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修集》是元人刘因著述的汇编。该集先后有多个版本,以“元至顺元年宗文堂刻本”为最早,其他各版本间皆存在对此前版本的增删与改动。文章结合传世序跋、各家书目和校勘成果,根据时间前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静修集》的各家版本进行系统梳理,拟对《静修集》卷数等相关问题略陈固陋,期收抛砖引玉之功。
刘因,初名骃,字梦骥,后改名因,又字梦吉,因爱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于是自号静修。元雄州容城(今河北保定徐水)人。至元十九年(1282),诏征为右赞善大夫,后因母亲生病而辞官。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集贤学士召,固辞不就。至元三十年(1293)卒,谥文靖。他与许衡、吴澄三位同为元代名儒,是理学在元代北传的主要人物之一。所著有《四书精要》《易系辞说》以及门人故友辑录他讲解的《小学四书语录》,均已失传。仅《静修集》行世。
《静修集》中刘因虽以程朱理学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主要根据,但他并不死守程朱一派的门户,而是融合或汲取陆氏心学的成分,因而有朱陆思想合流的倾向,这也正是元代理学家所共有的特点。
《静修集》中坚持“君臣父子,常理不易”的封建纲常。这与当时刘因表现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而退隐山野相照应,有一定的文人气节。关于《静修集》中的学术思想渊源及评价的问题,刘因的再传弟子苏天舜曾说:“其学本诸周、程,而于邵子观物之书,深有契焉。”(《静修先生刘公墓表》)
现存的《静修集》通行本有:元至顺元年宗文堂刻本(此本未收对元朝统治者有禁忌的文字,后为《四部丛刊》收录刊行),明万历方义壮本(始辑原先未收的文字,并补入刘因的《叙学》一篇,后为《畿辅丛书》收录刊行)。此外,则有明成化刻本、明嘉靖重修本、明万历刻本以及清康熙抄本等,其卷帙编次亦有所不同。
一、《静修集》Ygk06hbymuZQNr5LqRspSSpqyPb5RV1oVSdgEcLiTbc=卷数订误
《四库全书总目》在描述版本时,或因为对书目版本的认识不足,或因为对其流传信息的了解不够,不免产生一些版本描述上的讹误。这些讹误信息将会给后世的版本整理制造出不必要的障碍,故在此以《静修集》为例予以订正。关于《静修集》的卷数,将《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下文简称《初目》)《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下文简称《荟要》)以及《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下文简称《总目》)作对照后,发现出入较为明显。
首先来看最早成书的《初目》:
静修集三十卷。元刘因撰……既乃自订《丁亥诗集》五卷,尽取他文焚之。卒后门人故友裒其轶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最后杨俊民又得《续集》二卷。其中或有因所自焚者,未可知也。房山贾彝增入《附录》二卷,合之凡三十卷。至正中,官为刊行……
按:依《初目》所述,各集总计才二十九卷,与三十卷之数不合,其中必有讹误。
再看《荟要》:
《静修集》二十五卷《续集》三卷
臣等谨案:《静修集》二十五卷,《续集》三卷,元刘因撰……既乃自订《丁亥诗》五卷,尽取他文焚之。卒后,门人故友裒其轶稿,得《樵菴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最后杨俊民又得《续集》三卷。其中或有因所自焚者未可知也。至正中,官为刊行,因其所居斋名之曰《静修集》……
按:合算以上细目是二十五卷,《续集》三卷,与实际收书相同。
最后看《总目》卷一百六十六(两江总督采进本):
《静修集》三十卷。元刘因撰……即乃自订《丁亥诗集》五卷,尽取他文焚之。卒后门人故友裒其轶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拾遗》七卷,最后杨俊民又得《续集》二卷,据拾残剩,一字不遗,其中当必有因所自焚者,一例编辑,未必因本意也。后房山贾彝复增入《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至正中,官为刊行,即今所传之本……
根据《总目》所述,各集合计为二十三卷,并没有三十卷。与《荟要》相比,《遗诗》缺少六卷,《续集》少了一卷,但多出了《附录》二卷。《总目》着录《静修集》为三十卷,而《荟要》则着录《静修集》二十八卷。实际上,两卷的差异是因为《荟要》没有收录《附录》的二卷。然而,《初目》和《总目》都提到“杨俊民又得《续集》二卷”,而《荟要》中收录的《续集》实为三卷,且如为二卷,那幺与总数三十卷亦不相符,因此可以推断其着录有误。
至正九年牒文记载:“令抄录诗文附录共三十卷”,故《静修集》元至正官刻本原本应是三十卷,但历经四百余年,到编修《四库全书》时已有残缺,只剩下二十五卷《续集》三卷。关于其卷数问题,单靠对比以上几本提要就给出定论,未免失之偏颇,因此有必要先在目前能收集到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版本源流的梳理。
二、《静修集》流传情况
(一)元代刻本
《静修集》在元代曾刊刻两次:一为元至顺元年宗文堂刻本,一为元至正九年嘉兴路重刻本。元至正官刻三十卷本今已不传,元刻本今仅存至顺元年宗文堂刻《静修集》二十二卷本一部,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1.元至顺元年宗文堂刻本
按照时间先后,至顺元年(1330)刊行于建阳书坊郑氏宗文堂的《静修集》(如图1),是此书现存的最早刻本。《中国版刻图录》著录云:“郑氏宗文堂乃建阳名肆,自元至明中叶,刻书甚多。此本为本书传世最古最备之本,《四部丛刊》印本,即据此帙影印。”全集共二十二卷。黄麻纸。原书影半页版尺寸框高19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双鱼尾,四周双栏。卷一后刻牌记两行:至顺庚午孟秋宗文堂刊。卷首有东平李谦序,卷末清代金元钰作跋,并盖有其私印。
图1 元至顺元年宗文堂刻本
2.元至正九年嘉兴路重刻本
《静修集》三十卷,刊刻于元至正九年(1349),卷内有牒文:“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但元至正本现已佚。吴焯《绣谷亭薰习录》著录,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重刻元本,载至正九年牒文,则据至正本所定,改编为三十卷本。
(二)明代刻本
依据今天存世的版本情况推断,《静修集》在明代当有五种版本:其一为明成化十五年(1479)蜀藩刻本,其二为明弘治十四年(1501)崔暠递修本,其三为明弘治十八年(1505)崔暠刻本,其四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汪坚重修本,其五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方义壮刻本。
1.明成化十五年蜀藩刻本
《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刘文靖公文集》二十八卷,刊刻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内有附录二卷。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本扉页刊有“成化蜀藩刻刘静修集”“来燕榭珍藏秘册”以及“雨中春晚茗竟”款识。“来燕榭”是黄裳的书斋名。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栏,大版心。全书刊刻次序为“蜀本序”,次以“刘文靖公文集目录”,次以正文二十八卷。全书以“孜异”为完结,集末有“乙未冬日题记”并有“黄裳小雁”印记,曾为黄裳所藏。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第二十七卷为附录,共十二篇,其中收录有《乞褒赠刘公书》和《建言从祀》五首,分别为王沂、江存礼、宋褧、杨俊民、李世安作。
2.明弘治十四年崔暠递修本
《静修先生遗文》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为水渍浸染,字迹漶漫,辨认不清。开头即正文“《丁亥集》卷一”,全文以欧阳玄所作《静修先生画像赞》为完结,说明此本附录末尾《乞褒赠刘公书》《建言从祀五章》已佚。半页九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栏。卷末有“弘治辛酉春三月之吉”“给事中慈溪周旋书”,以及缺损的“静修刘先生文集跋”,该篇脱去后半页,与明嘉靖十六年汪坚重修本相对照,推测该篇款识当为“弘治乙丑春三月既望崔暠”作(如图2)。
图2 明弘治十四年崔暠递修本
3.明弘治十八年崔暠刻本
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志》著录《刘文靖公文集》二十八卷,明弘治十八年(1505)崔暠刻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栏。有陈立序。现杭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藏有全本。
4.明嘉靖十六年汪坚重修本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静修集》三十卷,明嘉靖十六年(1537)汪坚重修弘治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栏,双鱼尾。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附录目录有十二篇,但正文只有十篇,末尾《乞褒赠刘公书》《建言从祀五章》佚。
5.明万历十六年方义壮刻本
《静修集》十卷,刊刻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其版式行款为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栏,单鱼尾。全书刊刻次序为“方义壮序”,次以“至正九年九月十一日牒文”,次以“静修集总目”,次以“静修集目录”,次以正文十卷。全文以“张绍烈跋”为完结,每卷卷首有“容城刘因梦吉甫著”字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附录目录有十三篇,但正文只有十一篇,其中《乞褒赠刘公书》《建言从祀五章》佚。与明嘉靖十六年汪坚重修本相比,多出一篇《奏请静修从祀孔子庙庭疏》。
(三)清代刻本
依据现今存世的版本情况推断,《静修集》在清代主要有四种刊本:其一为《四库全书》本,其二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金侃抄本,其三为《容城三贤集》本,其四为清光绪五年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容城三贤集》本和光绪本为合刻本,另一种为单刻本。
1.《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的原本共收书二十五卷,续集三卷。红格白纸写本。其版式行款为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将此书收入集部十九别集类十九。钤印除前后有乾隆御宝二枚外,尚有“范氏长春室藏书”朱文竖长方印、“上海图书馆藏”朱文竖长方印、“上海图书馆退还图书章”朱文竖长方印。
2.清康熙二十六年金侃抄本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静修集》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金侃抄本。卷数分类与明万历本相似,皆以《理学类》《说类》来分,附录亦与万历本相同,皆为“十三首内缺二首不记”,可见该本底本为明万历本。每卷卷首有“容城刘因梦吉甫著,益都后学蒋如苹校”。其版式行款为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无格。目录处有“东郡杨氏海源阁藏”印记,可见曾为杨氏所藏。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3.《容城三贤集》本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著录《容城三贤集》十二卷,刊刻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其书衣题名为“三贤集”,扉页刊有“三贤文集”四字书名及“道光丙申年重刊”“容城县”以及“正义书院藏板”款识。是集为元刘因、明杨继盛和清孙奇逢三人的合集。《静修集》改编为四卷,卷四末附录有十篇,与明嘉靖十六年汪坚重修本相比,缺少《挽梦吉诗》《静修先生画像赞》两篇,其中的《建言从祀》二首分别为王沂和张绍烈所作。由此可推测,该集将首次出现于万历本的张绍烈所作的《奏请静修从祀孔子庙廷疏》归入《建言从祀》中。其版式行款为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鱼尾版心镌。现藏于天津图书馆。
4.清光绪五年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静修集》十二卷,无附录,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共四册一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本扉页刊有“刘静修先生集”五字书名及“光绪五年开雕”“谦德堂藏板”和“畿辅丛书”款识。其版式行款为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卷内有江安傅增湘校并跋。且有王灏作跋,称刘因“未尝专守一家言”。现藏于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