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字遇上美食

2024-10-31 00:00陈东霞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8期

美食于我,只是电视中的一道盛宴,这般火候,那般操作,看过后宛若过眼云烟,片言皆无。中央四套有一档美食栏目叫《远方的家》,节目讲述的是一道道回味无穷的家乡菜,而我只能作为观众。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完完全全属于看热闹之人,蒸炸煎煮样样不通,门门不懂,而美食栏目中那么多饕餮盛宴,竟丝毫没让我垂涎,连我都佩服自己的定力。

不会做饭,自然降低了我在家中的地位,而我反倒自在逍遥,可以有大量闲暇时间于书海中泛舟,偶尔还可以码上些许小字,怡情、娱乐两不误,岂不美哉!凡事需辩证看待,福兮祸兮,福祸相依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有。

看朋友圈在晒美食,我也禁不住被诱惑得蠢蠢欲动,想大显身手提升一下家中地位。看巧凤姐做的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兔宝宝”们,第一时间和巧凤姐连线,求教一二。和面、发酵、上锅等,步步都在巧凤姐的指点下。盼星星,盼月亮,三十分钟后,热笼出锅,可是看到黑乎乎的面团,满心欢喜被失望所代替。馒头犹如石头一般坚硬,且需一副好牙口方能咬动。即便这般,先生还是大加赞赏,我知道这不仅是鼓励我,更是老张想法解脱自我的妙计。二十多年的夫妻,我还能不知道他那些小心思。罢了,罢了,还是回归最真的陈老师吧!做饭这等小事,能者多劳嘛!

想起小雨上初中之时,和我一同上下学,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模式持续了三年。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是三年来最简单的线路图,而我只是为了满足小雨饥饿的需要,从未考虑过他的味蕾如何感受。早饭,简单的荷包蛋,五分钟全部搞定。三年来,除却把荷包蛋做得炉火纯青外,再就是十五分钟之内便可出锅的手擀炝锅面,其余真是不敢恭维。喜欢吃米饭的小雨,在外面才能尝到鱼香肉丝盖浇饭的那份舒爽。

高中时,一周难得见上一面,苦了不会做饭的我,想要满足少年的味蕾,只能在育才街附近的小吃店解决周末的午饭,虽不停地变换地点,可终究没有妈妈的味道。三年时光匆匆而逝,竟无一餐可以回味。

小雨上大学时,更不用提,神兽出笼,再无半点羁绊。先生和我大抵在单位草草解决早午餐,省去做饭之苦。即便暑期在家,懂事的他愣是没有点过一次外卖,家中一日三餐,他做得比我多。想吃哪道菜,网上搜索美食做法,自己在家捯饬,还别说,和饭店的美味相差无几。那份天赋许是遗传先生的基因。十分钟不到,色香味俱全的葱油面旋即上桌,挑起面条,细细品尝还真挺地道!那份绵长的幽香在他离家的时日会滞留厨房很久很久。而他做的大盘鸡则是先生都不敢与之抗衡的,这不,今天中午还没到家,少年悦耳的铃声隔空传来:“妈,大盘鸡好啦!赶紧回家!”我想象着那份浓郁的香味,骑行的时候不由加速,连平日熟悉的行道树,此刻再看竟也多了几分妩媚。我的短板,不知何时变成了他们的优点。

想起小雨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周末,我和先生于华灯初上之时才回到家,推开门,小小少年蹲在厨房的垃圾桶旁削土豆,面汤已经做好,把我们俩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善言辞的先生竟说,这是他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虽然那面汤分明就是一锅糨糊,可我们一家三口吃得津津有味。从那时起,少年回家便不自觉地帮我做饭,一来二去,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我则认为做饭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技能,早学会早受益,少年大概受此影响,故慢慢成就了自己日渐精湛的厨艺。

先生是家中主厨,人家可是经过正规厨师学校培训的,有着二级厨师资格证,是名副其实的大厨。虽不为外人道,但在我们家,他的水平可是一顶一的,而我仅剩消化功能。但凡所需,从无推脱,且在短时间内独自完成一道道琐碎的蒸炸煎炖,火候和温度拿捏得甚是到位,而我除却享受美食,唯有赞叹。他呢,也乐意接收我的赞美,且越赞美越来劲!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第四层的需求就是尊重需要,即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夫妻生活更需要相互赞美,在爱的沐浴下,相互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昨晚和少年一起,不经意间谈及美食,少年就美食的种种做法开始言传身教,如何上色,如何调味,如何掌握火候,还有温度的把控,犹如从业多年的厨师娓娓道来。而我仍如差生一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急坏了少年。美食对于我,只是为了满足饥饿的需要,根本不能品尝,那些饕餮盛宴,充其量只是满足视觉而已。我在年少时甚少品尝美味佳肴,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温饱才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渴求。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竟没有对美食的那份憧憬和向往了。

想起美食家兼文艺家大文豪苏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或优美或壮丽的词作,也留下了一道道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苏轼一生被多次流放,但是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吃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留下了不少传颂千古的词篇。

苏轼被贬到黄州,发现当地人不爱吃猪肉,所以猪肉价格非常低。于是,苏轼便发明了猪肉的新吃法:“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猪肉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后人把这道菜叫作东坡肉。

后来,苏轼被贬到惠州,但他仍然没有因为岭南之地的艰苦而苦恼,而是像来到“吃货”天堂一样“日啖荔枝三百颗”,更是利用当地人不要的羊大梁骨创造出了烤羊蝎子的先进吃法。创作菜品,并为美食作诗,这是只有古人会做而现代美食博主做不到的事情。

也许一道道菜品可能在他人看来不过如此,在文学美食家苏轼的笔下多了文字修饰,赋予美食不同的表述,于是一篇篇美文应运而生。而后世仿照他的文字,竟也做出风味各异的道道大餐,成为家喻户晓的招牌菜。

如我这般不善烹饪的小女人,美食今生与我无缘,我也就只能成为一颗风干的葡萄,寻找灵魂的天堂。记得嫂子曾不止一次问我:“人家都说吃香的,喝辣的,才叫有福,而你既不敢吃辣的,更不喝香的,你亏不亏?”我莞尔一笑,摇头回复:“美食于我只是短暂的味觉享受,温饱解决后,只剩下腻味,书籍却带给我丰盈,我只能做爱读书的小女人。正如毕淑敏所言:‘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不读书的女人,无论她怎样冰雪聪明,只有一世才情,可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

一个多读书的女人,她的眼界和格局也是不一样的。读书会让你的灵魂变得更加有趣,会让你的眼界更宽广,同样也会丰富你的精神,提升你自己的格局,会让你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世界。

爱读书的女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书香气是很诱人的。时间可以带走青春,却带不走你的才华。时间可以带走身边的一切,但是带不走你那独立而优美的灵魂。读书,可以让我们在静默中成长,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灵魂自带香气。

当文字遇上美食,无论如何都是很惬意的,会衍生出流传千古的佳话。奈何在我的眼里,美食只是果腹之物,文字才是此生最爱。

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尚可下饭,无竹也能在当下高楼林立的混凝土中生存。而我则想改为:宁可食无肉,不能室无书。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事实上,读书确有“防病”和“治病”的奇效。读书可以消解人的失落感、寂寞感、孤独感,可以使人心神集中、杂念尽消、心平气和、神志安稳,从而有利健康;读书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过急之事可以避免“怒伤肝、恐伤肺”等不利身心健康的情况发生;读书还可以引导患者专心于书中,暂时忘却病痛带来的苦恼,使患者意境开阔、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康复。读书的这些功用,美食自然不可替代。

仅就个人而言,美食有美食的益处,文字也有文字的魅力。自然,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食物是一种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态度,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也是挣扎的,如何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真正懂得了生活。对于国人来说,吃饭不单单是为了温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尊严。

在如诗的境界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熨过,熨平了心灵上的每一条皱褶。

无论美食还是文字,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生命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