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长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寻找身边榜样,通过榜样这一特殊载体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具体从“校内活动”“研学活动”“评价活动”三个方面设计,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在身边榜样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校家社协同育人;家长资源;榜样育德;德育评价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教育主张。班级立足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依托家长资源开展“榜样育德”活动,即利用家长资源寻找身边榜样,通过榜样这一特殊载体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这样的活动思路下,将“榜样育德”具体细分为校内活动、研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依托家长资源实施榜样教育,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在身边榜样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校内活动,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一)家长讲堂,丰厚人文底蕴
“家长讲堂”课程让家长走进校园,用他们自身所长配合学校教育,带领学生走进新鲜的教育世界,补全学校教育的不足。班级应积极寻求家长资源,开展以“榜样育德”为主题的“家长讲堂”活动。
1.美育榜样,手工创作促审美
班级邀请李同学的妈妈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剪纸课。通过家长的悉心引导,学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掌握了一些剪纸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在向李同学的妈妈学习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升了审美素质。
2.奉献榜样,聆听故事悟大爱
沈同学的妈妈是一名医护人员。班级邀请了这位白衣战士讲述了她的感人事迹。为了救治病人,沈妈妈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学生通过聆听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感悟到家国情怀。
在“家长讲堂”中,每位家长带来的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可以补充和完善学校教育,这对形成“榜样育德”班本课程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对建设“榜样育德”特色班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长基地,树立责任担当
为了进一步实施“榜样育德”,班级依托家长资源,与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和嘉兴市凤桥镇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学生成长合作基地。相信在成长基地中,通过学习家长榜样,能为学生开启亲子共成长的教育之门。
1.志愿榜样,共迎亚运明担当
沈同学的爸爸是秀洲区人大代表,新塍镇火炬村副主任。亚运会期间,沈爸爸做了许多志愿服务工作。学生在跟随这位家长参与亚运会公益服务的过程中,更能懂得志愿者辛勤的劳动与付出,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2.敬老榜样,参观实践传孝道
班里吴同学的妈妈每月都会去嘉兴市凤桥镇养老服务中心做志愿服务,这样的善举已经坚持了三年。学生们在吴同学妈妈的带领下,以小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嘉兴市凤桥镇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们送去温暖服务,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成长基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展现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榜样育德”实践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升旗仪式,培养公民素养
升旗仪式是一种全员参与UUtfG7l4Y+2Q6faNzxnZsknj3gKa0YFZF7N/jqyIVTk=并能够传递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的集体活动。班级每一次升旗仪式都选择不同的榜样家长教育学生、营造特殊的情景感染学生、创设特别的环节引领学生,充分利用优秀家长资源,提升升旗仪式的教育效果。
1.慈善榜样,现身说法感奉献
邵同学的爷爷曾经捐赠出自己的万余元积蓄,还将院子里价值上百万的百年古树无偿捐赠给新塍镇人民政府。一年级的升旗仪式上,班级邀请到了邵爷爷,他的暖心故事带给在场学生温暖和力量,让学生明白作为公民要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敬业榜样,营造氛围树理想
袁同学的爸爸是方舱建设的项目负责人之一,先后参与建造了香港、新疆、四川等多个方舱医院。二年级的升旗仪式上,班级邀请了袁爸爸讲述感人事迹,当学生们看到建设者们不分昼夜、争分夺秒艰辛付出的画面资料时,不禁落泪,他们表示要心怀感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力。
围绕“榜样育德”主题开展的升旗仪式,让家长们有了更多走进学校的机会,学校也吸纳了更多的家长资源,家校关系在这种合作中得到巩固和提升。这样的升旗仪式成为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坚实保障。
二、研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系统实施校内榜样育德课程的基础上,班级将榜样教育不断向研学活动延伸。利用家长资源寻找家乡文化传承榜样,帮助学生认识乡土乡情,凸显学生生活环境的独特文化气息,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一)传承非遗,促进文化认同
1.现场创作灶画,了解非遗文化
班级首次研学活动走进王江泾古塘村,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到嘉兴灶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施顺观先生。在跟随施先生学习灶画的过程中,学生们实地接触真实非遗环境,激发了他们学习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活动传承了非遗文化,弘扬了工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动手能力。
2.制作古法糕点,传承非遗文化
公泰和糕点是嘉兴传统名小吃。班级的第二次研学活动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了公泰和的芝麻栗酥糕点非遗传承师傅。在公泰和研学基地,学生不仅现场体验制作绿豆糕,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还进一步了解了江南糕饼文化。
本次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促进了非遗和家乡文明的传播和传承。
(二)学习技艺,提升创新能力
班级依托家长资源,邀请民间技艺传承人为学生教授民间技艺,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
1.学习棕编技艺,了解传统技艺
家住洪合镇建北村的曾修权,是棕编传统手工艺人。亚运会期间,曾先生根据亚运吉祥物和亚运项目设计编织了棕编作品。班级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跟着曾先生学习棕编技艺,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更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为亚运会送上祝福。
2.体验造船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造船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来生是南湖红船修复者。班级利用家长资源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们跟随张先生了解造船技艺的前世今生,以及船模制造的过程。通过了解船模制作技艺,学生们不仅体会到家乡传统文化,更感受到南湖红船的革命精神。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这是非遗文化永葆生命力的时代命题。通过依托家长资源,让学生在向非遗榜样人物学习的过程中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促进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三)体验民俗,培养文化自信
班级利用家长资源组织体验民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民俗、缅怀先贤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通过传承和弘扬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
1.观赏江南网船会,了解家乡文明
网船会是流行于嘉兴市秀洲区的传统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班级利用家长资源,组织研学小分队参与了这场水上民俗盛宴。在本次民俗文化体验中,学生传承运河文化、享受运河生活,保持对历史记忆和文化的敬畏,真正让非遗融入生活。
2.体验《食宪鸿秘》,传承家乡文化
坐落于嘉兴市的文化村落干四村,有着七千多年的耕食劳作历史,一代文宗朱彝尊生于斯长于斯。班级有家长正是这个村的居民,我们利用他的资源,开展“朱彝尊文化节”研学活动。学生依照朱彝尊《食宪鸿秘》所记载的乳酪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乳制品美食。
班级开展的研学活动,一方面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身边家乡文化传承榜样力量,促进“非遗”的传承。
三、评价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
德育评价在德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等功能,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实施“榜样育德”的过程中,对利用家长资源实施的活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互动式评价、增值性评价、线上线下一体化评价三个评价活动。
(一)互动式评价,为学生道德发展注入活力
互动式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以及社会人士评价等。在“家长讲堂”课程中,让授课家长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拓宽了德育评价的途径,来自家长的德育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研学活动中,让非遗传承人和民间传统手艺人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学生在研学中的作品和表现也成为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及状况。
互动式评价强调评价本身是一个多元主体的互动、对话过程。通过这种互动和参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都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
(二)增值性评价,为学生道德发展积累经验
在运用增值性评价时,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最终的“分数”,而是学生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所获得的“增值”。在“榜样育德”运用增值性评价方法时,需要对学生成长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先了解学生在参加“榜样育德”活动前的初始状态,并在活动实施一个时期后记录下学生成长发展的“增值”状态。运用这种评价方法,明显地突出“榜样育德”育人实效,积极肯定学生的成长成效,引导和激励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增值性评价可以使德育评价摆脱“赋值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束缚,走向发展性评价,更好地回归对学生成长的生成性、发展性的全面关注。
(三)线上线下一体化评价,为学生道德发展创新形式
班级“榜样育德”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逐步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评价。建立让家长参与的德育评价“线上档案袋”公众号,家长不必跟随学校进行阶段性德育评价,随时随地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德育评价。并且“线上档案袋”支持以音频、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学生“榜样育德”活动中的表现,为家长参与德育评价的形式增加多样性,这样评价结果也会更加客观与全面。活动结束后,将活动过程创作的作品及评价单拍照整理汇总至电子成长记录袋。
线上线下一体化评价方法不仅有助于真实记录学生的发展状态,成为德育评价的重要过程性材料,还因为自身所具有的趣味性、生活化等特点,可以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稳步发展。
总之,在“榜样育德”的实践与引领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走向融合与发展,学生在致敬身边榜样的过程中学习榜样精神。通过“榜样育德”的实施,将榜样教育贯穿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校家社协同推进,亲师、亲子循环对接有支撑,多元化德育评价促发展,最终形成以“榜样育德”为核心的有生命活力的特色班集体,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小燕.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及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2(66):16-18.
[2]郭志洁.聚能德久,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12):13-15.
[3]张力.家校协同育人助力学生成长[N].乐山日报,2021-10-11(004).
[4]盛毓.叩开家校协同育人“三扇门”[J].人民教育,2019(22):24-26.
冯舒溢 浙江省嘉兴秀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