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8月21日,以“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作为机器人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研讨最深的行业盛会,世界机器人大会自2015年首届至今已举办九届,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见证着我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在各方努力下,我国正迎来从机器人大国向机器人强国的转变,大跨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机遇:双轮驱动 智能产业蓬勃兴起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
198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拉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序幕。由于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缺乏长期技术沉淀,起步就晚了海外发达国家20年。
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机器人科技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标志,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在后续发展中,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逐渐提升,呈现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2015年,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家创新政策不断“加码”,紧盯关键核心技术堵点问题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良策,加强产业发展的软硬协同服务配套,紧扣机器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全过程发展需求,完善数据、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
由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整个产业吹起了东风,描绘了中国机器人发展的路线图。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支撑下,智能机器人产业热潮日益高涨,多年的技术和产业积累促进本土优秀企业和国产技术产品不断涌现,我国机器人产业取得一系列成绩。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中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10年间增长近19倍;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挑战:加速应用落地之路
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数量2014年在全球应用总量中占比26%,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53%。从应用密度看,各国每万名工作者中的机器人数量,2022年中国应用密度位居前五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Marina Bill)认为,到2024年底,中国会继续增长,可能进入前三。
大会10年,见证了应用市场的拓展、展品数量的不断丰富、应用场景的日渐拓宽和深化。
早期的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替代重体力劳动或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化工等产业,从事搬运、焊接、喷涂等工作。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展到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场景。除了工业领域的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农业机器人也在快速发展。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共有来自169家企业的600多件机器人及机器人产业链产品集中展出,覆盖工业、服务、医疗、农业、应急救援等多类应用领域。
本届大会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中一个快速成长的细分领域。人形机器人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之一是具身智能如何实现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前沿发展方向,具备了具身智能的机器人就有了自主感知环境并与之互动的通用能力。虽然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产业拥有的硬件基础支撑起来的应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还暂时未达到。但是机器人厂商已布局融合AI视觉、大模型等技术,以展示其在具身智能时代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机器人新发展阶段正在拉开序幕。
我国相关产业布局一直在提速。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给出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时间表;2023年11月,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今年5月,我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揭牌;2024年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预计,2029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在全球机器人版图中,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从追跑者变为领跑者的途中,仍有很长的一段应用落地的路要加速。
共赢:国际合作 共促智能向善
在本届大会的主论坛中,AI治理、人形机器人的道德伦理与安全性成为热议话题。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多方努力,推动未来机器人技术向人机协同与更高智慧方向发展,旨在让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而非替代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中国机器人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各国的协同创新和支持。下一步,各国需携起手来,共筑全球产业发展生态,从推进新型工业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出发,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共建全球产业治理体系,深化国际分工协作,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共同打造高效、优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中国机器人规则、规制、标准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产业的治理监管正日趋完善。我国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方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举措,参与制修订26项机器人国际标准,成立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推动机器人伦理研究和监管治理等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不仅体现于监管治理一项。自2015年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机器人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窗口和重要平台。世界机器人大会正逐步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邀请到26家国际机构支持,国际参会人数较去年增长9.7%,创历史新高。不少外国企业、参展商和观众纷纷把目光瞄准中国,聚焦“中国智造”。
10年来,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全球科研机构专家、企业家人数正在逐年提升,累计已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引领”“产业推动”和“国际合作” 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