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情”与“不情情”: 从住所探究黛玉、宝钗性格特征

2024-10-31 00:00樊欣悦
青年文学家 2024年30期

什么样的人住什么样的房子,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身性格的一种延伸。《红楼梦》描绘出来一个大观园,实质是想打造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发展会更加自如和完善。本文从大观园里的潇湘馆和蘅芜苑两处住所出发,由此解读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探究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和处世观。

一、林黛玉的住所与性格特征

林黛玉住的潇湘馆,是贾宝玉所言“第一处行幸之处”,曾被贾宝玉题名“有凤来仪”。可见,林黛玉的住所是大观园中最靠外、最靠前的一处院落。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住在最外围的潇湘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林黛玉在贾府的边缘地位。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住所描写主要集中在第十七回、第二十三回和第四十回: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第十七回)

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第二十三回)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第四十回)

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住所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林黛玉住所的两大特征,即幽静而偏僻,小而巧。屋外院落“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因而被元妃赐名为“潇湘馆”。“斑竹一枝千滴泪”(《七律·答友人》),竹子象征了林黛玉清高、超然于世俗的品性,而竹子上的“泪”则是林黛玉爱哭、多愁善感的性格的折射。“潇湘”谐音“消香”,寓意林黛玉和娥皇女英一般,泪洒湘竹,最终在此香消玉殒的悲剧结局。正因为潇湘馆内有千百竿竹子,又有曲折游廊、石子漫的甬路、盘旋而涌的泉水,潇湘馆的整体环境就注定了是“幽”和“雅”的基调,是众人口中的“好个所在”,是贾政心中“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的桃源仙境,是贾宝玉眼中的清幽之所。因其所处大观园的外围,远离其他院落,故因其偏僻而更显幽静。又“隐着一道曲栏”,仿佛是为林黛玉量身定制的半封闭式的空间,与其超然和孤芳自赏的性格遥相呼应,而这种幽静,远离喧嚣的半封闭式空间,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林黛玉的“边缘lKO/YZr/nZuIcMGCMXjkfQ==化”,象征其内心的孤独。

反观屋舍内,“小小两三间房”里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可见房间之小。第四十回中,刘姥姥来参观时,林黛玉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正是空间小得容不下几张桌椅的缘故。还有贾母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以及刘姥姥也说“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都印证了房屋之小的事实。潇湘馆是林黛玉自己心仪而挑选的,林黛玉选择空间小的房舍是其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的体现。一个人住往往会偏好小房子,这样就不显得空旷而孤单,小房子因空间小而给人一种“封闭式”的安全感,这正是林黛玉所需要的。此外,潇湘馆虽小,但也如刘姥姥所说,“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小而巧,小而精。屋内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屋内的陈设无不凸显着林黛玉作为书香门第小姐的优雅气质,体现了其才情和七窍玲珑心,是其聪慧心灵的映射。

位于大观园边缘的潇湘馆,幽静而偏僻,使得林黛玉有了更多的独处空间。虽然免于贾府的许多纷扰,但也难免孤单寂寞。这种孤独感也进一步加深了林黛玉的忧郁和敏感,加剧了她对贾宝玉的情感依赖,潇湘馆由此也成为她寄托情思和哀愁的场所。一道曲栏隔开,形成的半封闭式的狭小空间,进而限定了房间内的空间注定是局促紧张的,不那么空旷也就意味着不那么令人心胸开阔舒畅。在这半封闭式的院落和“封闭式”的房间里,林黛玉因爱而不得,最后心中抑郁不得解,香消玉殒于此。

二、薛宝钗的住所与性格特征

薛宝钗住的蘅芜苑,曾被贾宝玉题名“蘅芷清芬”,对联为“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䕷梦也香”。“‘蘅芜苑’作为组合词,明指‘蘅芜’生长之幽园,暗指女性住所”(王丹《“蘅芜苑”与“蘅芜院”—薛宝钗住所名称辨析》),贾宝玉所题对联象征着居住于此的薛宝钗是个富有诗才的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薛宝钗屋内的“素净”形成了一种“反讽”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住所描写主要集中在第十七回和第四十回:

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第十七回)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第四十回)

蘅芜苑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奇花异草。第十七回贾珍试才贾宝玉,“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珍第一反应是“无味的很”,但进门后,见院中毫无花木,只有牵藤引蔓的异草,气味馥郁,清畅幽静,仿若贵族的后花园,便觉“有趣”。“无味”道出了薛宝钗的为人和性格,处处讲礼,处处守规矩,反而少了些真性情,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有趣”则指薛宝钗淡定自若外表下的“真我”,是其被封建道义包裹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是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应有的光芒。蘅芜苑另一大特点就在于隐蔽性,山石将房屋全都遮住,恰如薛宝钗把真实想法隐藏心底,从不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给人一种“冷漠”之感,以“无情”的为人处世方式把“有情”的内心遮住隐藏了起来。

待到进了房屋,“雪洞一般”,陈设简陋,玩器全无,以至于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忙叫人给她张罗布置陈设,添置石头盆景儿、纱桌屏和墨烟冻石鼎,替换旧帐子。一个妙龄女子的屋子如此素净,实在不好看,且忌讳。一直迎合贾母喜好的薛宝钗,为何会如此布置呢?这与她偏好旧衣,“不觉奢华”的风格是一贯的,“淡素”是她的代名词。深受封建教化的影响,她抛弃了“自我”,藏匿了“真我”,用藏愚守拙、安分守己等各种规约来约束自己,把外在的“冷”和“无情”发挥到极致。

奇花异草、山石隐藏起来的房屋也好,雪洞一般、玩器全无的陈设也罢,都是薛宝钗内心的真实写照,把本该属于妙龄女子的丰富多彩藏匿起来,取而代之的便是象征封建正统的“冷美人”的形象。“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拾遗记》)“蘅芜”点明薛宝钗有帝王后妃之德,集端正、稳重、温婉等美好品性于一身。本参加选秀的薛宝钗因落选而未能进宫为妃,但她从小是以“后妃”标准来栽培的,像元春一样进宫为妃本是她的青云之志,奈何选秀失败,空有“后妃之德”。贾宝玉开玩笑把她的“体丰怯热”比作“杨贵妃”,惹得薛宝钗大怒。平时性情温和的薛宝钗少有发脾气的时候,这是贾宝玉触及了她内心伤心事的缘故,往事不堪回首,没有入选为妃,她是心存遗憾的,“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可见她对哥哥的人命官司直接导致其落选是心存不满的。“蘅芜苑”谐音“恨无缘”,薛宝钗的一生都在无缘中错过,错过了年少的青云之志,也错过了唯一让她动情的贾宝玉,最后独守空房,孤苦一生。

三、林黛玉、薛宝钗的处世观

第十九回脂批提到“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对林黛玉的评价中,第一个“情”是动词,指“对……有情”,第二个“情”是宾语,就是对有情的人或事物有情,强调情有等差。林黛玉是真性情,喜怒哀乐皆出言表,对贾宝玉既有依赖的一面,又有痴情的一面。她将这种情感寄托于潇湘馆的一草一木上,寄托在掉落的花瓣上,落花也能引起她的感伤。林黛玉是多情的,对贾宝玉是深情的,陷入爱河的她是感性的,是不能走出狭小的封闭空间的。也正因对世间有情者有情,林黛玉才会局限于此,失去贾宝玉后泪尽而逝。

与林黛玉的“情情”不同,薛宝钗是“不情情”的,即对世间有情者无情。在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微妙的三人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薛宝钗会自觉地撇开与贾宝玉的关系,拉开与贾宝玉的距离。但通过“金玉良缘”的精心编造和时不时去怡红院看望贾宝玉的不自觉行为,可以看出薛宝钗对贾宝玉是关切的,且仿佛有那么一丝动心的。喜欢一个人就会渴望进一步接触,看到对方与异性亲密就会吃醋,但薛宝钗在很多场合都故意保持距离,似乎有违常理。其实,正如被山石藏在后面的房屋一样,如屋内质朴无华的陈设一样,薛宝钗也把对贾宝玉的爱慕藏在心底。不像“情情”的林黛玉表现得那么明显和激烈,薛宝钗的感情也因其性格的温婉、稳重而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不溢于言表。她对其他人和事,亦是如此,少了真情的流露,换来的就是“冷漠”,以“无情”对“有情”。

“情情”和“不情情”构成了一组反义词,“多情”而“真情”的林黛玉把“情情”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说她是为爱而死的,她的“情”是令我们动容的,我们仿佛可以共鸣她的孤独、她的敏感、她的脆弱;“无情”而“冷淡”的薛宝钗作为“冷美人”,朴素的衣饰、素净的房屋、服用的冷凝丸似乎都在压抑和隐藏她内在的情,她的“不情”是令我们费解的,不深入探究是不易读懂的,我们不能直接共鸣她的刻意隐藏、她的稳重温婉、她的表里不一。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来到了大观园,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贾母的庇佑,虽然处在“边缘化”的潇湘馆是她自己喜爱并挑选的,但也造成了她在贾府的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化”。也因潇湘馆的幽静造成了林黛玉内心的“静”和孤寂,因其空间小造成了林黛玉内心的“小”和局促,林黛玉的性格刻画因环境的影响而完成了最后的升华,“情情”便是她的处世观,对贾宝玉爱意的流露是不分场合的,是不在意别人的侧目的。她对“情”是用情至深的,哪怕为此牺牲也在所不惜。

相比林黛玉,薛宝钗是皇商之女,因封建礼俗而教化为“后妃”的样子,却在某种意义上因朝廷的“重农抑商”和选妃的高标准而失利,从而住进了贾府大观园。也因蘅芜苑的隐蔽性造成了薛宝钗内心的“隐”和压抑,因屋内的空洞无物造成了她内心的“空”和黯淡,呈现出来的就是“不情情”的“冷”宝钗。我们不妨设想,薛宝钗的“不情”既是世道如此的结果,又何尝不是她对世道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曹雪芹通过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住所的细致描绘,完成了对其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性格在这样“桃花源”般的大观园里得以自然地发展,但大观园并没有真正与世隔绝,住在大观园里面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依旧受着外界世俗的影响,最后同大观园一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样形成的人物形象是极具支撑力和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