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主题:红军标语润心田,革命精神绽光芒
研学基地: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
基地小名片: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位于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是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重要历史遗址改造而成,包括指挥部旧址——逢源堂、红军医院旧址——作求堂等。馆内现存红军标语、漫画300余处,是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落款最全的中央红军标语群。
国庆假期里,你若不知该去哪里,不如跟随永安市巴溪湾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一同前往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来一场研学之旅吧!什么是标语?辅导员说,这是红军在革命斗争过程中,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鼓舞士气而创作的一系列口号。
邓玥晗辅导员
队员们,标语是红军的“第二武器”,是红色文化的“活化石”。关于永安的红军标语,你们了解多少呢?
走进博物馆的核心建筑逢源堂,墙上铿锵有力的标语口号吸引了队员的目光。当时,尽管敌人散播了诸多谣言企图抹黑中国共产党,导致部分老百姓产生了误解,但红军巧妙运用标语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与动员工作,争取到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打倒国民党!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你看,这条标语被涂改了好多次呀!
这说明当时敌我斗争十分激烈。当红军撤离时,敌人就肆意涂改红军留下的标语,害怕人民群众了解真实的红军。
你看左边这幅漫画上,国民党士兵穿着笔挺的军装,残忍地踩在工农劳苦大众的尸骨上,而红军战士虽穿着草鞋、打着绷带,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右边的漫画上,想要参加北上抗日的国民党士兵嘴巴却被贴上了封条。
不妨再仔细看看,这些标语下,“红共”“红共支”的落款清晰可见。这些落款皆代表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沿着墙壁参观,除了一条条标语,队员们还发现了几处独特的漫画。虽然这些漫画不如现在动漫那样绚丽多彩,但依旧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这是因为,当年红军标语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农村的贫苦百姓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国民党军队下层士兵。
研学行程过半,有队员问:“红军为何会在这个小小的村庄留下这么多标语呢?”那还要从这个特别的位置说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田镇马洪村是永安连接中央苏区的关键枢纽,成为红军在永安筹粮筹款、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因此,中央红军曾多次进入马洪村驻扎,并开展革命活动。
辅导员介绍,标语作为宣传利器,是红军的第二武器。驻扎期间,少共国际师的“红小鬼”提着石灰桶和毛笔,在逢源堂和村内各处奋笔疾书,将对革命的全部信念融进标语中。他们就地取材,用锅底灰和桐油混合制成颜料,用它书写在墙上的标语很难被清除。标语得以保存至今,除了颜料不同外,也得益于村民的保护。当红军撤离时,村民们为了保护这些标语,在标语墙上涂抹泥巴,用柴火、年画遮挡标语,与敌人斗智斗勇。
如今,人们也采用了多种保护措施,让这些标语继续充满活力,向一代代少先队员讲述当时革命的故事。
这些标语、漫画不仅密度高、时间跨度长,而且语言简洁凝练、气势磅礴,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它们真实地记录了苏区创建、巩固与发展的峥嵘岁月,印证着红军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研学笔记
熊佳伟
走进逢源堂,聆听标语背后的感人故事,是一次深入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时代精神的难得机会。触摸墙上这一条条永不褪色的标语,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激烈的抗战场景。红军不辞辛苦地南征北战,才有我们如今幸福和平的生活。这次研学之旅让我感慨万千,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向先辈们学习,学习他们至死不渝、顽强不息的革命斗志,学习他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伟大精神!
张妙涵
走进馆内,迎面而来的便是毛泽东爷爷的语录“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文字的力量不可小觑,标语就是红军的第二武器!我感受到了先辈们英勇不屈的革命气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敢于斗争的顽强意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认真学习知识,刻苦钻研本领,为祖国将来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吉赫
穿上小红军服,走进标语馆,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红军,来到了当时那个既艰苦又充满理想信念的历史中。“红军是抗日反帝的军队!”“工农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就是当年来到永安的“红小鬼”们留在百姓家里的标语。我仔细地、一遍遍地读着这样一条条红军标语,突然感觉心中升起一股力量,爸爸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一条标语可以抵一个军”了。
知识链接
你一定想象不到,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后简称少共国际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的一支青少年武装,几乎全部由“红小鬼”组成。别看他们年龄小,实际上他们作风过硬、能征善战。少共国际师虽仅存一年半的时间,但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既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辉煌篇章,同时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