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里储存的朋友圈越入越大、群聊圈越拉越多之时,如何回应的问题便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要是不回应,那是不可能的事——毕竟入圈者大多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至少也是相互熟悉者。于是乎,为了表达回应的姿态,礼节性地点个赞,也便自成为一种不成规矩的“规矩”、不是默契的“默契”。
然而,看似“礼节性”的点赞,若处置不当,难免会衍生些许尴尬。比如,点赞延后,就会被误解成“不重视”,殊不知延误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然而,有的人才不会顾及这些,他们只希望能够立马获得“点赞”性反馈。
既是“礼节性”的点赞,那有的人当然会唯快是“点”。面对众多的信息,为了快速应付,有的瞄一下标题就开始动手“点赞”。而一快,有时难免露出破绽,以致遭质疑、被打脸。而且,这样的点赞,有的人并不接受。
而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面对一些“正话反说”“调侃戏说”“张冠李戴”之类的标题信息,若仅仅从标题中捕捉文旨,则必然会出尽洋相。诸如有人患病受伤、遭逢“水逆”、受骗上当之类,不明就里而给“点赞”者,也不乏其人。
微信点赞之所以闹出诸多笑话,既因为有信息海量导致阅读者精力不济应付了事,也因为“点赞”者不够谨慎而致使频频出错。如何走出这个两难的境地?“惜赞”,或许是一种不错的路径选择。
原则上,只要能够达到让朋友圈同仁、同道理解和接受,并按对等原则进行相互“点赞”的目的即可。在我的朋友圈里,就曾见到过这样三则:一个说,“因近期公务、家务繁杂,暂且不再安排每天早晨问安‘点赞’”;另一个则言,“大家彼此都忙,以后每天清早问好‘点赞’就固定在每周周一,希望借此给你一周带去好心情”;还有一个讲,“没有‘导语’的微信,我一般就不‘点赞’也不评论了”。这般明确无误的“告知”,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不仅不让人有任何反感,反而因双双减负、解放而变得轻松、自由。
当然,“惜赞”也不等于不要“点赞”。毕竟,这个功能也是实现大家信息互通、思想沟通、情感连通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载体。在不影响你的时间、精力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掌握运用“点赞”这个微信功能,有时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比如,我有一位同事,他每天一大早都会给我发来由一首诗、一个表情组合的“早安、问候”的信息。最初之时,我也没有当回事,觉得与其他人所发信息大同小异而已。然而,有一天当我得悉这个问候信息中的花,是他每天晨起以后风雨无阻寻寻觅觅亲自拍摄而成,一首诗也是他遵循珠联璧合的原则而精心挑选的情况以后,我再也不敢缄默。每天早晨只要一打开手机,看到他发给我的簇拥着满满温馨的原创微信,我便见花如晤、读诗舒颜。自然,不管再忙,我总是会在第一时间给予由衷的“点赞”——为他的热心、诚心与匠心。
“惜赞”,有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做到该“点赞”时就“点赞”。比如,我有几位文友,他们才高八斗,经常有精品力作发表,而只要他们晒到微信朋友圈上,我总是立马“点赞”;比如,与我年岁相仿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有的经常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表一些富有正能量的感慨,为此,在共情共鸣中我也是不吝“点赞”。我有位学生在一家单位做保安,平日喜好文学、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可前不久因单位效益不好下了岗,其虽一度情绪低落,但很快就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不仅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而且还为此写了一首励志长诗。当我在微信朋友圈发现以后,自是感动不已。为此,我不仅给予了一个大大的“赞”,而且还像当年为师之时批阅作文一样,回复了一大段“点赞”性的“批语”。
所谓“惜赞”,说白了,也就是要做到“有所赞而有所不赞”,有时要惜赞如金,有时则应泼赞如水。
(编辑 兔咪/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