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美乡村的概念是在美丽乡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度解读“和美”与“美丽”的区别,解析多元主体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立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最佳主体和方式。以安徽省和县兴圩村为例,对比多元主体,探讨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可行性,确立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和美乡村;多元主体;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规合一的村庄发展规划研究及实施路径——以和县历阳镇兴圩村为例”(SK2021A0204)研究成果。
一、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概述
(一)和美乡村的提出与释义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政策演变中的一字之差往往使得理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美丽”到“和美”该如何解读呢?“美”的内涵又产生了哪些变化?
最初的乡村建设缺乏“主体间性”,乡村建设中往往存在主客分离、重物轻人等问题,继而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侧重于将农民作为主体,引导其参与乡村的建设。和美乡村亦包含对“主体间性”的突出,其更强调“和”字。“和”是多元主体间最终达到的最佳理想状态。“和”字蕴含了将“美”编织进乡村建设的目标,从而达到“和”的目的。这就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
(二)和美乡村建设的多元主体
在美丽乡村转变为和美乡村的同时,乡村建设也正经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也就是从“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的模式向“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转变。千百年来,仅将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往往会出现预想的偏移。农民主体缺失,出现典型的主体屏蔽,呈现出类似“干部干、村民看”的情况[1],而乡村规划师也无法满足乡村建设需要的低成本性和在地性。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主体介入乡村建设,可成为让主体更加多元的手段。低成本性、在地性是环境设计专业具有的特性。环境设计的切入能润物细无声地处理好“小而微”的细节,同时弥补不同主体间的缝隙。因此,可采用乡村规划师制度与环境设计双重融合的模式。
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这一过程强调了农民、政府、企业、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环境设计介入是主要手段,“主体间性”是切入视角,党政支撑、学界支撑以及社会支撑是三方主要力量。和美乡村建设正从过去单一的主体性提升转变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动。
(三)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优势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元主体可分为商业化主体与非商业化主体,如公司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学校更注重教育、文化思辨、研究和社会责任,会更倾向于长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在现代化、和美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传承村落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商业化而失去历史价值,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高校等非商业化主体针对这些潜在问题,可利用长时间持续输入的建设模式,综合考虑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从“小而微”的角度切入,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乡村建设能在提升村庄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2]。另外,众多学校采用课程思政下的校地联合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地方政府或社区村庄合作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共同推进了教学和实践项目。
(四)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途径
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了解并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最终将调研结果运用到结课设计中。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设计方案。激励学生参加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等相关的技能竞赛,采取学习、实践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紧密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并推动乡村地区的产业进步,形成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五大振兴”提供人才保障[3]。
地方有关部门要主动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与学校、企业联系并充分沟通,推动校地、校企、政企合作。具体操作中,要内外联动,配合学校及学生的考察、调研活动,提供基础的条件保障,真正实现环境设计介入乡村的“地方出题—学校设计—企业落地”新途径,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持续深耕。
二、环境设计融入和县兴圩村的建设实践
(一)项目缘起
兴圩村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西南部,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兴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园等产业,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突破,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案例。然而,兴圩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痛点,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低、乡风文化氛围不浓郁、发展同质化、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作为定点帮扶兴圩村的牵头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党政领导高站位、强推动,学校进入全员、全方位帮扶模式,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校地联合模式,并结合设计课程,努力为兴圩村发展提供优秀设计方案,破解兴圩村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二)整村规划设计
兴圩村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存在“自由式”发展的问题。例如:在自然生态方面,存在生态资源利用不足、生态景观规划缺失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经济生产落后的现象;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卫生意识不足、人才缺失、缺乏公共空间等问题。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师生通过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民间建筑传承与创新设计、景观设计等课程思政,将和美乡村建设实践项目带入课程设计,针对兴圩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乡村精明收缩的理论方法,结合兴圩村发展现状与产业规划,充分考虑人口收缩、产业收缩与居住空间收缩等趋势下的规划,探索乡村规划建设方式。针对近些年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进行研究,将“多规合一”规划体系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全方位统筹乡村发展各类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即建立在和县历阳镇兴圩村调研基础之上的文献研究、“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多规合一”规划草案内容研究、“多规合一”实施路径研究,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保护三个方面对乡村总体环境设计、发展道路、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做出有效规划。
(三)具体设计
1.乡村景观整体规划
兴圩村原始功能单一,故通过“多规合一”的手段进行景观规划,将兴圩村打造成融山口村、景观村、特色村、民宿村为一体的多功能村落。设计后的主要节点分为休闲垂钓区、采摘体验区、景观桥区、民宿区、休息驿站区、农民耕种区、村民广场区、村民活动中心区、休憩公园区、农史馆区、科技明星大道区、教育学堂区、加工区、仓储物流区、共享农庄区等(图1)。
2.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兴圩村的民居建筑以新建的二至三层住宅为主,原始的民居建筑保存较少。全村地势较为平坦,民居建筑大多呈分散式布局,村落缺少一个具有休闲性与服务性的多功能服务活动中心。原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落后,空间封闭,急需改变。保留原有场地院落,对庭院进行重新规划,在中间设置聚集性广场,划分机动车位和非机动车位,破除党群中心与村子之间的界限,塑造开放式的党群中心。重置功能划分,动静分明,体量中加入天井,使空间分段,有节奏感。屋顶全部使用坡屋面,看上去错落有致,还增设了室外走廊,促进室内外的交流。走廊外部用镂空的水泥砖墙分隔室内外,阳光透过砖缝,形成独特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景象,使得建筑整体充满灵活性。
对和县历阳镇兴圩村党群服务中心室内受损现状进行调研,经与村“两委”交流,针对党群服务中心人大代表活动室、群众接待中心等办公空间提出内部翻新方案。新方案充分考虑了村财政紧张的因素,在原装修基础上以最少成本,创造出优越的效果。方案提出将室内空间主要划分为便民服务大厅、人大代表联络室、文体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阅览室(图2)。
3.室外环境更新
经与村“两委”沟通,确定了室外环境更新设计任务,其中包括兴圩村党群服务中心外立面“喜迎二十大”手绘工作、村民活动广场周边墙面绘画设计、村西桥洞隧道墙绘设计。
4.农产品包装设计
重点围绕兴圩村的黑木耳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外观与商标设计。独特的包装与商标在美化商品、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同时,也能帮助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设计过程中,使用原生态材料,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结语
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可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力量,结合乡村的地方特色和发展需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人才支持和创新思路,实现多方共赢。
环境设计融入和美乡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跟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或许可以采用工业设计同时介入的模式来弥补环境设计不足的部分。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学校师生充分利用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方式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亓慧坤,徐俪珊.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24):88-91.
[2]郭圣能,李锡坤.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路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28-29,40.
[3]李玉兰,陈小娅.艺术设计类专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路径[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3(12):10-12.
作者简介:
李锡坤,博士,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邹彤钰,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
王雪洁,硕士,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与理论、地域文化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