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024-10-29 00:00:00陈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包括古建筑、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涵盖闽南语、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是城市精神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探讨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强调原真性、可持续性、公众参与和整体性等基本原则,并提出挖掘文物价值、创新保护手段、培育专业人才以及强化公众参与等具体保护策略,旨在为厦门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传承;厦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如厦门推出了《厦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厦门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各类专项规划,旨在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增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珍贵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威胁,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性破坏、传统技艺的失传、公众保护意识的淡薄等。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深入探讨厦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厦门文化遗产概述

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如古建筑、历史遗址、可移动文物等,也深深植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闽南语、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多样的民俗活动。

厦门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如鼓浪屿上的多国领事馆旧址、胡里山炮台、集美学村以及南普陀寺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独特的地域建筑风格,还反映了厦门历史上作为海防重镇、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贸易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南音、漆线雕、答嘴鼓、歌仔戏、高甲戏、中秋博饼、民间信俗等,其均是展示厦门形象、传播厦门声音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23年,厦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近2 00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5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61个点;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10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47项,市级48项。这些数字背后是对厦门文化遗产价值的肯定和对保护工作的重视。

厦门文化遗产的保护wX9kgtdfX4DsvpAxvDKQVV3HzH8WtO4DYEpASsCDkUg=工作正朝着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力求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活化与传承,使之成为厦门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二、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一)传承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精神

厦门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其文化遗产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以鼓浪屿为例,它见证了厦门从明清时期的海防要塞到近代的对外通商口岸的历史变迁,荟萃了丰富的近现代文化遗产。这些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和西方文化在鼓浪屿碰撞融合,厦门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也在鼓浪屿孕育而生并且生生不息。

(二)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遗产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根基。厦门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里山炮台,作为重要的防御军事要塞,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辱、奋发图强的文化记忆,如今是厦门海防文化传承的生动场地。以厦门大学的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和博学楼,以及集美学村的允恭楼群、南薰楼群、南侨楼群和葆真堂为主体的嘉庚建筑,承载着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凝聚起了厦门人独具特色的精神力量。再如,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漆线雕等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三)推动文旅融合,提升经济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厦门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鼓浪屿为例,鼓浪屿“全岛博物馆”计划正在不断推进,将全岛近百栋历史风貌建筑、文物建筑开办成书店、展馆或家庭旅馆,并设立了钢琴、管风琴、唱片、故宫外国文物等特色文化展馆,推动了文物的活化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以歌仔戏、高甲戏等传统戏剧为例,其艺术形式也成为厦门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让游客领略到厦门的自然风光,还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厦门的历史文化。文旅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一)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强调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文化真实性和情感真实性[1]。在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该原则体现在对古建筑群的保护上,如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其中的每一栋建筑的修复都力求还原其历史风貌,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不过度装饰或改造。再如对于厦门南普陀寺这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的修缮,也严格遵循原真性原则,对古建筑、佛像、壁画等进行精细修复和保护,使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需求。该原则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如厦门漆线雕、珠雕、石雕等技艺的传承。保护和传承活动不仅要保证技艺的流传,还要关注技艺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是社会公众的共同事业,无论是古建筑的修缮还是非遗项目的传承,都需鼓励和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如厦门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文物守护认领”模式志愿服务,并组建了厦门市文物保护志愿者联盟,开发推广“厦门文物管家”小程序,积极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再如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工作坊等形式,让市民亲身参与漆线雕等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从而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关注遗产与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2]。厦门有关部门在保护文化遗产时,不仅关注单个文物或技艺,还将其放置于整个城市文化生态中考量。例如,在保护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时,不仅注重岛上建筑的保护,还关注岛上的自然景观、社区文化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四、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一)挖掘文物价值,实现活化利用

在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中,厦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是对过去辉煌记忆的留存,更是对城市精神与文化身份的现代诠释。为实现这一目标,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从多个维度展开,其中,挖掘文物价值并实现活化利用成为核心议题之一,不仅要求深入研究和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还需要创新性地探索文物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让历史的印记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以厦门胡里山炮台为例,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军事防御工事,如今正在努力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景区创新开发了红夷火炮操演、硅像馆、4D影院、幻影成像剧场等项目内容,自主研发推出了“海防小司令”主题成长营、“百炼成钢”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研学课程等主题产品,打造了厦门胡里山炮台文化旅游市集,涵盖“听见大海的声音”音乐会、“艺术巡礼进炮台”展演、“炮台的年代记忆”历史老照片展等[3],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了文物的活化利用,成为厦门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型代表。

(二)创新保护手段,强化科技赋能

在文化传承视角下,为更有效地保护厦门的文化遗产,创新保护手段并提高科技含量是关键之举[4]。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进行全方位测绘和记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确获取建筑的几何形状、材质纹理等信息,构建高精度的数字模型。数字模型不仅能为修缮和保护提供精确的参考,还能用于虚拟展示和文化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音,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传承和保护,开发南音的专属App,集合南音的曲谱、演唱音频、教学视频等资源,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南音表演体验,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南音舞台。

大数据分析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安装在重点文化遗产区域的传感器实时收集的数据,可被用来评估文化遗产的健康状况,监测游客活动模式,预测潜在的风险,帮助数据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学的保护政策。同时,利用环境调控技术,如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确保文化遗产处于最佳保存条件,延长其生命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还能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厦门乃至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三)培育专业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为了实现厦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保护,培育专业人才并提升管理水平至关重要[5]。第一,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与厦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课程。以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风格研究为例,设置专门的建筑学课程,深入阐述嘉庚建筑的设计理念、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具备修缮和保护建筑的专业能力。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文保单位合作,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文物保护项目,从文物的登记与整理,到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全程参与,积累实践经验。第二,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提供指导。为厦门漆线雕技艺的传承人群开展专项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三,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经验,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创新,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四)强化公众参与,凝聚保护共识

强化公众参与是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策略。第一,开展多样化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如举办“走进厦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学校,讲解厦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意义。以答嘴鼓这一非遗项目为例,组织答嘴鼓表演进社区,让市民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二,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使其能够参与文化遗产的日常巡查、讲解等工作。例如思明区成立文物保护志愿协会,每周末面向市民游客开展周末文化寻根之旅,文物志愿者可以为游客讲解辖区历史建筑的故事,传播文化遗产知识。第三,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开设专门的讨论区,让公众能够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畅所欲言[6]。第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亲子活动。例如组织家庭参与中秋博饼民俗活动,组织开展考古公众季亲子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下一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五、结语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通过对立法监管的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保护手段的创新、专业人才的培育以及公众参与的强化,为厦门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厦门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精神的塑造、文化认同的增强以及经济价值的提升,为厦门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展示贡献力量。未来,厦门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策略,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韦海宏.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广西壮族少数民族纹样艺术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12):193-195.

[2]赵虎敬.守护历史文脉 传承中华文明:河北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J].文化产业,2023(16):16-19.

[3]遇见福建:厦门胡里山炮台开启文旅市集[EB/OL].(2023-10-01)[2024-07-13].https://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23/2023-10-01/533767.html.

[4]李志民,张天文.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文化学刊,2022(12):31-34.

[5]韩波.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评《“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热带作物学报,2021(12):3 711.

[6]周娟娟.“互联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7-41.

作者简介:

陈晶,厦门胡里山炮台保护中心副主任、中级经济师,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旅游管理。