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下名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潇潇风雨中的枝枝叶叶都牵动着他的心,受灾百姓的餐餐顿顿都触动着他的情。他宁愿被撤职罢官,也要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个性刚直,内心柔软,刚柔并济的郑板桥始终怀枝叶情,守人文之根,成为吾辈楷模。
何谓枝叶情?即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关照人。何谓人文根?即对人的关怀,对其生存状况的关注、尊严的捍卫。多一些正义的枝叶情、朴素的人文根,就能让个体抖落很多不必要的沉重。
翻开厚重的历史书页追溯过去,仁人志士自觉诠释着忧民、爱民的人文精神: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战国,且看吼出“兼爱”“非攻”的墨子吧!他虽是士族,但心忧民生疾苦,讲大爱、反战争,笔耕不辍,道出枝叶情。
此外,无论是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是白居易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苏轼的“微官敢有济时心”;抑或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陈乔年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65149843c1f1559fa16d00ed19a5cd5b1493991a575c7dd67b1699d9e4770359棘的幸福吧”……究其根源,他们都秉承了纯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建构了温暖美好的政治理想,对老百姓有着发自灵魂的悲悯与共情。
那么,时下的中国还需要我们常怀枝叶情吗?
答案是肯定的。甘地说:“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四个标准,是看这个国家的人们怎么对待动物、女人、老人和弱者。”博爱必须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而存在。桑德尔教授也说过,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要让那些没有获得巨大财富和显赫地位的人也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因此,有很多人文主义者在为公共利益作出宝贵贡献。从认知层面来讲,民之所忧,必念之;从行为层面来讲,民之所盼,必行之。譬如,“两袖清风来去”之焦裕禄,兢兢业业在兰考除三害,一生从未有过怨言。此外,亦有如毛相林、黄文秀这样的干部,深入群众,无时无刻不把枝叶放在心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他们听民声,解民忧,访民意,察民情。
反观之,在市场化、成功学、工具理性明码标价的惯性中,也有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存在。法学教授罗翔洞悉了这些人的心理,批评其“对每天的悲剧见怪不怪,对弱者的求助无动于衷,对远方的哭声毫无知觉”。
总之,欲使万民有所生,枝叶有所荣,我们必须以柔软之心,做一些“些小吾曹州县吏”的坚守,爱民、护民、为民,在黑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人文关怀之根,而后,向上追寻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