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数控机床高级技师时敬龙,被称为汽车制造领域的“创新大王”,他用一双执着的手,屡屡攻克技术难题,为民族汽车品牌的自主研发贡献着创新力量。2024年,时敬龙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获评2024年最美职工,并作为获奖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彰大会上发言。
坚定逐梦的人,总会脱颖而出。时敬龙的人生理想启蒙于第二代解放CA141型载货车。1987年1月1日,第二代解放CA141型载货车驶下产线,随后,它的热潮一直席卷全国乃至全球。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出生的时敬龙从小就耳濡目染,愈加显现出对解放汽车的极大兴趣。时敬龙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就是解放造,努力擦亮民族汽车品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就这样,年少时的时敬龙便有了长大后一定要从事汽车行业的志向。高中毕业时,时敬龙以超过本科线30分的成绩,选择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奋发上进,机械制图曾是他的短板,他每天学到后半夜,直到这门课程稳拿第一。
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进入一汽后,时敬龙更是为梦想拼搏 ,通过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领衔人。他主要负责解放商用车新产品零件的精密试制加工,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扎根在试制生产一线,多次承担并完成公司急、难、重的新产品的试制任务。他说:“15年前,我刚刚加入一汽,面对高端的五轴加工设备,全新的编程语言,近乎苛刻的加工精度要求,我感到茫然无措。但是,我很幸运,团队中有一批技术大拿,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技术,更学到了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
2015年,表现优异的时敬龙代表一汽参加长春市技能大赛,他白天攻坚搞研发,晚上疯狂备赛。比赛当天,他一骑绝尘,以绝对优势勇夺桂冠。为提升加工速度,时敬龙把机床操作键盘打印下来,贴在单位和家中各处,练习双手盲打,同时一遍遍摸索改进加工工艺及切削参数,先后在10余场技能大赛中为一汽摘金夺银。
加班加点干工作,更是时敬龙的常态。解放“国六”发动机项目攻关时,产品特定区域加工难度很大,他连续7天吃住在机床旁,历经几百次试验,成功构建出相应微加工技术体系。不到两年,他便完成了近3000件零部件的高精密加工任务。
参加工作以来,时敬龙始终扎根试制生产一线,屡屡攻克技术难题,累计完成50多项国家级、集团级重点项目,攻克130余项企业难点课题,攻克9项企业痛点项目,节创价值1200余万元。首创4项加工技术,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创新成果奖22项、授权专利72项,发表论文4篇、国际著作4部,被同事称为“创新大王”,是制造技术领域名副其实的创领先锋,为民族汽车品牌自主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目前,时敬龙正积极投身于“J7高端智能卡车”、“国六大马力发动机”等项目的高精密制造中,为民族品牌的自主研发贡献产业工人力量。他说:“我深刻感受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咱们产业工人正逢盛世、大有作为。”
多年来,对工作抱有极大热忱的时敬龙爱钻研,愿啃“硬骨头”。“自主创新不是目标,从跟跑到引领行业发展才是追求。”这是时敬龙对自己的要求。作为试制调试负责人,他带头加入核心产品的设计与工艺攻关环节,已在多个项目中实现了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为了提升加工速度,提高专业技能,时敬龙训练起自己来十分严苛。比如,将机床操作键盘打印下来,贴在办公桌上、卧室床头边,白天有时间就敲击模拟机床按键,晚上回到家接着练习几遍才肯睡觉。在“国六天然气发动机开发”项目中,时敬龙在国内首创“超深腔异形阶梯孔的微观修形技术”和“多网格点坐标赋值精加工技术”,加工精度提升至0.01毫米,满足了发动机温度场测量“多测点高精度”的需求,带动了国内发动机制造整体水平跨越式发展。
由“工”到“匠”,在精雕细琢中极致创新。在解放新能源汽车技术自主研发中,石墨双极板的精密加工曾一度成为燃料电池开发的“卡脖子”技术,需要将2毫米厚的石墨双极板毛坯精确加工到0.5毫米,并用0.3毫米的微小直径刀具雕刻出高精度的细小流道。突破这一技术壁垒,不仅要解决石墨板加工崩边、断裂、精度难保证等难题,还要突破超薄易碎零件装夹技术。他带领团队秉承敬业精神,潜心研究,在上千次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奔跑。面对全新的加工技术领域,时敬龙和他的团队潜下心来一点点琢磨,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在夹具、刀具、工艺三个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掌握了石墨双极板的核心工艺和加工技术,并将加工精密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合格率达100%。他说:“这是我们试制的第三代燃料电池双极板,长度增加1/3,厚度再降0.1毫米。瞄准‘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目标,精益求精是我们每时每刻的追求。”梅花香自苦寒来,时敬龙和他的团队终于打破行业技术垄断,使此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成功喜悦的背后,时敬龙更加深刻领悟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真谛。
创新十分艰难,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正是时敬龙和团队的这股干劲。试制的零件形状各异,所用材料特性不一,装夹方式、刀具选用、切削参数等均要量身定制、一一摸索。2023年,一汽解放投放“国六”新产品近140个,每款新产品成功上市的背后,都有时敬龙带队攻关的身影。面对挑战,时敬龙带队从工艺方案、加工路线、工艺参数等入手,解决108项技术问题,最终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墨双极板高精密加工技术,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说:“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论遇到啥困难,绝不放弃!”“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攻克技术壁垒,不断推出高质量、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永立时代潮头。”
以技为基创新攻关,擦亮民族汽车品牌,在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汽时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近年来,一汽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守“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初心使命,勇立时代潮头、矢志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民族汽车品牌。
时敬龙作为一名工匠,执着于“道恒久,术常青”,摒弃浮躁,择一事而终一生,以匠心传承为使命,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2018年,在公司支持下,时敬龙建立了自己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如今,这个成果累累的工作室已成为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时敬龙说:“一个人技术再好,也只能为企业贡献几十年,但带出一批好徒弟、几支好队伍,就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时敬龙表示:“我愿竭尽所能培养一支本领高强、善于创新的技能人才梯队,为提升民族汽车品牌eesXanyYtKW+4gj2IJVFTw==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注入新活力。”
自2018 年“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以来,时敬龙带领团队聚焦项目攻关、技术创新、人才育成三大领域,开展多项重难点课题攻关和先进技术研究,团队荣获各级荣誉 121 项,培育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人、省级技术能手7人,高级技师、技师25人。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建立出5个公司级子工作室,开发培训课程89项,年培训5400余人次,让由“工”变“匠”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师带徒到构建跨领域卫星工作室集群的转变。时敬龙充分发扬劳模工匠精神,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为企业及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与吉林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联合协同攻关,并带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平台,推动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
汲取榜样力量,砥砺奋进前行。最美职工们奋斗圆梦,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更多普通劳动者立足岗位、努力奋进。时敬龙说:“只有做好传帮带,才能培育更多人才。”时敬龙主动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及身边的年轻人,带领同事开展了快速试制、集成制造等多项重难点课题攻关和试制技术研究。
从北京回来后,时敬龙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时敬龙表示:“我将把大会的精神传递到基层,同时我也将立足岗位,极致创新,不断地学习前沿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和打造更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为一汽自主研发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业工人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广。大国工匠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唱响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时敬龙说:“作为一名新时代劳模工匠,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复兴梦,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铸就民族汽车品牌辉煌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