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复读故事

2024-10-31 00:00赵廷河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8期

又是一年高考成绩揭榜时,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奔赴考场,尽情挥洒笔墨,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刻。那些书写着青春与拼搏的故事将开启他们新的美好人生之旅。此时,我的思绪也不禁飘回了自己曾经的复读岁月,在高密四中高考预选落选后,又在家复读迎考的时光依然历历在目。

1986年秋,我因交不上六十元的复读费,但又不想就此放弃复读的机会,便找到班主任毛德平老师,说了自己要在家复读的想法。毛老师听了我的想法后,表示肯定和支持。接着,他向我介绍了文科班学生张金城师兄。他因家庭原因,高一便退学在家自学,后来通过高考被录取,成为高密四中自学成才的典范。毛老师鼓励我,以他为榜样,刻苦努力,争取来年中榜。我向毛老师告辞的时候,他又从书房里拿出一套复习题集给我,让我从头做起,有问题随时到学校找他,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勇气。

回家后,我打开毛老师给我的那套复习题集,发现是一套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科学习指导丛书》。这套丛书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的辅导与练习。每节练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三个部分,并附有期中、期末综合练习。这套习题如果全部做完并掌握的话,就能使学生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灵活读写和应考能力。

我根据在学校上课的经验,结合在家自由安排时间的灵活度,制定了在家复读的学习计划。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还安排在庭院里做课间操,通过收音机听取时政要闻,学唱“每周一歌”,调剂精神生活。每两周一次与本村在校复习的两名同学交流学习内容和心得,解答疑难问题。我每天学习到夜里十一二点,早晨四五点钟起床,感到十分充实。

当然,在家里学习,经常会遇到时间上的冲突。比如,三秋大忙季节,坡里、家里都是活儿。需要我到坡里去帮着掰玉米、拾棉花、收地瓜,或者在家帮着父亲铡牲口吃的玉米秸秆等。虽然有说不出的烦恼,但我在干完活儿后,会加倍地挤时间补上所缺的课程。

那时,我的家庭条件较差。夏天,家里连台电风扇也没有,我就用一把蒲扇和湿毛巾降温。夜里蚊虫叮咬,我就点艾草熏蚊子,或躲在蚊帐里学习。冬天,我读书的那间屋子没有炕,仅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张书桌,我只得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御寒。我的脚冻麻了,站起来跺跺脚,一边活动,一边背题。有时,夜里在睡梦中我还在背诵答题呢!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不觉间,又到了高考预选。虽然我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的苦读,但令我失望的是这次还是没能通过预选。此时的我五味杂陈、心灰意冷,在别人面前感到无地自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兵连长李文河给我送来了《中国青年》《山东青年》《黄河民兵》《农村大众》等报刊,让我参考学习。我如获至宝。众多青年才俊的成功经历告诉我,高考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我要鼓足勇气,面对现实,继续学习,为下一个目标冲刺做好准备。

1987年冬,阚家乡党委通过村里大喇叭通知招收临时工。我获悉后,便第一时间到乡党委报名。通过考试,被招收为乡党委通讯报道员。在阚家乡党委工作初期,那些好心的领导、同事鼓励我,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抓紧学习,随时做好为新的岗位竞聘的准备。机会总会降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1988年底,高密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组织的招聘干部考试,我顺利通过笔试、面试。1989年2月,我被正式聘用为乡镇合同制干部。1997年6月,经高密市人事局批准参加过渡,成为一名在乡镇工作的国家公务员。

从我的复读经历和考试择业来看,读书真的有用。知识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境遇。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那么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

由此,我真正体味到了“无奋斗,不青春,奋斗的青春才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