、推进学校与俱乐部融合赛事体系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推进学校与俱乐部的融合赛事体系是实现青少年足球综合发展的关键。一是将参赛主体相融合。学校足球和俱乐部足球各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学校足球以普及和全面素质教育为主,俱乐部足球则注重专业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升。实现参赛主体的融合,需要在不改变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构建双向流动的机制。一方面,应鼓励优秀的校园球员进入俱乐部体系,参与更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从而提升他们的竞技能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俱乐部球员也应积极参与校园赛事,在学校环境中学习和比赛,获得全面的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球员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二是将赛事结构进行区域融合。科学的赛事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比赛的质量和水平,还能为不同层次的球员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竞赛平台。为此,需要在市、省、国家三个层面构建三级融合赛事体系。市级赛事可以作为基础平台,广泛吸纳校园和俱乐部的球队参与,注重普及和选拔。省级赛事则作为中间层次,汇聚各市的优秀球队,通过更高水平的比赛提高球员的竞技能力和实战经验。国家级赛事作为顶级平台,代表最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赛事,通过高强度、高竞争性的比赛,为国家队和职业俱乐部输送优秀人才。采用分级赛事体系,形成从基础到顶级的晋升通道,使各级赛事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培养和选拔体系;三是教体训练平台相融合。学校和俱乐部应在训练资源、教练团队和设施设备等方面实现共享和优化配置。具体来说,可以在校园内建立专业的足球训练基地,由俱乐部的专业教练团队定期指导校园球队,确保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接受到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俱乐部也可在训练中引入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丰富球员的训练内容和形式,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4、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更是将体育事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体育素养和竞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中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体教融合能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和竞技水平,并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炫伊.新时期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08).
[2]李阳,朱贺,侯志涛,等.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开启的新价值、新思考、新路径[J].体育科学,2022,42(12).
[3]赵亮,韩炜,刘志云,等.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赛体教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与推进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04).
[4]孙辉,马晓云.甘肃省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发展境况与策略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04).
[5]吴知学.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