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面描写中品味武士心底的梦
《猫武士》的作者很有意思,叫艾琳·亨特,这不是一个人,而是由七个人(原先是九个人,中间有人退出,有人加入,后来固定为七个人)组成的一个创作团队。
《猫武士》三部曲框架搭得很完整,勾勒出一个多元、丰富的世界,这里有多个不同的猫的王国,居然还有独属于猫的信仰。这也是很多读者喜欢它的原因,因为这个世界跟托尔金塑造的《魔戒》的幻想世界、J.K.罗琳的魔法师的世界一样,都非常完整地独立于人类生活的世界之外,读起来很过瘾。
原文:
天色漆黑,拉斯特能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就在附近。这只年轻的虎斑猫眼睛睁得大大的,巡视着浓密的灌木丛。这个地方他从未来过,但是有股陌生的气味吸引着他深入到这片黑暗的树林中。此时他感觉饥饿难忍,肚子咕咕地叫着。他轻轻张开嘴巴,让口腔顶端的嗅腺接触到森林里温暖的气息。树叶的味道中混杂着一种诱人的香味。
突然,眼前灰影一闪。拉斯特停下来,静静地听着。它就藏在离自己很近的树叶后面。拉斯特知道那是一只老鼠——他甚至能听见它的小心脏在急速跳动。他咽了口唾沫,抑制住胃里发出的咕咕声。很快,他就能填饱肚子了。
他慢慢地俯下身体进入攻击位置,蜷伏着等待出击。由于处在老鼠的下风向,所以不会被它发觉。拉斯特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的捕猎方位,接着他后腿猛地一屈,使重心后移,随后扑了出去。在他腾空的瞬间,地上的树叶被带了起来。
老鼠向前方的一个地洞猛冲过去,想躲避攻击,但是拉斯特抢在它的前面。他把老鼠铲飞到空中,用锋利的爪子钩住那只可怜的小动物往外一甩,只见它划过一道弧线,重重摔在覆盖了树叶的地面上。老鼠被摔得头晕眼花,却还没有死。它正想跑,拉斯特又上前一把擒住,再次将它甩出去,这次甩得比上一次更远。老鼠挣扎着爬出了一小段距离后,最终又落入拉斯特的爪下。
就在这时,附近突然响起一声咆哮。趁着拉斯特环视四周,老鼠从他的爪子下挣脱出来。拉斯特回过头来时,它已如离弦的箭一般奔进一棵大树的树根丛里,消失在黑暗中。
拉斯特放弃了追捕,心里十分恼火。他转来转去,绿幽幽的眼睛到处瞅着,想找出那个害他失去猎物的声响。那个声音还在嘎嘎作响,而且越来越耳熟。拉斯特睁开了双眼。
他抬起头,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脖子被项圈磨得很难受。在梦里,他曾感觉到项圈不见了,清新的风轻轻拂过脖颈上柔软的毛。拉斯特翻过身来平躺着,回味着刚才的梦境。这是他第三次做同样的梦了,每一次,那只老鼠都从他的爪下逃生,这让他很郁闷。
他舔了舔嘴唇,闻到了淡淡的食物香味。他的主人总是在睡觉前给他的盘子里添食换水。梦里那种暖洋洋的味道被这种单调的气味驱散得干干净净。肚子仍是饿得咕咕叫,于是拉斯特伸了个懒腰,走进厨房吃东西。食物既干燥又乏味,拉斯特不情愿地又咽下一口,然后从盘子边走开了。他穿过门帘走到外面,想从花园的气味里搜寻到旧梦的痕迹。
屋外,月色溶溶,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拉斯特循着月光下的砾石小路走向整洁的花园。爪子下面的小石子又尖又凉。在穿过一片深紫色花丛的时候,他浑身搞得脏兮兮的。浓郁的花香使他有些吃不消,于是他卷起上唇遮挡住鼻孔以避免闻到那香气。
品读:
选文是《猫武士》第一部的第一章,讲述了一只宠物猫内心力量的觉醒。
这个章节的场面描写特别精彩,用了很多动词,将一只猫捕捉老鼠的过程生动地记录下来。“拉斯特停下来,静静地听着”,“停”“听”这两个动作将猫捕捉老鼠之前的状态描写出来,此时读者的脑海中一定会很配合地出现一只警觉的猫的形象。
拉斯特“咽了口唾沫,抑制住胃里发出的咕咕声”呈现出猫行动之前的“蓄势待发”。走入这个场面之中,读者的心被吊了起来,因为光凭这几个动作,读者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好猎手。好猎手遇到了猎物,一场搏杀即将开始。
拉斯特“俯下身体”,“蜷伏着等待出击”,“后腿猛地一屈”,“扑了出去”。这只猫是好样的,能耐得住性子,时机一到便迅速出击。此时,为了让这个场面更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作者说,拉斯特“腾空的瞬间,地上的树叶被带了起来”。如果此时有一个好的导演,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场面,他会把特写镜头瞄准树叶。
此时,所有人的呼吸都屏住了,拉斯特已经出手,老鼠有活命的可能吗?
下面一段,作者继续说,老鼠想要逃,可是拉斯特更快,它把老鼠“铲飞”了,然后用爪子“钩住”老鼠,“往外一甩”,眼见着老鼠还有呼吸,迅速“擒住”它。几个动作干净利落,读者的脑海里浮现出冷峻如顶级杀手般的猫的形象,它对待作为食物的老鼠没有一丝怜悯。
作为《猫武士》第一章第一节的文字,这些场面描写细腻又生动,让读者不禁期待起接下来的大战能酣畅淋漓。
然而画风一转,拉斯特变成了温驯的宠物猫,刚才的场面不过是它的一个梦,梦中冷峻的杀手走入现实,似乎陷入了悲伤之中。不过,现在的温驯不过是假象,它体内的王者基因正在复苏,接下来就等着它寻找内心,然后不断成长吧!
“寻找内心,不断成长”,这是《猫武士》三部曲的核心。全球销售8000余万册,足以证明少年读者对它的喜爱。少年们读的不是《猫武士》,而是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