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自己看吗”“你别总管我了行不行”……面对爱你的父母,你是不是也经常脱口而出这样的话?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却忍不住恶语相加,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那么,这种坏脾气究竟因何而起?这个“亲密魔咒”又该怎样破解?
一向乖巧的小轩(化名),进入青春期后却一改常态:无论父母说什么她都要反驳,稍有不顺心就和家长针锋相对,严重时甚至以离家出走、断绝亲子关系相威胁,整个人像一个火药包,随时可能爆炸。面对这样的状况,小轩的父母越发小心翼翼。然而这些“退让”,却不能平息小轩的情绪。
实际上,小轩的问题并非个案,许多拥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家庭,都充斥着矛盾和争吵。
亲子关系中,彼此信任度较高、依赖性强,父母对青少年而言具有极强的安全感,所以青少年会倾向于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更容易展露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不那么美好、甚至负面的情绪。
在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与心理的快速发展交织,如同汹涌的海浪拍打着脆弱的礁石。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呈现出“心理断乳”(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的特点。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将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青春期的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不断探索自我,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逐步形成独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立起新形象。然而,这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当下依然处在不稳定阶段,身份的不确定性会增加情绪上的困惑和不安。所以,当父母的思想言行和看法与其冲突时,他们会认为家长的干预是出于“不信任、不支持或者强迫”,争吵就在所难免了。
坏脾气有时候并非是青少年有意为之,而是大脑发育不平衡导致的。青春期时,大脑中负责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发育迅速,但负责理性思考、快速决策和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使得青少年在面对刺激时,更容易产生强烈反应,难以有效进行情绪管理。
与此同时,大脑的神经网络还会进行“优化”,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神经元链接。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的认知、抽象思维等能力迅猛发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成熟的思维方式,往往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例如,青少年总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情感往往集中在个人体验上,常以夸大的方式展示情绪。
青春期也处于激素水平变化的高峰时段,身体会分泌大量性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的涌动让青少年的情绪如同脱缰的野马,时而兴奋得难以自抑,仿佛站在世界的巅峰;时而陷入深深的沮丧,仿佛被黑暗的深渊吞噬。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示范作用。
在过往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如果自身情绪不稳定,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及指导,可能会让孩子模仿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若父母溺爱孩子,孩子未学会等待和克制自己的欲望,在青春期,可能会因要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无法适应而大发雷霆。
此外,忽视情感需求的教养模式,也会在岁月的沉淀中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支持和理解的青少年,他们的情绪无法得到合理的转化和宣泄,内心积压的愤怒、对环境的恐惧、对人际关系的无助等情绪,会井喷式爆发。
觉察,是一种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非语言感受和知觉。德3Pf/RQ+n/UxjyFAeMnsr6A==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将觉察分为内部、外部、中间3个区域,其中,外部区域代表客观现实;中间区域代表我们对现实的想法、解释或批判;内部区域是基于这些解释或批判上的个体产生的强烈内部感觉,比如喜悦、愤怒、恐惧等等。
在面临情绪风暴时,我们可以尝试每天写情绪日记,记录下引发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感受以及宣泄情绪的方式,从而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在情绪平复后,翻开日记,回顾自己在情绪激动时的行为和反应,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信任的家人、老师、朋友等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绘画、音乐、写诗等创造性表达方式来疏解情绪。
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区域。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杏仁核会变得活跃,此时尝试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和呼气,吸气时想象自己吸入了所有正能量,呼气时想象呼出了所有负能量,反复多次,可以使身体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
也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冥想,例如,在深呼吸的同时,想象自己在美丽的海滩上,感受阳光、沙滩和海浪,让身心得到放松;此外,适度的户外活动也是不错的情绪调节方式。
尽管坏脾气犹如一场猛烈的风暴,席卷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然而,学会调整情绪也是生命迈向成熟中一段充满挑战却又无比珍贵的旅程。当风暴过去,曾经的波澜终将化为平静。此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如同经历了暴风雨洗礼的海燕,更加自信地翱翔在广阔的天空。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