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临的时候,有一段日子是很特别的,如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在《在初秋的日子里》写的一样:“在初秋的日子里,有一段短暂而奇特的时光——白昼像水晶般透明,黄昏更是灿烂辉煌……”我们在白昼与黄昏,感受着丘特切夫诗中所写的,澄澈透明与灿烂辉煌,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谁不希望在漫天霞光里,进入夜的静谧呢。
初秋的黄昏,在空透高远的蔚蓝里,我看见了窗外灿烂辉煌的漫天霞光,它们没有经过繁杂的铺陈,悄然来临,又悄然消失在眼前。入夜后,当蝉声渐停,虫声一声声地显现,开始为我注释秋夜的另一种静,那是被一段段虫声所分割的寂静,也是被虫声夸张表现出来的寂静,我偏爱这寂静的夜,有着月光般银色金属的质地,能穿透夜的深沉。
我所理解的寂静,并不是万物的寂然无声。万物寂然无声,该多么无趣啊。完全寂静的夜,和一个非常无趣的人一样,无法与之很好地共处。木心是懂得静的,很喜欢木心说的:“那种静,好像全是为了我似的静。”一个人真正懂得静的好时,才能与寂静好好相处。
当一个人,沉浸在虫声透明而又断续的秋夜里,欣赏而又享受那种寂静,真是好,有时,我也想说,秋天深夜的那种寂静,是特意为我而存在的静,它与一杯淡茶相伴,与一本书相伴,与一方月光相伴,也与几声虫鸣相伴,它让某段寂静的时间停滞,也让某种思考突破时间的某些局限,甚至会带你立于秋之畔,走进月光下的梧桐秋影里,也会带来松涛与虫声,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也是我所偏爱的秋夜的寂静。于寂静里,有kq3Sq9Uq9YdmG29Xu0C2EQ==着秋的种种内涵,有声与影,也有气与色。
汪曾祺在《无事此静坐》一文中说:“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秋夜,宜静坐,宜冥想,唯如此,仿佛才能融入静中,于静中而有所为、有所趣。月光下,窗外的风声、风中的树叶声、虫声、夜归人的脚步声、雁鸣等等,各种声响,不绝于耳,或是分解你能感受到的静,唯有静,才能包容这些声响,也唯有这些声响,才能让你感受到秋夜的静。就像汪曾祺的文字,冲淡了生活的平淡,也让你试着去理解和解读平淡生活的种种可爱来。
夜的寂静,是一种可以独自享受的氛围,氛围需要共同去营造。一直很喜欢波兰诗人辛波斯卡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她写《天空》,写《与石头的交谈》,也写《植物的沉默》,她在试图解读万物的寂静,或者说是试图打开那种通往寂静的某种神秘通道,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读懂辛波斯卡。
亘古以来,万物一直静默如谜,我们一直在猜谜,也许这些谜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或者有无数个我们无法一一猜测的答案,但我们在万物的静默里,依然沉迷于去猜一个又一个我们以为接近正确的那个答案,多么荒谬啊。正如辛波斯卡的诗,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些由文字构成的谜,她想告诉我们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从文字中所读到的意象或是思考,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那些谜一样文字的喜欢,就像我偏爱秋夜的寂静一样。寂静成谜,才有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才有让人迷恋的理由。
(编辑 兔咪/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