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校—家—社”协同育人要求,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以家校“共育”理念为基础的“1+n+e+”实践研究,“共育”家庭教育,建设智慧家庭;开展“n”种活动,家庭教育有实招;“e+”好榜样示范,互联平台促展示,以一系列实践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 家校共育;实践活动;协同育人;榜样示范
2023 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各自的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小学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构建“1+n+e+”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样态。
一、构建“1+n+e+”,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依托已有“美行文化”德育课程体系,即“追求尚美、见真行动”,结合学校特点,探索构建“1+n+e+”的“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
(一)“1”个理念,树立“共育”家庭教育理念
要想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非常重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六大实施途径之协同育人部分提到,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主导,学校有与家长、社会积极沟通的责任与义务,在《指南》的要求下,学校明确树立“共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并把“共育”这一家庭教育理念落实在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二)“n”项活动,开展实践育人行动
学校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家访、谈心、家长会、校家委会座谈、走访社区等活动,分析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和子女培养方向,了解社区工作计划与安排,真正发现家庭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痛点、难点、堵点,把育人行动落到实处。如此,形成全方位育人生态圈,使得育人行动发挥全面、系统、可持续的协同作用,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氛围。
(三)“e+”多包容,让榜样更有力量
“e+”的一个含义是“example+”,即做好榜样示范。“校—家—社”协同育人,形成共育的力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让他们感受正能量,体会到各行各业优秀人物尽心尽力、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种榜样示范的影响力是非常显著的。
e+的另一层含义是“互联网+”。通过学校官微、家长群、江北新区“与未来分享”等网络平台,及时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策略和政策法规,让家长及时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前沿的教育动态。
二、“1+n+e+”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共育”家庭教育,建设智慧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却不知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要想落实“共育”家庭教育,家庭成员就要不断学习。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实现“共育”的目标,除了密切的亲子关系外,还要通过学习促进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
“伴读共成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评选“尚美”家庭,学生全员参加;家长了解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带头放下手中的手机,实现亲子共读,规定每天的共读时间,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每两个月,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交流班会,请一个家庭作为代表到班级现场来分享,其他的家庭可以录制视频进行分享,评选出班级书香家庭,每学期评选出学校书香家庭。
“家教共同圈”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单、周末家长微课堂等家校共育活动,促进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并积极进行沟通与引导,以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仅有学校的指导和教师的智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组建“家庭教育朋友圈”,把共育的外延进行拓宽,家长们可以共同探讨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家庭教育经验,相互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一天,有一位学生哭着告诉我们,妈妈就要给她生个小妹妹,他们以后会不喜欢她了!沮丧得眼泪都快流出来。学校进行家访,到社区了解摸清了家庭情况:这对夫妻持临时暂住证,主要从事家装和防盗窗的制作和安装工作。女方没有工作,男方打零工,生活基本能维持,平时工作比较繁重,基本无力照顾孩子,现在老大主要由奶奶带。进行家庭教育的沟通后,家长答应多多关心孩子,社区表示会多关心这个家庭,问题看似得到初步解决。然而,面对这个家庭的现实情况,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呢?我们发挥了“家教共同圈”的作用,很快得到了回应:有些家长也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大家相互鼓励,给这个家庭打气;有的家长直接提供物质帮助,因为家里孩子已经长大了,便把孩子小时候的衣服和玩具送来,非常温暖;更有家长奔走联络,为这个家庭的父母介绍就业机会。
(二)开展“n”种活动,家庭教育有实招
为了提高家校共育实效,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新禾”家庭亲子劳动活动、晚间锻炼活动、周末家庭主题日、红领巾家庭寻访等,为父子、母子、师生之间增进感情创造条件。寒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家长群,远程指导家长辅助孩子完成假期时间管理、体育锻炼计划,记录孩子每日的活动情况,并与教师做好对接。对于假期家长带孩子有困难的家庭,学校及时组建新禾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照看学生的志愿者服务。
学校通过日常仪式课程,探索家校合育的方式。对于“八礼四仪”——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毕业仪式等,我们都邀请家长参与这些活动的全过程。我们把每一项活动都任务化、系列化,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对家庭教育起到指导、引领作用,既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负担,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此外,我们积极对接社区,每年都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明月、礼仪月、学雷锋树新风等。同时,我们结合社区主题活动,让孩子多参与社区家庭服务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烈士纪念碑;积极参与社区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悦读,读书交流分享,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配合社区搞好卫生工作,宣传垃圾分类,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最美家庭评比,主动收拾、打扫自己的房间;摆放好自己的衣服、日常用品并保持干净整洁,不随手乱放,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帮助;等等。
通过设计并实施家庭教育奖惩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校家社”三方共同参与制定“新禾豆”积分奖励标准,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达到什么效果、奖励什么。根据“新禾豆”评价标准,学校每年评出“尚美之星”新禾娃、书香家庭、文明家庭、尚美家长、尚美少年。我们在每学年“六一”儿童节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三)“e+”好榜样示范,互联平台促展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共育”家庭教育开展以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开始关注自身的行为,知道这将直接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做好榜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做给孩子看,讲给孩子听,越来越受到孩子的尊重和感恩。例如,父母自觉主动地学习、阅读,不当着孩子的面刷视频玩手机,自觉主动地锻炼身体、勤恳工作、孝敬老人、不在公共场所喧哗、不违反交通规则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更加注意反省,以身作则。家风家教正能量,父母成为娃榜样,孩子的表现进步了,举止文明有礼貌了,也是父母的骄傲。在学校的努力下,家长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也是我的榜样,每天进步一点,改进一点,提高一点。这样,真正实现了共育和共同成长。所有的变化与进步,都会在多媒体平台上展示,都会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上。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虽处于不同的教育时空,却有着教育对象的一致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协同育人与相互支持,家校共育才能真正落实,学校现代化教育建设才能更加完备。通过开展“1+n+e+”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将协同育人这股活水注入校园,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邵敏华.家校社共育实现德育管理的全方位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3(06):36-38.
[2]卢立涛,刘璐.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索[J].新教师,2022(07):6-8.
葛小宁 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