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史上,王永志(1932年~2024年)的名字就如同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他自称一辈子只干了3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三十载,从事载人航天事业二十余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到祖国的国防科研和载人航天事业中。他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美奋斗者”称号,于2024年9月13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1952年,立志投身国防建设的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行设计专业,由此踏上了逐梦航天的征途。
在时代的召唤下,1955年,他前往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学习飞机设计。两年后,因国家需要,王永志改学火箭导弹设计,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职业道路,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将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在莫斯科的学习中,王永志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学成后,面对着导师的挽留,他坚定地拒绝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回到祖国,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
回国后,王永志被分配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被选为青年技术苗子重点培养。
1964年,王永志首次来到酒泉,参加导弹发射任务,这次要发射的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当时正值6月下旬,发射基地酷暑难耐,但王永志却燃烧着更为炽热的火焰——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导弹成功升空的渴望。
因高温膨胀,燃料贮箱无法被灌入足够燃料,解决方案一次次被提出,又一次次被否认。在这个过程中,王永志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提出了保持推进剂中氧化剂的质量、泄出600千克燃料的大胆方案,虽然燃料减少,但火箭质量轻了,仍能达到预定射程。
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思路,对于初出茅庐的王永志来说,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专家并未采纳这位年轻人的方案,王永志只能坚定信心、鼓起勇气,找到钱学森。最终,按他的提议改进后的东风二号顺利腾空,果然射程提高,连续3发都进入了目标区域。
1992年9月,经过5年的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项目,60岁的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面对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王永志并未按照其技术路线亦步亦趋,而是从论证、立项开始就大胆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
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中的核心部分,王永志直接瞄准三舱飞船——原有的推进舱和返回舱不变,决策施行了轨道舱留轨应用这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措施,极大提高了飞船的使用效率。
2006年5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转任工程高级顾问。在这期间,他主持了工程设计和神舟一号至四号4次飞行试验以及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
从无人到有人,从载一位航天员到载两位航天员,难度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重,但王永志始终看重航天员的安全。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他亲自检查每一项安全措施,确保万无一失。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当航天员杨利伟走出舱门时,王永志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王永志的命运就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了一起。王永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为后继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