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践谦行 心系中国航天事业

2024-10-30 00:00:00亓媛媛宋泽滨
中华魂 2024年8期

作为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的航天英模,张履谦如今已近98岁高龄的航天老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然关心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进展,以其特有的方式超越了本人在历史上创造的“典型”形象。张履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这位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和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的航天功勋,将荣耀与梦想镌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丰碑上,也镌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光辉史册上。

实施跳频抗扰 抗美援朝显神威

张履谦的“履谦”两字,寄托了父母的殷殷之情:“履险踏难”,做一个谦逊而又严格要求自己的“谦谦君子”。在读中学时,张履谦就下定决心做到:一是学习好;二是艰苦奋斗;三是洗雪国耻。1948年12月,张履谦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军委通信兵部工作。1951年冬,军委通信兵部成立了雷达侦察干扰组,他被任命为组长。他为我军制定了雷达干扰与抗干扰发展规划,并组织同事利用缴获器材研制装配了相关波段的雷达侦察接收机、信号分析器、记录器及微波、超短波干扰机等设备30余套,为部队训练和开展电子对抗事业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开创了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因成绩显著受到通信兵部党委的通报表扬和奖励。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酣战阶段,敌机轰炸我前线部队和后勤供给运输,同时施放电磁波对我国雷达进行干扰。这是典型的电子对抗战法,压制我军雷达功能发挥,造成了严重影响:使我军警戒雷达不能发现目标,指挥雷达不能引导飞机起飞作战,也不能引导空中飞机着陆。我作战前方要求后方火速采取对策,排除敌方干扰。军委通信兵部王诤部长亲自带队到朝鲜并指示:一定要解决雷达受干扰的问题!不解决问题不回北京。张履谦担负起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任务,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到阵地就开始了探索,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张履谦

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原理。张履谦造访我防空部队和空军部队的几个雷达站,仔细观察雷达设备,认真阅读说明书,与部队雷达技师探讨,很快摸清了雷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为抗干扰奠定基础。二是多方研讨,制定对策。在调研基础上,张履谦与雷达操作员共同试验,成功研制出几种抗干扰措施:快速改变频率,使用扩展频率,加装瞬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以及多站联合定位干扰源等。三是因陋就简,自制仪器。张履谦和战友们利用备份电子管,剪罐头盒做电容器,从破旧器材筐中找些电线,用烙铁在木板上焊搭成调谐电路;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变单个手动装置为多个联动快速变频装备,实现变频目的,达到抗干扰效果。按照这个办法做成正规设备加装到所有前线雷达。四是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张履谦把在朝鲜战场上的这些做法和经验整理成文,总结出4条措施,即改变雷达工作频率,调整接收机增益,改变本振工作状态,运用2部以上雷达在最强干扰方向对敌机进行几何定位。军委通信兵部将这4条措施作为规范,颁发全军雷达部队执行,成为我军最早电子对抗军事条例的重要内容。

张履谦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和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很早就提出雷达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必将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可谓眼光独到。

研制红旗导弹 击落U-2立新功

为了破坏干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掌握我发展尖端武器的进展情况,美国和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年代末多次派出B-17、RB-57D、P-2V等侦察机侵入我国领空,均先后被我人民解放军空军击毁。自1962年1月起,台湾当局装备了能够飞行到2万米高空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进入大陆窜扰侦察,刺探我军事部署、靶场建设和尖端武器试验情报,严重威胁我国家安全。

20世纪60年代初,张履谦(中)在23所工作时,与同事研究改进地空导弹雷达

1957年,张履谦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航天技术工作。1958年起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一号制导雷达。该导弹系统庞大,设备复杂,由导弹、制导雷达站和地面设备等组成。仅制导站就有4辆车,包括收发车、控制车、显示车和指令车。张履谦率领团队经过努力,先后仿制和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并与空军研究部门和作战部队共同研究战法,为多次击落窜入我领空的美制蒋军U-2高空侦察机,提供了重要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撑。

1962年9月9日,我地空导弹部队使用引进的“543”导弹,首次击落窜入我领空的U-2飞机。消息传到二分院,张履谦和同事备受鼓舞。为了对付狡猾的敌人在飞机上加装的侦察接收报警9号、12号等系统,张履谦和部队共同研究制定了近打、快打战术和相应技术措施,对付加装了侦察报警系统的敌机。我地空导弹部队先后于1963年11月和1964年7月两次击落敌U-2飞机。

此后,敌机又采用电子干扰新方式对我进行侵扰。张履谦和同事研究出新的对策,1965年1月,我地空导弹部队打下第4架敌U-2飞机。经分析,原来敌机加装了更为先进的13号电子侦察干扰系统。张履谦和同事受命再次研究对策,决定将正在研制的红旗二号导弹改变“543”雷达工作体制,提高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增强抗干扰能力,采用连续照射的方式进行目标跟踪和导弹制导,这样使红旗二号导弹比“543”威力增强10%。1966年完成红旗二号防空导弹装备部队。1967年9月,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使用红旗二号导弹第5次击落敌U-2飞机,我国成为世界上击落美U-2飞机最多的国家。

我国自行研制的红旗二号防空导弹从60年代起,至21世纪初,一直是我国地面防空部队的主战武器。

试验同步卫星 测控系统保成功

在“东方红”卫星上天和返回式卫星相继成功后,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了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试验卫星“331”工程。1979年,张履谦任七机部工程地面测控系统“450”工程办公室主任,担任工程总设计师。主持研制450-1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450-2微波超远程目标引导雷达。

450-1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是一部集跟踪测量、遥测、遥控、数传等功能于一体的X6HOOJ48VkcJbfd9NZjRlw==“四合一”雷达,同用一个载波频率,测控距离远。450-2微波超远程目标引导雷达,用于引导450-1和155系统捕获和跟踪目标。1980年6月,450-1系统各分机试验样机进行总装对接,满足总体设计指标要求,上级批准下达了正样研制任务书。1981年年初,各分系统正样设备在各单位研制成功,至1982年安装运行调试,各项指标满足要求。450-2系统也如期研制成功。张履谦和战友们满怀信心准备迎接卫星发射测控任务。

1984年1月29日,执行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01星发射时,虽然由于火箭故障卫星未能入轨,但450测控系统却得到了实践检验,实现了与155系统之间的卫星数传通信试验。4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火箭第二次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450设备参与通信卫星发射测控任务,450-1对卫星进行了跟踪、测距、测速、调姿、控轨,实时、准确地发出了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指令,将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450-2雷达完成了对450-1和其他设备的超远程距离目标的引导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参试人员发出贺电:“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飞跃”。

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研制成功并运用于我国通信卫星试验,为我国卫星测控网和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建设奠定重要技术基础。张履谦当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这两套系统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

1986年后,张履谦先后参加我国多种卫星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间站等研究发展工作,进行有关方案立项论证、技术攻关、故障归零、各研制阶段的技术评审等工作。进入21世纪后,张履谦担任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卫星有效载荷及应用专业组等单位顾问,重点关注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进展,作《快速发展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等学术报告,作《空间电子学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专题报告。张履谦还担任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荣誉顾问,参加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的独立风险评估工作,任测量通信项目专家组组长;参加探月工程任务,任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独立评估委员会安全着陆评估专家组首席专家等,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奉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