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3岁、4岁、5岁年龄组的乳牙患龋率分别为50.8%、63.6%、71.9%;15岁年龄组的恒牙患龋率为444%;35~44岁年龄组的恒牙患龋率为89.0%,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牙石检出率为96.7%,附着丧失(≥4毫米)的检出率为33.2%;55~64岁年龄组的恒牙患龋率为95.6%;65~74岁年龄组的恒牙患龋率为98.0%,牙石的检出率为90.3%,附着丧失(≥4毫米)的检出率为74.2%。中老年人群牙周健康状况较差,牙不好会干扰营养摄入,进而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普及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和提高全民口腔保健意识迫在眉睫。为此,本刊特邀专家撰稿,科普各个年龄段常见口腔疾病的防治知识,希望大家都能“牙好,胃口好,身体健康”!
有句老话相信大家都听过:“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确实,口腔疾病在大多数的时候,尤其是早期并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明显不适和困扰,就算有轻微的不适感,大多数人也只会想“是不是上火了?”“是不是最近劳累了?”,因此往往忽视病情,错过了治疗口腔病的最佳时间。其实,口腔疾病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口腔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口腔疾病。那每个年龄段人群应该如何保护牙齿呢?
新生儿期
新生儿往往是一个家庭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环境或者产后护理不当,新生儿的口腔疾病如今越发多见。现今最常见的新生儿口腔疾病就是鹅口疮和“马牙”。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是一种叫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引起的口腔疾病。小儿患病后,口腔早期会出现色白柔软的小斑点,不久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覆盖在上腭、舌或颊黏膜上,有时可蔓延至咽部,稍用力可擦去,暴露黏膜糜烂面。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哭泣、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如果真菌感染累及消化道和呼吸道,则可出现呕吐、喝奶困难、哭声嘶哑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发现新生儿有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
目前对于新生儿鹅口疮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用2%~4%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擦拭洗涤患儿口腔,一般2~3天病变即可消失。同时也应在哺乳前后用此药水擦拭乳头,以避免交叉感染。
“马牙”其实不是真性牙体组织,它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生理组织,又叫上皮珠,多发生于口腔上腭部位和牙龈部位,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物质。家长会发现有的小朋友一出生嘴巴里面就“长牙齿”,在民间也有很多“挑马牙”的偏方,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马牙”不用特别处理,家长只需要做好护理工作,做好口腔清洁,随着新生儿的不断发育,“马牙”可逐渐被吸收或脱落。
婴幼儿期
这里我们所说的婴幼儿期主要是指出生后半个月到两岁半这一时间段。出生后宝宝会长出人生中第一颗牙齿,直到两岁半左右口腔里的20颗乳牙会全部长齐。这时候家长的口腔护理重点就是宝宝的牙齿了,从第一颗牙齿萌出开始,就需要给宝宝每日刷牙,做好清洁。因为对这一时期的小朋友,喝奶粉是其主要的营养摄取途径之一,因此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就是奶瓶龋。
顾名思义,奶瓶龋是一种由婴儿睡眠时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又称哺乳龋,表现为上颌乳切牙(即门牙)的唇侧面及邻面的大面积龋坏发黑,牙齿患龋病后不能自愈(即不能再长好)。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患龋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因此积极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说这个时期的小朋友较小,但是奶瓶龋的治疗方案其实和乳牙龋的是一样的。对于较浅的龋损或者龋损前期表现的患牙,可采用磨除病变部位,抛光牙面,定期观察的方法。对于龋损较深、达牙本质层的患牙,可采用树脂嵌体美容修复法。对于深达髓腔的患牙,则需进行根管治疗。由于患儿此时年龄较小、配合度差,因此还是建议广大家长从预防着手,防止奶瓶龋的发生。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婴幼儿戒除用奶瓶吸奶诱导入睡的习惯。如果孩子在睡觉时必须使用奶瓶,则只给其喝白开水。
2.一周岁后停止使用奶瓶,可训练孩子用杯子喝奶,喝完奶后可再给少量白开水。
3.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以稀释口腔内及牙间隙残留的奶汁而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4.使用牙线清洁乳牙邻面,每日至少1次。
5.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家长就应开始为孩子刷牙。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2次。
6. 3岁以下的幼儿可用清水刷牙,3岁以上的可选用儿童含氟牙膏(不要选用成人含氟牙膏)。
7.控制婴幼儿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一般限在10~15分钟,千万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
8.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开始,应每隔3个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次牙齿。
9.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使用氟制剂,以提高乳牙的抗龋力。
学龄前期
此时期主要是指3~6岁这个时间段。这时候的小朋友已经上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了。幼儿园的设施、幼儿园的同学、游乐场的娱乐设备等都是小朋友日常接触的,那随之而来就是传染性疾病,学龄前期最常见的口腔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这也是每个小朋友上幼儿园时,保健医生要特别检查小朋友口腔的原因,这两种疾病的传染性较强,往往一个小朋友患病,一个班的小朋友都有可能被感染。
手足口病
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特征,在夏秋季多发,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疾病潜伏期一般为3~4天,多数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常有1~3天持续低热,口腔和咽喉部疼痛或有上呼吸道症状。口内黏膜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上覆灰黄色假膜,周围充血红肿,一般病程5~7天。虽然这种疾病可以自愈,但还是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就及时带孩子就医。
如果小朋友不幸被传染了,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做好消毒隔离和口腔护理即可。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卧床休息1周,隔离2周。
2.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晒。
3.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同时减少人员进出,防止继发感染。
4.如果在夏季患病,容易引起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给患儿适当补水和补充营养。
5.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6.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给患儿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
这是一种因感染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但患儿口腔损害较为严重。前期全身表现和前驱症状较轻,病损的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腭垂、扁桃体处,为丛集成簇的小水疱,不久破溃成溃疡。可在患儿大张口时,看见其软腭及咽部出现大面积分散的小溃疡面,患儿表现为吞咽疼痛、拒食。为减轻小朋友进食疼痛感,应予以流质或半流质喂养,以减少摩擦,同时需要安抚患儿情绪,因为在急性期说话、吞咽唾液、喝水均会带来较为剧烈的疼痛。在及时就医的同时,患儿家长也应做到与防治手足口病相同的消毒隔离和口腔护理。
学龄期及青春期
在这个时间段中孩子的生长发育比较快,口腔中的一些小问题容易迅速发展成大问题,因此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一个是6岁左右。在此阶段,小朋友会萌出人生中第一颗恒牙,也称为“六龄齿”,它的学名叫作“第一恒磨牙”。第一恒磨牙长在后乳磨牙的后方,一共有4颗,它可以说是我们口腔中重要的牙齿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是我们恒牙中咀嚼能力最大的牙齿,承载着每一次咀嚼中的大部分力量。其次,它也是我们建[] 动力平衡中最重要的一点,换句话说就是颌骨及其他牙齿会根据它的位置来建立平衡的咬合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它也2c1c9865c1717b9eb4fbebb35cf243b5是口腔中最容易发生龋齿的恒牙之一,主要因为它是最早萌出的恒牙,此时6岁的小朋友有的还不能很好地做到早晚刷牙,不能给予它足够的保护。因此,口腔医生建议,在“六龄牙”刚萌出的时候,给它穿上一层“防护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窝沟封闭”。用专业的封闭剂将牙齿封闭起来,避免细菌及食物残渣进入,可以有效地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从6岁开始,一直到12岁左右,这一时间段孩子开始陆陆续续换牙了,此期也叫作“替牙期”。替牙期常常也是家长们的焦虑期,家长们的焦虑点大多是:“为什么我孩子的牙齿这么不整齐呢?”其实家长不用过度焦虑,因为有些替牙期的表现只是暂时的,比如:
1.中切牙间间隙:左、右中切牙之间往往有一间隙,待切牙继续萌出,间隙会逐渐消失,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2.侧切牙歪斜:左、右上颌尖牙在颌骨内发育时,每因颌弓增长不足,致使尖牙胚挤压侧切牙根,使侧切牙根向近中倾斜,而牙冠则向侧方歪斜。待尖牙萌出以后,侧切牙根部才不再受挤压,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侧切牙的牙体长轴可以恢复正常。
3.前牙拥挤:恒切牙初萌时,可能显示拥挤状态,随着颌骨的长大,恒牙列逐渐排齐,牙弓规则。若在颌骨发育完全之后,牙列仍是拥挤的,则属异常。
4.磨牙关系偏远中:在建[] 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到第二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磨牙逐渐向近中移动,成为中性(上、下颌第一磨牙正常关系)。
5.暂时性深覆:前牙也可有暂时性深覆现象,随着恒牙的继续萌出,以及颌骨的生长,前牙的深覆可逐渐成为正常覆。
对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地包天,不良习惯(张口呼吸、吐舌等)等会影响小朋友生长发育的情况,以及因牙齿美观或功能问题影响小朋友心理健康的情况等,还要尽早解决。但这些对于家长们来说有时候也没法准确判断,因此一般建议最晚7岁左右,要带小朋友做一次正畸检查,由正畸医生来判断患儿是否需要早期矫治或者正畸治疗。
在10~18岁这一阶段,孩子逐步迈入青春期,家长在关注孩子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口腔健康。青春期牙龈炎就是这一时期的好发疾病,它是指发生于青春期的牙龈炎,是牙龈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是由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疾病分布与性别无关,病因主要是菌斑。其典型症状是刷牙、咬硬物时牙龈出血,口臭,牙龈发炎,充血发红、肿胀隆起。青春期牙龈炎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洁治术,绝大多数肿胀的牙龈在洁治术后可以恢复,但对于一些长期肿胀增生的牙龈,在结石去除后仍不能恢复的,则需进行牙龈切除术。青春期牙龈炎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转变为牙周炎,严重时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影响正常进食,因此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一旦形成牙周炎则难以恢复。
青年期、中年期
从第四次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结果中不难看出,我国青年人、中年人的患龋率高达89%,牙周病的发病率也很高,这说明龋病及牙周病存在于我国绝大多数青年人、中年人口中。
龋病主要由细菌引起,是牙体硬组织发生破坏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齿的白色斑块或黄褐色斑点,可出现牙齿疼痛、牙齿敏感、口腔异味,逐渐出现龋洞。可以说从6个月牙齿开始萌出之后,龋病的威胁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它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般情况下不危及生命,但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成年人的龋病在治疗上可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通过修复治疗可以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成人牙周病是主要由口腔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成人牙周病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牙面常有大量牙石、菌斑,牙龈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水肿、质地松软、边缘圆钝,牙齿松动,自觉有咀嚼无力或疼痛等症状。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牙周系统治疗),去除牙石和菌斑,消炎抗菌,缓解临床症状。若不积极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造成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危害患者的健康,影响正常生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