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的根源,来自我那目不识丁的曾外祖母。
在我的家乡,称曾外祖母为阿太。阿太名叫林益娘,出生于二十世纪末的穷苦人家,吃过很多苦,也从没上过一天学。因为妈妈结婚后仍和她住在一起,所以我们姐弟都是她带大的。
小时候,总听她说现在的生活像吃甘蔗,节节甜。她很感恩,也很知足,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识字。因此,在我们读书时,她特别羡慕,说我们都赶上好时代了,要懂得珍惜,好好学习。她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还经常饿肚子,而我们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对不起手中捧的那碗饭了。我们似懂非懂,只知道要好好读书才是好孩子。
阿太虽然不识字,但凡是看到写有字的纸,她都小心地收好。有时候看到我们把写过作业的纸撕下擦桌子,或揉成一团扔到地上,她就会马上制止,并严肃地说字是有“神”的,要敬重它,否则管文字的文昌公会不高兴的。
我们说,那是写错的字或用过的作业本,没用了。她就会如小孩般天真地问:“那为什么不好好写呢?为什么会写坏了呢?做过的作业就都记在脑子里了吗?要留着经常看看才不会忘记吧?”她说话的神情和语气绝不是现今焦虑的父母那般的责问和怒骂。相反,她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在向我们这些能识文写字的人求教,这使得我们一点儿也生不起狡辩和欺骗的念头。所以,我们都不敢再轻易写错、写坏,慢慢也就养成了认真学习、勤于复习的好习惯。
阿太对有文化的人特别敬重。小时候,如果老师来家访,她必定拿出珍藏的只有春节才会取出来用的茶叶,亲手泡好,恭恭敬敬地双手奉给老师;老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似的,她必定牢记于心,待父母回家后复述给他们听,并据以督促我们;老师告辞时,她必定要送出大门,目送老师走远了03f194abeff9a978e8e71aab1451dc85c617c139487e53445905f7e03a74b526才转身回屋。
阿太喜欢听戏和看戏,因此会给我们讲很多故事,大都是《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里面的故事。看戏于她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们小时候街头流动的戏班较多,她总是早早地穿戴整齐带我们去等着,回家后还会一再为我们复述戏文故事。
记得我读小学二三年级时,看到同学在看《隋唐英雄传》的小人书(一种小的连环画本),我如获至宝地借回家。阿太看到小人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非常赞叹,我虽然很多字没认全,但阿太熟悉大部分的故事情节,我们俩津津有味地把小人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同学催我要了几回才依依不舍地还回去。从此,我经常去借小人书来看,并讲给阿太听。每次她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把手仔细地洗干净并擦干了,才喜滋滋地过来和我一起看书。
她其实只是看图,而我认不全的字就连猜带蒙地用看图说话的方式讲,不管我讲得对不对,她都一脸崇拜地看着我,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但过后,我会感到一丝不安和歉意,觉得亲爱的阿太这么信任我、崇拜我,我怎么可以糊弄她呢?于是,我老老实实地去查字典,或者记下来去问老师,然后再回来讲给她听。她总是百听不厌,并经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念念不忘,赞叹写故事的人。她说:“真了不起,能识文断字,还会写书,肯定是文曲星下凡。”
为了能多讲故事给阿太听,我尽可能多借书、多看书,慢慢地就不再局限于小人书了,能找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想,读书的种子应该就是那时候播下的。
如果我们在读书写字,她绝不会让任何事打扰到我们。有时父母喊我们去帮忙做家务,她就立即说:“别吵,别吵,他们做作业呢!”然后,帮我们将那些家务做完。在她看来,我们做作业就是件很神圣的事。有时,我们会利用她的这种心理,佯装做作业以躲避做家务。那时,她在家帮人糊纸盒子贴补家用,我们每次去帮她,她都会一遍遍地问:“今天的功课都学好了?记住了没?跟我说说都学了些什么呀?”我们为了能在她面前卖弄,也会好好学习。
就这样,她把崇敬文化、爱好读书的种子播撒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